学术投稿

pSi2.1-G9a-siRNA 诱导人胆管癌细胞RASSF1A 基因脱甲基化

陈勇军;罗剑;陈波;李宏;王剑明;邹声泉

关键词:胆管癌, RASSFIA, 甲基化
摘要:目的 分析组蛋白甲基转移酶Gga特异性siRNA真核表达质粒pSi2.1-G9a-siRNA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组蛋白甲基化和DNA甲基化的关系.方法 构建pSi2.1-G9a-siRNA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QBC939细胞,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检测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RASSF1A mRNA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检测RASSF1A蛋白表达.结果 转染pSi2.1-G9a-siRNA后,QBC939细胞中RASSF1A启动子由甲基化状态转变为非甲基化状态;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 显示转染组细胞中分别出现RASSF1A基因的DNA条带(280 bp)和蛋白质条带(40×103),而转染前没有相应条带出现.结论 pSi2.1-G9a-siRNA质粒能够诱导QBC939中RASSF1A启动子去甲基化并恢复表达,提示DNA甲基化在一定程度上受组蛋白甲基化的调控.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mTOR基因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人肝癌组织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的表达.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10例人中晚期肝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TOR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组织中mTOR蛋白产物表达.结果 90%(9/10)的肝癌组织中mTOR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而癌旁组织中80%(8/10)该基因表达缺失和蛋白表达减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晚期肝癌中mTOR表达处于活化状态,可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业庭;钱建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胆道外科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实验研究是胆道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临床胆道外科的发展.胆道外科的实验研究将生命科学(如外科细胞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放射医学及其他学科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新技术与胆道外科的主要问题结合在一起,成为胆道外科理论创新和技术改进的主要领域.胆道外科几个主要方面的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简述如下.

    作者:陈雨信;寿楠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动态监测供者特异性抗体与非供者特异性抗体判断移植肾预后的临床意义

    目的 动态监测肾移植前后供者HLA特异性抗体(DSA)及非供者HLA特异性抗体(NDSA)的变化,观察其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液相芯片(Luminex)技术检测8例肾移植患者术前HLA基因分型、术前和术后的特异性HLA抗体改变.结果 术前HLA抗体阴性者4例,术后1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另3例半年内HLA抗体阴性,肾功能良好.2例移植前后检测HLA抗体阳性,术后半年抗体滴度明显逐渐增高,分离出DR11(DSA);DR12、DQ7、DQ8(NDSA).1例术前存在A11(DSA),A34(NDSA)抗体,术后1个月始NDSA增多,且其分值呈上升趋势.1例术前存在DR.15(DSA)抗体,术后1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行移植肾切除.结论 肾移植前受者存在DSA会导致移植肾急性排斥,特别是存在HLA-Ⅱ类抗体.在随访期间HLA抗体滴度和类型持续升高者,应鉴定其DSA与NDSA类型,尽早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减少移植肾功能减退及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诸明;侯建全;何军;袁晓妮;王乾;阮钧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静水压对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静水压对软骨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及肿瘤坏死因子(TNF)-á和白细胞介素(IL)-1a与软骨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兔膝关节软骨细胞放置在压力装置中采用不同持续时间(0、4、16、24h)和不同大小静水压力刺激(0、20、40、70 kp)后观察其凋亡及PCNA表达,测定相应细胞培养基中TNF-á和IL-1a的值.结果 软骨细胞受到不同大小静压力后,作用早期细胞凋亡显著(P<0.05),随时间延长凋亡值出现不同的变化.PCNA的表达在不同的压力下和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á可重复双因素分析,时间和压力的交互作用(F=6.90,P<0.01).IL-1a可重复双因素分析,时间和压力的交互作用(F=5.80,P<0.01).结论 软骨细胞在持续高压力应力下凋亡增加,增殖减少;在持续低压力时出现相反的结果 .软骨细胞的凋亡和增殖和TNF-á和IL-1a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周国顺;李雄峰;管国华;戴利成;蒋雪生;梅锦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鱼藤素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鱼藤素对于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HRPC)细胞PC3和DU145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设阴性对照组(有细胞但不加药),空白对照组(无细胞仅有培养液),阳性对照组(渥曼青霉素100 nmoL/L),及鱼藤素分别10、100、1 ìmol/L共6组.CCK-8法进行细胞毒性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m-blot检测Akt、MAPK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探讨药物作用机制.结果 10 nmol/L~1 ìmol/L鱼藤素对PC3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对DU145细胞则无此作用.鱼藤素使PC3细胞出现G2/M期阻滞现象并引起浓度依赖性的凋亡,而未改变DU145细胞的周期分布也不能诱导其凋亡.鱼藤素能够阻断P13K/AKT通路而对MAPK通路无影响.结论 鱼藤素通过阻断PI3K/AKT通路实现抑制PC3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两株细胞间实验结果 的差异是因为其PI3K/AKT通路活化状态的差异造成的.

