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遗传高钙尿结石大鼠肾组织钙敏感受体mRNA异常表达及其意义

王少刚;席启林;叶章群;胡东亮;白剑;陈志强;杨为民;刘继红

关键词:高钙尿, 钙敏感受体, 肾
摘要:目的 观察肾钙敏感受体(CaSR)在特发性高钙尿症(I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遗传性高钙尿结石(GHS)大鼠和正常野生型SD大鼠各6只,相同的饮食和饲养条件下,检测各组大鼠血Ca2+、P5+、1,25(OH)2D3和连续2个24h尿Ca2+的水平,使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钙敏感受体mRNA表达,PCR产物纯化后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两组大鼠血Ca2+、P5+、1,25-(OH)2D3水平相似,均在正常范围内,而GHS组平均24 h尿Ca2+排泄量为正常对照(NC)组的3.36倍[分别为(2.66±0.64)、(0.79±0.06)mg/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P<0.01);GHS组CaSR mRNA平均相对吸光度(A)值为1.354±0.108,NC组为0.602±0.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P<0.01);CaSR基因第7外显子区域cDNA测序结果与Genebank(Accession:NM-016996)公布的碱基序列比较,GHS组有4只大鼠存在第3072位碱基G/A替换,使第1024位谷氨酸(Glu)变为赖氨酸(Lys),其余2只和NC组均与Genebank公布的碱基序列一致.结论 肾组织CaSR mRNA高表达及其第7外显子Glu1024Lys替换可能是特发性高钙尿症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

    目的 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Arg399Gln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和非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从178例肿瘤组织和非癌对照组的180例血样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Arg399Gln多态性表型,并用统计软件计算各基因型的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肿瘤组与对照组就XRCC1 Arg399Gln多态性的基因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不超过60岁的患者和超过60岁的患者在该位点的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99Arg/Arg基因型为参照,在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OR=0.64,95%CI 0.50~0.83,P<0.05)和男性人群中(OR=0.64,95%CI 0.51~0.79,P<0.05)携带至少一个Gln等位基因可致罹患散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降低;XRCC1 399SNP与患者性别及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部位、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XRCC1 399SNP可能通过改变DNA的损伤修复功能,成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易感因素.

    作者:任卓;樊军卫;周崇治;裘国强;贺林;彭志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亚低温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功能

    目的 观察亚低温条件下离体大鼠肝细胞悬浮培养后的完整性和功能.方法 离体肝细胞悬浮于添加有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碳酸氢盐缓冲介质内30℃下孵育48 h,期间及其后测定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指标.结果 30℃条件下离体0、24及48 h内白蛋白合成及Ⅰ相药物生物转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活细胞计数和台盼蓝清除率显示细胞完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细胞混悬液内的离体肝细胞在亚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活力,为制备应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离体肝细胞混悬液提供了可行性.

    作者:叶启发;袁金忠;明英姿;熊力;牛英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紧密连接蛋白ZO-1在兔脊髓空洞前状态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在实验性兔脊髓空洞前状态中的表达及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Kaolin枕大池注射,建立兔脊髓空洞模型,分别在术后第1、3、7、14、21天,应用Evansblue法、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测定60只(实验组40只,对照组20只)中国白兔血脊髓屏障功能、上颈髓中ZO-1表达含量,并探讨其内在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动物脊髓组织中Evansblue含量在术后第3天开始增高(2.79±0.42)mg/L,7 d达到高峰(3.53±0.45)mg/L,持续到14 d(3.45±0.35)mg/L,21 d好转(3.36±0.27)mg/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ZO-1表达含量在第3天开始减弱(195.32±23.50),第7天(126.28±27.40)、14 d(119.36±18.70)表达弱,21 d(165.70±21.20)部分恢复.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测定ZO-1表达变化趋势和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统计学分析表明,ZO-1表达与Evansblue含量在空洞前状态中的时相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r=-0.9502,P<0.01).结论 ZO-1的表达强度变化趋势与实验性兔脊髓空洞前状态中的血脊髓屏障功能破坏程度变化相一致,ZO-1表达下降是形成实验性脊髓空洞前状态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建峰;孙国柱;张庆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合成短肽S247对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中肺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合成短肽S247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凋亡的影响,探索其在肺损伤中的防护作用.方法 3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肺损伤组(Ⅰ组)和S247治疗组(S组),每组10只,大潮气量损伤性通气4 h建立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模型(呼吸参数:Vt=40 ml/kg体重,呼吸频率=80次/min,FiO2=21%),光镜下观察肺病理改变,测定肺湿/干比;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考马思亮兰法测BALF中总蛋白含量,光境下行WBC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肺组织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Ⅰ组肺病理改变明显,各组肺湿/干比、BALF中总蛋白含量、WBC计数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Ⅰ组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0.359±0.055;0.152±0.007)显著增高(P<0.01),凋亡指数(60.000±7.461)明显增加(P<0.01);在用S247后,Fas、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0.240±0.062;0.146±0.004)显著下降(P<0.05),凋亡指数(47.857±3.716)有所减少(P<0.05).结论 S247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程度.

