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埃索美拉唑联合胃力康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

唐文君;吴贵恺;司雁菱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 胃力康, 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 现报告如下, 应用, 患者
摘要:我们于2005年10月~2006年5月,应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胃力康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100例,与单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的患者对照,现报告如下.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药治疗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1例

    博莱霉素为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常用药物,但治疗其所致肺纤维化较为困难.我们曾采用中医药治疗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1例,取得良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静平;张国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加味温胆汤配合教学训练矫治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25例

    长期以来,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教学上普遍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训练法)和引导式教育为主进行矫治,近年来,我们采用加味温胆汤配合教学训练(主要为ABA训练法和引导式教育)矫治孤独儿童异常行为2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严愉芬;雷法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成本效果比.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77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38例、西医组39例.中西医组用生脉注射液、梅花点舌丸联合NP(异长春花碱+顺铂)方案化疗;西医组为单纯NP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成本、一年生存率及成本效果比.结果 中西医组的成本/肿瘤控制率和成本/一年生存率(C/E)分别为552.19和1104.51;西医组该两项分别为595.68和1299.56.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NSCLC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

    作者:杨宏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50例

    慢性盆腔炎导致输卵管阻塞是造成继发性不孕的主要原因,其治疗方法较多,但各有千秋.2001年3月~2005年6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5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在此基础上再行输卵管通水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何建新;鲍海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伤寒论》三阴三阳新解及其临床发挥

    对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古今医家争议很大,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目前多倾向于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即六经,是三阴三阳相应的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功能的综合体.

    作者:赵进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肺痹汤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中p38分裂原激活蛋白酶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肺痹汤防治肺纤维化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肺痹汤高、中、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每组10只.用博莱霉素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后,肺痹汤高、中、低剂量组每天灌服肺痹汤,西药对照组灌服醋酸强的松,28天后处死大鼠,比较各组大鼠肺组织中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及TGF-β1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各给药组(P<0.05),肺痹汤能明显减少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以及TGF-β1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肺痹汤能明显减少博莱霉素所致的大鼠肺组织中p38 MAPK及TGF-β1表达,这可能是其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机理.

    作者:焦扬;关天宇;周平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40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且50岁以上的人群中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远远高于男性.我们从2004年1月~2005年12月用治疗及观察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6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英华;张银萍;郭秋兰;康红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代谢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概况

    代谢综合征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合并出现,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症候群.随着发病率的上升,代谢综合征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顾震宇;王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埃索美拉唑联合胃力康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

    我们于2005年10月~2006年5月,应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胃力康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100例,与单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的患者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文君;吴贵恺;司雁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综合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24例临床观察

    目的 对综合方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共纳人观察病例46例,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2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建立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综合治疗方案,并与西医治疗方案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 综合治疗方案与西医治疗方案在不同时间点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综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方案.结论 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贴近临床实际,对中风病有积极的综合治疗作用,具有独特优势;各种评价量表在中风病不同时间点具有不同的评价作用.

    作者:吴迪;王彤;王新;邓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夏少农治疗气阴两虚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经验

    夏少农(1918~1998),浙江德清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科研、临床教学50余年,1980年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从师10余年,体会到先生不仅辨证论治的理论及经验丰富,而且用药自成风格.现将先生多年论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辨证治疗经验介绍于下.

    作者:宗长根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怎样治疗糖尿病晚期反复发作的呕吐腹泻

    答:临床有时遇到糖尿病晚期(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均较重)患者反复发作上吐下泻,呕吐物为棕色液体,一日腹泻10余次水样便,患者极度虚弱.治疗颇为棘手:

    作者:华传金;张志远;徐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五脏阴阳辨证古今运用浅谈

    五脏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五脏阴阳辨证理论的核心在于,五脏六腑是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人体的健康与否取决于五脏功能活动的是否正常,而五脏功能活动的是否正常取决于五脏阴阳的是否平衡.自《内经》以后,五脏阴阳辨证作为一种重要的辨证思维模式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迄今为止,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作者:张家玮;王峰;王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谈《伤寒论》内外相因疾病观

    疾病的发生和演变皆为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伤寒论》虽然主要论述的是外感疾病,致病因素为外感六淫之邪,但由于它注意到人体内部因素不同,诸如素体阴阳的偏盛偏哀、禀赋强弱、有无宿疾等等,形成伤寒的发生发展视为体内与体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伤寒论从内外相因的角度认识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作者:芦世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白花蛇舌草治疗恶性肿瘤

    白花蛇舌草性寒,味微苦,甘.取其清热解毒的功效,海南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笔者在临床中,以白花蛇舌草为主组方治疗恶性肿瘤,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罗忻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47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对475例RA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与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X线分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证型在病程、病情活动情况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年龄、主要实验室指标、放射学改变方面亦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75例患者中,湿热痹阻型多,占41.7%;其次为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型,占10.9%.结论 湿热痹阻型病程短,病情重,且多见于疾病活动期,并易与瘀血相合致病,故临床RA活动期多见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证.

    作者:姜泉;蒋红;曹炜;焦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白花蛇舌草有止血利尿排石作用

    白花蛇舌草味苦、微甘,性微寒,入肺、肝、胃经,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功效,临床常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小便不利等病.肾结石是因湿热蕴结膀胱,煎熬尿液,尿中杂质结为砂石所致.

    作者:饶和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白花蛇舌草治疗口腔溃疡

    白花蛇舌草味微苦、性甘寒,入胃、大小肠经.功效清热,利湿毒、消痈.临床用治痈肿疮毒、蛇毒咬伤,热淋等.现代多试用癌症治疗,笔者取白花蛇舌草煎液含漱,治疗口腔溃疡效果较佳.举例如下.

    作者:杨竹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怎样辨证治疗老年性耳聋

    答:老年性耳聋是一种生理现象,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在出现耳鸣等早期表现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以减慢听力损失的速度,延缓病情的进展.

    作者:胡献国;黄成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补肝益肾汤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感染和复制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是慢性乙型肝炎损伤的主要原因.我们应用补肝益肾汤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荣华;钱俊芳;姜菊星;霍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