    作者:朱一平;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朱耀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脾脏外科的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近半个世纪以来,脾脏外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已成为腹部外科发展较快的领域之一,同时,脾脏外科的发展过程也是科学探索、正确认识脾脏功能的过程.

    作者:姜洪池;麻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猪切口疝模型的建立及使用生物型补片修补的研究

    目的 建立小猪切口疝模型并探讨生物型疝补片在切口疝修补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在小猪上腹部制作一个肌肉筋膜层缺损区的方法 建立切口疝模型,分别采用二期修补和一期修补的方式,使用生物型补片无张力修补切口疝.观察术后切口感染、疝复发等并发症及补片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术后1周时可获得典型的切口疝模型;一期修补组未发生切口疝,二期修补组6只小猪成功,2只因切口感染、补片排出而失败.术后6个月内观察,生物补片的胶原变性吸收,逐渐被结缔组织所替代,大体上逐渐形成一致密结缔组织层并自体腱膜化.结论 本研究所采用的切口疝模型制作方法 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好.用生物型疝补片修补小猪切口疝可行,并预示着此生物补片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腹外疝修补材料.

    作者:邓美海;林楠;胡昆鹏;钟跃思;胡啷;徐国风;黄慧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中KLK11/TMPRSSmRNA表达比值

    目的 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KLK11/TMPRSS mRNA比值,探讨KLK11/TMPRSS比值在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意义.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23例PCa、37例BPH及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KLK11/TMPRSS的表达,比较其在PCa与BPH中组织定量的差异.结果 BPH与PCa组织KLK11/TMPRSS mRNA的定量表达值分别为2.264±0.460与5.905±0.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荧光RTPCR定量检测KLK11/TMPRSS mRNA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辅助指标.

    作者:蔡岳斌;毕学成;何慧婵;钟惟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低频脉冲电磁场诱导成骨的研究进展

    世界上第1例关于利用电磁场的治疗作用的报道是1934年Ginberg[1]利用电磁波的热效应来治疗机体局部的感染.

    作者:宋先舟;陈继革;吴华;任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Ⅳ型胶原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变与Ⅳ型胶原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结法检测19例颞下颌关节病变关节盘和盘后组织中Ⅳ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19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中,不可复性盘前移位3例,盘前移位伴关节盘穿孔5例,骨关节病伴关节盘穿孔11例.Ⅳ型胶原主要存在于病变关节盘和双板区的血管基底膜.其中骨关节病伴关节盘穿孔的阳性反应为明显.6例在软骨细胞周围有弱阳性反应.结论 Ⅳ型胶原在病变颞下颌关节盘和盘后组织的血管基底膜以及软骨细胞周围可出现表达,Ⅳ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强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作者:熊卉;龙星;邓末宏;蔡恒星;孟庆功;李金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在细胞及小鼠体内的表达

    目的 观察外源基因在猪血管内皮细胞及小鼠体内表达情况.方法 体外培养猪血管内皮细胞,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ICAM-2-Enhancer CD59cDNA转染猪的血管内皮细胞,以未转染的猪血管内皮细胞为阴性对照,人血细胞为阳性对照,经G418筛选(浓度为100 mg/L)获得具有抗性的克隆,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细胞的表达情况.通过显微注射将CD59基因片段导入小鼠授精卵,对出生的小鼠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pcDNA3-ICAM-2-Enhancer-CD59cDNA重组质粒在细胞中表达强度为63.1%;转CD59基因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表达强度为73.38%.结论 以人细胞间黏附因子Ⅱ(ICAM-2)为启动子并带增强子的CD59重组基因在猪的血管内皮细胞及小鼠体内均高效特异表达.