    作者:武庆平;王立奎;姚尚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人类恶性胶质瘤细胞中变异型IκBα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9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变异型IκBα(IκBαM)基因对人类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构建质粒、基因转染以及IκBαM蛋白表达的筛选,建立稳定表达IκBαM的人类GBM细胞株,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细胞及肿瘤组织内MMP-2、MMP-9在RNA水平的表达;并将肿瘤细胞植入裸鼠皮下制作异位移植瘤生长动物模型,进一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MMP-2、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体外试验中,MMP-2与对应GAPDH平均吸光度值的比值分别为1.450±0.180(G36△-W)、0.292±0.040(G36△-M)、1.187±0.140(G36△-P)和1.463±0.160(G36△);MMP-9与对应GAPDH平均吸光度值的比值分别为1.424±0.130(G36△-W)、0.275±0.020(G36△-M)、1.357±0.180(G36△-P)和1.608±0.240(G36△).在体内试验中,MMP-2与对应GAPDH平均吸光度值的比值分别为0.870±0.060(G36△-W)、0.024±0.010(G36△-M)、0.785±0.070(G36△-P)和0.686±0.070(G36△);MMP-9与对应GAPDH平均吸光度值的比值分别为0.768±0.010(G36△-W)、0.054±0.010(G36△-M)、0.802±0.020(G36△-P)和0.746±0.020(G36△).在体外和体内试验中,G36△-M组与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内试验肿瘤组织中,MMP-2及MMP-9的在G36△-M组中的染色显著低于G36△、G36△-W和G36△-P组;而在G36△、G36△-W和G36△-P三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κBαM基因可以在分子及蛋白水平显著抑制人类恶性胶质瘤中MMP-2、MMP-9的表达,减弱肿瘤细胞的侵袭和浸润能力.

    作者:吴建梁;史学芳;范振增;孔世奇;李鹏;扈玉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肝细胞癌中SEMA3B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通过对SEMA3B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表达的检测,探讨该基因与HCC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35例HCC组织及癌旁肝组织SEMA3B mRNA表达水平.结果 (1)在所有受检的癌旁肝组织中,SEMA3B mRNA表达率为85.7%(30/35),明显高于癌组织的表达率2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合并有肝硬化(20/28)或者乙肝(19/28)的患者,其癌组织中SEMA3B基因的表达缺失率显著高于无肝硬化(8/28)或乙肝阴性(9/28)患者(P<0.05);(3)SEMA3B基因的异常表达情况与年龄、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CC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价和血清AFP的检测值高低无相关(P>0.05);(4)SEMA3B的表达缺失率与TNM分期关系无统计学差异,低分化型癌组织中SEMA3B基因缺失率高于中、高分化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该基因的缺失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SEMA3B基因在HCC组织中的高频表达缺失说明该基因的失活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SEMA3B基因是定位于染色体3p21.3区域的与HCC相关的抑癌基因,并且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亮;沈世强;汪栋宇;荣愈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C6脑胶质瘤血-瘤屏障通透性与超微结构研究

