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晶;武晨亮;潘华飞;陈永华
目的 评价应用可吸收微型骨锚重建屈肌腱止点断裂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8月至2016年1月手外科收治的52例手外伤伴肌腱屈止点断裂的患者,均采用可吸收微型骨锚重建各肌腱止点的手术方法治疗.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18~42岁.全部病例均进行临床随访3~6个月,按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疗效.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优43例,良7例,可2例.全部患者在术后8周患指指间关节活动自如,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使用可吸收微型骨锚钉重建各类屈肌腱止点,具有效果好、操作简便、快捷方便的优点.
作者:吴生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评估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将185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按照住院期间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40例)和存活组(n=145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并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NLR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较快(P均<0.05),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偏高,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PG)、PaCO2水平较高(P均<0.05),而淋巴细胞计数、PaO2、SaO2、pH、FEV1、FEV1/FVC、PEF偏低(P均<0.05),死亡组NLR水平(8.41±1.12)亦高于存活组(5.61±0.95)(t=15.140,P<0.05);NLR>7.10组患者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病死率均高于NLR≤7.10组(P均<0.05);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NLR分别是气管插管、住院时间(≥14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水平增高可能是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早期检测NLR对于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瑩;周张青;唐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CT与MRI对鼻腔鼻窦神经内分泌癌(SNEC)的诊疗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2016年10月间的SNEC患者21例,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对应的影像学检查及增强扫描,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的为鼻塞、涕中带血、流脓涕.专科检测结果多集中在鼻腔通气不畅、腔内可见新生物,而病理类型小细胞型(76.19%)多.21例患者肿瘤形态特征出现14例肿瘤直径>3.5cm,呈分叶状;7例<3.5cm,呈椭圆形;9例双侧,12例单侧,9例累及全组副鼻腔鼻窦;CT示病灶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8例密度均一,10例不均.病灶均侵犯邻近组织,13例出现显著骨质破坏,10例溶骨性破坏,2例膨胀性破坏;增强扫描4例中度强化,2例不均匀.MRI表现患者T1WI示可见条状出血信号;T2WI示可见斑点状变坏死信号;增强扫描6例中度强化,2例不均匀,可见条片状低信号.结论 SNEC多见中老年男性,且浸润周边组织与结构.CT示膨胀性钙化性骨质破坏,MRI示出血性信号不均,增强后中度强化,故联合两者可较大提高SNEC的诊断率.
作者:王佳;张伟强;俞方荣;朱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赋予DC-CIK对于EGFR阳性的肺癌细胞特异性的杀伤功能,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方法用化学偶联法将抗CD3单克隆抗体和抗EGFR单克隆抗体偶联,并标记于DC-CIK细胞表面,体外评价安全有效;将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得到PBMC,诱导扩增为DC-CIK细胞后,与抗CD3-EGFR双特异性抗体孵育,对15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1~6个疗程的静脉回输治疗.结果 双标记能显著提高DC-CIK细胞对EGFR阳性肺癌A549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改善,在观察期内所有患者未出现转移和复发.结论 用抗CD3-EGFR双特异性抗体标记的DC-CIK免疫细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转移和复发的作用.
作者:吴中杰;胡奕;张雁飞;苗瀛;吴滌樊;徐荻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P-选择素(CD62P)在HSP和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动态变化和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80例HSP患儿入院时、治疗8周后的血清及尿液CD62P水平,并根据有无肾脏损害分为HSP组及HSPN组.另外选取门诊体检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HSP组及HSPN组患儿的血、尿CD62P水平均明显增高(P均<0.05).与HSP组比较,HSPN组患儿的尿CD62P水平明显增高(P<0.05),但两者的血CD62P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8周后HSP组患儿的血、尿CD62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8周后HSPN组患儿的血、尿CD62P水平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血CD62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并无明显下降(P>0.05).血、尿CD62P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D62P参与了HSP及HSPN的发病过程;血、尿CD62P的来源不同,尿CD62P更能反映肾脏的损伤情况;血、尿CD62P的表达水平基本与患儿的病程变化相一致,血、尿CD62P可作为反映HSP及HSPN病情变化的无创或微创指标.