    作者:李胜芝;刘秉乾;张玥;王广有;马腾骧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组织蛋白酶B和趋化因子受体4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的表达及在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组织蛋白酶B(CB)、趋化因子受体4(CXCR4)mRNA和蛋白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40例PTC,10例正常甲状腺中CB、CXC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CB、CXCR4 mRNA和蛋白在正常甲状腺中均为阴性表达;CB、CXCR4 mRNA在PTC中阳性表达率82.5%(33/40)、80%(32/40);CB、CXCR4蛋白在PTC中阳性表达率65%(26/40)、60%(24/40);CB,CXCR4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352,P<0.05;r=0.357,P<0.05),且均与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B,CXCR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71,P<0.05).结论 CB、CXCR4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促进作用.

    作者:卢秀波;刘征;刘洋;杨建辉;王晓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荷载hTERT-siRNA的溶瘤腺病毒对人肾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荷载hTERT-siRNA的溶瘤腺病毒(ZD-hTERT)对肾癌Ketr-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ZD-hTERT、溶瘤腺病毒ZD-EGFP、表达hTERT-siRNA的增殖缺陷腺病毒AdhTERT感染人肾癌Ketr-3细胞.Western blot检测E1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检测hTERT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毒作用.结果 感染ZD-hTERT、ZD-EGFP的Ketr-3细胞表达E1A;抑制hTERT表达作用依次为ZD-hTERT>Ad-hTERT>ZD-EGFP.感染ZD-hTERT、ZD-EGFP、AdhTERT的Ketr-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5.9±1.4)、(26.5±2.8)、(16.3±3.2).感染ZDhTERT、ZD-EGFP、Ad-hTERT的Ketr-3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0.9±3.6)、(51.6±3.8)、(87.9±3.1),每种病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Ketr-3细胞的细胞毒作用ZD-hTERT>ZD-EGFP>Ad-hTERT.结论 表达hTERT-siRNA的溶瘤腺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肾癌Ketr-3细胞hTERT基因表达、诱导凋亡、杀伤肾癌细胞作用.

    作者:陈仁富;郑骏年;李望;刘艳华;毛立军;刘俊杰;温儒民;孙方浩;裴冬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动物实验探讨胃食管喉气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在国内的重视度有所增加.以呼吸窘迫为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开始受到关注,胃食管喉气管反流或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的概念得到提出[1].

    作者:来运钢;汪忠镐;吴继敏;李春民;季锋;李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RNAi靶向抑制suvivinn基因对膀胱癌EJ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用真核转录载体pSilencer 2.0.U6在膀胱癌细胞系EJ细胞内表达针对Survivin基因的短发卡状RNA(shRNA),以阻断细胞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观察Survivin基因沉默后对EJ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产生的影响.

    作者:杨华安;苟欣;吴跃;郑传东;何卫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p27Kip1蛋白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基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7(p27kip1)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0例胃腺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胃腺癌S期细胞比(SPF)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胃腺癌组(X2=15.45,P<0.01).在高/中分化组,黏膜层/黏膜下层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5.31%、80.00%、73.53%;SPF值分别为21.6±4.2、20.3±3.9、20.1±4.0.但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侵及肌层/浆膜层或发生淋巴结转移,p27kip1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降低(41.18%、48.24%、42.42%)(X2值分别为5.84、5.16、8.72,P<0.05或P<0.01);而SPF值明显升高(25.9±5.1、24:4±4.8、25.7±5.1)(t值分别为4.592、3.127、5.575,P均<0.01).p27kip1蛋白高表达与SPF值呈显著负相关(t=3.478,P<0.01).结论 p27kip1与胃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27kip1蛋白表达降低和高的SPF值常提示胃腺癌的低分化、高侵袭转移能力,提示p27kip1和SPF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胃腺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罗峻;汪必成;龚玲玲;刘欢;袁玉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肩峰下激素局部注射治疗大鼠肩袖损伤