    目的 观察C6脑胶质瘤血-瘤屏障(BTB)通透性及超微结构,探讨BTB通透性增高的主要途径.方法 建立SD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以肿瘤中心、肿瘤边缘、邻近肿瘤脑组织(BAT)、远隔肿瘤脑组织(BDT)和正常脑组织(NBT)为研究点,经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内源性白蛋白血管外渗,外源性硝酸镧(La3+)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示踪电镜观察脑血管内皮细胞(BMECs)紧密连接(TJs)和胞饮的改变.结果 C6胶质瘤间质呈中-强度白蛋白阳性反应,BAT弱阳性,BDT与NBT阴性(P<0.05);光镜示肿瘤区HRP在血管腔及管壁周围弥散分布,而非肿瘤区限于血管腔;电镜示肿瘤区La3+/HRP通过TJs渗至脑间质裂隙内,BAT有La3+/HRP渗至局部基膜(BM),而NBT/BDT完全封闭于管腔内;BM呈线状连续型,管腔内无瘤细胞;肿瘤BMECs胞质内吞饮囊泡数显著高于非肿瘤组(P<0.05),但两者均几乎无充填HRP的囊泡(P>0.05).结论 TJs开放是C6胶质瘤BTB通透性增高的结构基础和主要原因,胞饮作用甚微;C6胶质瘤诱导的屏障功能破坏随至肿瘤距离的增加而减弱;胶质瘤细胞仍具有部分诱导形成BBB的能力.

    作者:吴波;黄光富;游潮;郭付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大剂量甲波尼松龙对兔脊髓空洞前状态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波尼松龙对脊髓空洞前状态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新西兰兔96只制作模型,随机分为Kaolin组、MP干预组,其中后者用大剂量甲波尼松龙(30 mg/kg体重)干预.术后1、3、7、14、21 d用光镜、干湿重法和底物磷酸化法观察两组动物上颈髓病理学演变、脊髓含水量以及胞膜、胞质PKC活性.结果 与Kaolin组比较,MP干预组动物上颈髓水肿程度减轻,高峰延迟,脊髓含水量显著降低,以3 d的含水量(68.66±0.37)%和Tarlov评分(5.00±0.00)改善为明显,同时胞膜和胞质PKC活性明显下降,以7 d[(5.76±0.45)/(3.41±0.54)pmol·mg-1·min-1]和14 d[(6.21±0.40)/(3.77±0.31)pmol·mg-1·min-1]为显著,下降达50%.结论 大剂量甲波尼松龙通过抑制脊髓空洞前状态PKC移位激活、降低PKC活性发挥对空洞前状态脊髓缺血、水肿的保护作用.

    作者:孙国柱;张庆俊;赵宗茂;张更申;靳洪波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盐酸戊乙奎醚抗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肺移植早期和心脏转流术后肺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肺水肿和急性呼吸衰竭[1].我们过建立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抗肺I/R损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作者:仲崇俊;张亚年;夏春秋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动剂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胶原酶原位灌注梯密度离心方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曲格列酮、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HSC增殖及细胞周期的作用.结果 MTT检测表明曲格列酮、15-d-PGJ2在5~100μmol/L浓度范围内可显著抑制HSC的增殖,与对照组比较P<0.01;流式细胞检测表明25、50μmol/L的曲格列酮可显著降低HSC S期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增殖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通过影响HSC的增殖而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刘菲;熊伍军;刘雁冰;赵中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皮肤干细胞在胎皮中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时期胚胎皮肤中的干细胞,分析皮肤干细胞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发育过程中在胎儿皮肤中的迁徙、增殖分化特征,探讨皮肤干细胞与皮肤发生发育的关系.方法 不同发育时期胎儿皮肤,取材、固定、制成石蜡切片,SP法检测整合素-β1、角蛋白19(K19)、K14、K10和PCNA的表达.结果 胚胎发育期可见整合素-β1阳性的细胞在基底层散在分布.随胎龄增加,整合素-β1表达减弱,表达范围减小.同时,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K19均在表皮基底层强烈表达.表皮分层期后,K14阳性细胞从基底层向上延伸至亚基底层.而K10作为表皮终末分化细胞的标志,主要分布在表皮的中层和外层.此外,在毛囊发育过程中,胎皮表皮嵴的细胞相互聚集成团,形成毛囊初级原基,表达整合素-β1、K19、K14及PCNA为阳性.随着毛囊的形成、成熟,皮肤干细胞主要聚集在与表皮相延续的外根鞘、毛囊隆突部及毛母质,表达整合素-β1、K19、K14和PCNA为阳性.结论 (1)皮肤的发生、发育与角蛋白的程序性改变密切相关;(2)毛囊的发生、发育受到毛乳头的诱导作用.毛囊成熟期后,皮肤干细胞主要迁移至与表皮相延续的外根鞘、毛囊隆突部及毛母质等处.此外,还发现毛乳头及其周围组织内分布着单核样细胞表达整合素-β1、K19和K14为阳性.

