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颐脑解郁方对原发性抑郁症患者脑诱发电位的影响

谢利军;唐启盛;霍爱荣

关键词:抑郁症, 颐脑解郁方,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摘要:目的 观察原发性抑郁症患者脑诱发电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中药颐脑解郁方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和中药治疗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采用脑诱发电位仪,记录60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45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和视觉诱发电位(VEP),其中抑郁症组30例患者给予中药治疗6周后再次检测BAEP和VEP.结果 抑郁症组患者BAEP与VEP各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治疗后VEP各波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BAEPⅢ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其余各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对视觉、听觉刺激的应激能力下降;颐脑解郁方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疗效显著.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王治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经验

    王治强主任医师是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擅治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疑难杂症,亦擅长治疗妇科杂症.现将老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简介如下.

    作者:王昃睿;罗新民;王晓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三七皂苷单体不同配伍对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三七皂苷不同单体及单体间两两配伍对人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三七皂苷单体及不同单体配伍处理内皮细胞后,加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以孟加拉玫瑰红活细胞染色法测定人单核细胞系THP-1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黏附,并用ELISA法测定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在HUVECs的表达水平.结果 ox-LDL显著增强THP-1与HUVECs的黏附,内皮细胞经单体Rg1、Rb1处理后,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及ICAM-1在HUVECs的表达(P<0.05),Rg1:Rb1、Rg1:R1、Rb1:R1配伍组对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并能显著下调ICAM-1的表达(P<0.01).结论 (1)三七皂苷单体Rg1、Rb1为抑制黏附的有效单体,单体Rg1、Rb1、R1之间存在某种协同作用,对ox-LDL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发挥更显著抑制作用.(2)单体Rg1、Rb1及有效单体配伍组合可能通过下调ICAM-1的表达抑制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发挥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何翠瑶;李晓辉;何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浅谈定量辨证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汤证系统分析与综合,说明《伤寒论》中定量辨证思想贯穿于伤寒辨治体系的各个方面,张仲景不仅对同一经的证候作了量的区分,而且对不同经的证候间进行了量的分析,同时还对处方用药、服药方法、人体正气强弱等进行了量化辨证.

    作者:温淑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逍遥丸治疗产后抑郁症40例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西医治疗多以心理治疗为主加用三环类药物,我院采用逍遥丸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王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调谢胶囊治疗脂肪肝52例

    笔者于2003年1月~2004年12月运用自拟调谢胶囊治疗脂肪肝52例,并与西药凯西莱、维生素E治疗的39例进行对照比较,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镇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43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出现的以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作者:郭会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46例

    我们于2003年4月~2006年9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昕;贾勇波;包中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医学术研究方法之浅见

    考察了中医学术来源,强调中医发展要靠学术创新,创新要靠方法,中医传统的历史观察法要改进完善,实验法要积极创建,提出中医学术史研究是中医观察法的有效途径.

    作者:梁峻;郑蓉;庄乾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当飞利肝宁治疗酒精性脂肪肝33例

    随着酒精性饮品消费的增加,酒精性肝病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酒精性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的早期表现,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我们采用当飞利肝宁治疗33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荣珍;耿晓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周围性面瘫的辨证选穴与辨病分期治疗

    从科学的层面来看,针灸及早地介入治疗,更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面神经在面部分布浅表,发病后面神经水肿且脆性增高,急性期患侧面部深刺激、强刺激均不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反而会造成面神经的断裂.

    作者:许荣正;王美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自拟益耳汤治疗宫内节育器致月经过多210例

    宫内节育器是我国育龄妇女首选的避孕工具.但因有月经量过多和/或经期延长及腰腹疼痛等副反应,使取器率增加.我们采用自拟益耳汤治疗宫内节育器致月经过多21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起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通腑清下汤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屏障保护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通腑清下汤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肠黏膜防御屏障和炎性反应调控的干预作用.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在患病早期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腑清下汤,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TNF-α、IL-6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白细胞介素-2在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通腑清下汤较单纯西医治疗更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和减轻AP时的急性炎性反应,降低TNF-α、内毒素等水平,从而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AP的缓解和康复.

    作者:王友清;叶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痛灵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心痛灵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中医辨证为气虚痰瘀阻络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对照组(对照组)和心痛灵治疗组(治疗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改善、心绞痛缓解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0.63%、87.50%和75.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经心痛灵片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心痛灵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能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从而起到抗凝、防栓、促进纤溶的作用.

    作者:陈劲云;陈彤;王行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病案

    1 病历简介徐某某,男,48岁,2005年3月17日初诊.患者于2001年5月体检发现HBsAg、抗HBe、抗HBc阳性,HBV-DNA<104copies/ml,肝功能正常.无不适,未予治疗.

    作者:史文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

    目的 了解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对80例患者分期分型,同时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单证的发生率:气虚证60.0%、阴虚证56.3%、血瘀证63.8%、痰湿证75.0%和火热证86.3%;证候组合形式以三证多,证候组合形态常见的为痰热瘀证;活动期血瘀证高于稳定期,而气虚证和阴虚证则低于稳定期;重型组阴虚证明显高于轻型组.结论 本病基本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且与病情分期分型有一定相关性,辨证时多为复合证.

    作者:高长玉;王彩娟;韩淑芬;刘桂宇;贲莹;段伟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火针禁忌之我见

    火针疗法是将一种特殊材质的针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者:程海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临床应用经方应抓住哪些要点

    答: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

    作者:杨世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矽肺慢炎灵中药液治疗煤工尘肺病合并慢性迁延性肺炎21例

    煤工尘肺病是煤矿工人接触生产性粉尘造成的以肺纤维化为病理损害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治愈.

    作者:陈玉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试论潜在病机在方剂组方配伍中的作用

    潜在病机常隐含有疾病发展演变的某些信息,临床处方时对潜在病机的恰当处理,既体现了方剂组方配伍的严谨性,又能更好地做到病证的全面辨治,这既有利于完善方剂组方配伍的规律,也会推进临床对病证病机的深入研究.

    作者:王洪海;谢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和监测

    随着对药品不良反应(ADR)认识的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我国于1989年11月成立了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使我国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察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医药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张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