    目的 通过测定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观察肩峰下激素局部注射对大鼠肩袖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肩袖组6例(A组);肩袖损伤组6例(B组);正常肩袖+皮质激素治疗组12例(C组);肩袖损伤+皮质激素治疗组12例(D组).B、D组使用大鼠双侧冈下肌腱滑膜面建模,切开冈下肌腱全厚层的50%,宽约5 mm.C,D组肩峰下滑囊注射0.05 ml皮质激素(得保松).分别于3、6周取冈下肌腱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组织形态学:激素治疗肩袖损伤后3周可见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胶原索断裂和坏死;6周后略好转.Ⅲ型胶原:(1)肩袖损伤后Ⅲ型胶原表达升高(P<0.05);(2)激素在治疗肩袖损伤后3周Ⅲ型胶原明显较正常组和肩袖损伤组高(P<0.01);(3)激素治疗肩袖损伤后6周,Ⅲ型胶原表达仍高;(4)正常肩袖激素治疗后3周Ⅲ型胶原表达明显增高,但在6周后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 激素在治疗肩袖损伤时能通过刺激Ⅲ型胶原的表达促进肩袖修复,但肌腱的组织学结构和强度发生显著变化.即使正常的肩袖组织,在激素局部注射后也会产生暂时性的肩袖损伤修复反应.

    作者:韦民;王伟;刘祖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少精子症模型

    目的 探讨用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少精子症动物模型的佳诱导剂量.方法 选择雄性小鼠120只随机分4组,连续5 d分别以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每日100、80、60 mg/kg体重)于腹腔内注射,在不同时段分批处死各组小鼠,检测血清T、LH水平,一侧睾丸匀浆后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另一侧睾丸切片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进行生精小管上皮层次和间质细胞计数.结果 剂量每日为80 mg/kg体重小鼠成模后死亡率为16.7%,血清T[30 d:(1.38±0.31);45 d:(1.15±0.26)]及T/LH比值[30 d:(0.163±0.014);45 d:(0.127±0.023)]于诱导后第30天出现显著下降(P均<0.05),而诱导后睾丸组织内MDA含量[15 d:(2.70±0.41);30 d(2.71±0.36);45 d:(2.67±0.43)]维持高水平(P均<0.05),生精上皮层次[15 d:(4.75±0.82);30 d:(3.60±0.49);45 d:(3.74±0.43)]和间质细胞[15 d:(9.65±0.75);30 d:(14.05±0.67);45 d:(8.49±0.72)]均显著减少(P均<0.01)并稳定于低水平,模型稳定,死亡率适当;每日60mg/kg体重组小鼠血清T及T/LH比值于不同时段并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且睾丸组织内MDA含量、生精上皮层次和间质细胞计数在30 d后有所恢复,模型不稳定;每日100 rag/ks体重组死亡率为30.0%,死亡率过高.结论 腹腔内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小鼠少精子症模型的佳剂量为每日80 mg/kg体重.

    作者:郭晓;程惠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温度敏感性NIPAAm/HEMA三嵌段共聚物栓塞肾动脉的研究

    N-异丙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NIPAAm/HEMA)三嵌段共聚物是一种新型温度敏感性栓塞材料[1,2].

    作者:冯学泉;陈光;肖福顺;刘文广;代凤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抗人肾癌G25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功能鉴定

    目的 大量制备、纯化抗人G250单克隆抗体(G250-MeAb),并鉴定其与G250合成多肽及细胞天然抗原的结合特异性.方法 将抗人G250杂交瘤细胞接种BALB/C小鼠腹腔,大量制备G250-McAb.采用正辛酸-硫酸铵沉淀法获得粗制抗体,然后经蛋白A亲和层析柱纯化抗体.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G250-McAb与抗原结合特异性.结果 成功制备抗人G250-MeAb,腹水经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抗人G250单克隆抗体,蛋白浓度达4.78 g/L.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显示G250-McAb与G250表达阳性的Ketr-3细胞特异性结合,而不与G250表达阴性的ACHN细胞结合.结论 成功制备并纯化G250-McAb,为进一步开展G250-McAb介导的肾癌诊断、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海涛;郑骏年;李望;郑宏祥;温儒民;刘晓筠;刘俊杰;装冬生;孔德领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