    作者:邬彩虹;孙晓艳;付小兵;韩伊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ADAm23基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恶性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是有多种因素参与、多步骤、多阶段和多基因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细胞-细胞间、细胞-基质间黏附性的改变[1].具有调节该功能的ADAm23基因由Sagane等[2]于1998年在神经系统中首次克隆得出,随后的一系列研究证实了该基因的存在,并对其结构、功能、分布和表达情况都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就ADAm23基因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于洪亮;王夫景;杨维良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脑胶质瘤中P-gP、GST-π、Topo Ⅱ表达的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gP、GST-π、Topo Ⅱ在脑胶质瘤中表达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检测101例原发性脑胶质瘤组织中P-gP、GST-π和Topo Ⅱ在不同病理分级间(WHO Ⅰ级24例;Ⅱ级34例;Ⅲ级28例;Ⅳ级15例)的表达水平,评估三者间关系和临床意义.结果 P-gP、GST-π和Topo 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4%、64.3%、59.4%.P-gP及GST-π表达水平在高级别(Ⅲ-Ⅳ级)胶质瘤显著高于低级别(Ⅰ~Ⅱ级)(P<0.05);Topo Ⅱ表达水平在高级别胶质瘤则显著低于低级别(P<0.05).各多药耐药因子共表达的比率分别为:P-gp+GST-π:44.6%,P-gp+Topo Ⅱ:19.8%,GST-π+Topo Ⅱ:17.8%;P-gp+Topo Ⅱ+GST-π:4.95%,两个或以上MDR基因产物共表达率为87.2%,显著高于单一基因产物表达率:P-gp(5.9%),GST-π(0.9%)及Topo Ⅱ(1.9%)(P<0.05).Topo Ⅱ阳性表达与P-gp、GST-π阳性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1).P-gp阳性表达与GST-π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原发性脑胶质瘤的多药耐药现象是由多个耐药因子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多药耐药的发生在肿瘤细胞的病理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检测三种耐药因子有助于优化临床化疗方案,提高化疗效果.

    作者:梅文忠;何理盛;陈锦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分级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分级阻断大鼠胰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急性胰腺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雨蛙肽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观察卡托普利、沙拉新及洛沙坦对大鼠胰湿重比、病理学评分、血浆AMY、MPO、MDA、NO、SOD、TNF-α及Ang-Ⅱ,胰组织MPO、MDA、NO、SOD、TNF-α及Ang-Ⅱ,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胰组织AT1、AT2的影响.结果 单用卡托普利、沙拉新、洛沙坦能降低急性胰腺炎血浆AMY、MPO、MDA、NO、TNF-α及Ang-Ⅱ,水平,升高SOD水平;降低胰组织MPO、MDA、NO、TNF-α、Ang-Ⅱ及AT1、AT2水平,升高SOD水平;但联合给药并没有进一步改善急性胰腺炎的所有指标.结论 ACE抑制剂、非选择性Ang-Ⅱ受体拮抗剂及特异性AT1阻断剂能改善急性胰腺炎时胰组织损伤程度,但联合应用无协同效果,其可能机制是阻断RAS对胰组织的胰酶过度释放、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损伤、炎症介质瀑布样效应有关.

    作者:胡占良;张新宇;姜明山;韩德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前列腺癌中Id1 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Id1 mRNA在人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d1 mRNA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用SYBR Green Ⅰ嵌合荧光法进行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d1mRNA在人正常前列腺、前列腺良性增生(BPH)和PCa组织中的相对定量,分析Id1 mRNA的相对含量与PCa临床病理参数间关系.结果 Id1 mRNA在PCa组织中的含量明显高于BPH组织(P<0.01).Id1 mRNA表达量与PCa的Gleason评分有明显相关性(r=0.9995,P<0.05).Id1 mRNA表达量高者,2年内发生浸润和转移的机率提高.结论 PCa组织中Id1 mRNA表达明显增高,与肿瘤分化程度成负相关,Id1 mRNA的高表达从转录水平反映了其与前列腺癌病情进展的关系;Id1 mRNA的实时定量检测有助于从转录水平对前列腺癌进行早期诊断并初步指导预后.

    作者:周荣祥;韩保健;于小玲;徐晓慧;尚芳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左旋精氨酸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影响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可高度弥散的自由基.作为第2信使和神经递质,是细胞-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调节因子[1].NO可以调节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增殖及其功能活性,从而在维持骨形态和骨重建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以往实验基础上[1],观察不同浓度的NO外源性供体左旋精氨酸(L-arginine)对大鼠OB增殖,护骨素(OPG)分泌及eNOS和iNOS表达的影响.

    作者:镐英杰;王珍;李秀群;裴福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应用新型输送系统经胸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目的 观察应用新型输送系统经胸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效果.方法 11例膜周VSD患儿,年龄11月~12岁(中位年龄3.2岁),体重(15.8±6.4)kg,接受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根据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选择合适的封堵器类型,然后自胸骨下端3~5 cm小切口入胸,TEE引导和实时监测下穿刺右心室前壁,建立轨道,释放封堵器关闭VSD.TEE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主动脉瓣、房室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存分流.结果 11例患儿均1次封堵成功,超声引导下释放封堵器的时间为5~12 min,无残余分流和主动脉瓣反流,心电监测无明显心律失常.术后3~5 d出院,随访5个月以上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以及周围组织卡压.结论 应用新型输送系统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置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邢泉生;庄忠云;泮思林;段书华;荣佑宝;李生德;侯可峰;武钦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趋向性的研究

    目的 利用体内、外迁移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的趋向性.方法 体外应用圆环柱细胞共培养体系、Matrigel细胞球体共培养体系和Transwell双室培养体系模型观察BMSCs向胶质瘤细胞的趋瘤效应.建立颅内C6胶质瘤模型,将预先标记BrdU的BMSCs注射入对侧脑半球.免疫学方法检测BMSCs在胶质瘤内的分布.结果 3种体外模型从不同角度显示了BMSCs的胶质瘤趋向性的存在.体内经对侧注射的BMSCs向肿瘤侧发生迁移,主要分布于包括浸润区和肿瘤小灶在内的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部位.结论 BMSCs具有明显的胶质瘤趋向性,可作为治疗胶质瘤新的侯选的基因药物投递系统.

    作者:刘晓智;浦佩玉;康春生;李春晖;黄强;王广秀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中MDm2和p53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MDm2和p53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52例GISTs中MDm2和p53的表达.结果 MDm2蛋白和p5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9.2%、48.1%,MDm2表达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分级及病理性核分裂像有关(P<0.05).MDm2阳性组和阴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0.0%和78.6%(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部位、分级、病理性核分裂像和细胞密集程度有关,p53蛋白阳性组和阴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0%和85.2%(P<0.05).结论 MDm2、p53表达与GISTs预后有关,可以作为GISTs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梁建芳;吴人亮;徐钧;郑绘霞;王宏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脊髓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和Caspase-3表达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可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1].本实验旨在观察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和Caspase-3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訾英;卢志远;李哲;王虹;徐斌;刘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