作者:叶乐珍;康国贵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I期清创内固定结合封闭负压引流及中药口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I期清创内固定结合封闭负压引流及中药口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40例.均行急诊清创、I期内固定,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封闭创面,同时配合中药口服.结果 40例术后随访10~36个月,平均15个月.40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12个月,平均6.8个月.14例Ⅱ期行游离植皮,1例行局部带蒂皮瓣转移,无感染病例发生.按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膝、踝关节功能,优27例,良11例,差2例,优良率95%.结论 I期清创内固定合封闭负压引流及中药口服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能有效维持骨折端相对稳定,有效控制感染,减少手术次数,减轻患者负担,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少兵;郑晓东;陈宏泽;许勇;邵营钢;陈建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成人脑干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18例成人脑干肿瘤患者临床病例资料.胶质瘤9例,血管瘤9例,均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好转12例,神经功能障碍无进展5例,意识障碍1例,围手术期病死0例.结论 精细的显微手术技术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显著提高手术治疗成人脑干肿瘤的疗效.
作者:宋黄成;孟成杰;王中;虞正权;陈罡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侧支代偿血管建立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脑血管储备功能指标、侧支循环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脉动指数(PI)值均降低,BI评分、大脑中动脉(MCV)平均流速增加、脑血管储备功能(CVR)(%)、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均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上述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不仅能提高脑血管储备能力以改善脑缺血区血供,保护神经功能,还能促进侧支代偿血管的建立以减轻脑梗死症状.
作者:邵淋淋;陈良富;方跃屏;宋水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补中益气汤对于治疗气虚发热型肿瘤性发热的临床疗效评价,为气虚发热型肿瘤性发热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6月就诊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非甾体抗炎药或激素、物理降温等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让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记录两组患者体温变化情况、KPS评分以及中医症候疗效评价,观察补中益气汤对于气虚发热型肿瘤性发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KPS评分和体温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KPS分值和体温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无显著改变,而观察组患者服用益中补气汤后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明显降低,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 气虚发热型肿瘤性发热患者服用补中益气汤后可以显著降低体温,减轻发热情况,并且控制体温恒定,避免反复发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葛婷;周建伟;潘龙赐;刘志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产程分娩管理在本地区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执行新产程标准前后单胎足月头先露初产妇阴道试产的分娩数据,分别比较新、旧产程管理下中转剖宫产率及指征,阴道助产率,产后2h内出血量,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新产程管理下剖宫产率显著低于旧产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产程管理下剖宫产指征主要为胎儿宫内窘迫,旧产程剖宫产指征则主要为活跃期停滞但新产程组产后24h内出血量,以及尿潴留发生率略高于旧产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产程标准虽增加了产钳率,产程时长,产后出血量以及尿潴留发生率,但降低了剖宫产率.
作者:胡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住院治疗的150例甲基苯丙胺依赖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自制的基本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患者的人格特征进行测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测评分析.结果 被调查者未婚男性居多,平均年龄(27.6±6.53)岁.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有68例(53.6.%),职业以个体经商居多,有64例(42.7%).滥用甲基苯丙胺男性评分在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稳定性、幻想性、独立性和紧张性等方面均显著低于男性常模,而有恒性、忧虑性、世故性则显著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女性滥用者评分在聪慧性、恃强性、怀疑性、事故性、独立性和紧张性等均显著低于女性常模,而乐群性、敢为性和幻想性则显著高于女性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甲基苯丙胺滥用者与中国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分和总均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具有明显的不良的心理状态和特定的人格特征.在临床药物脱毒治疗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其特定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态,予以加强心理干预措施.从而提高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降低复吸率.
作者:桂冬辉;蔡丹丹;张建兵;周文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肩袖损伤患者VAS评分、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50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传统小切口肩袖修复术组(传统组,n=25)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组(肩关节镜组,n=25)两组,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肩关节镜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6.0%(24/25)显著高于传统组64.0%(16/25)(P<0.05).结论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较小切口肩袖修复术更能有效降低肩袖损伤患者的VAS评分,提升患者的ASE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功能.
作者:卢敏;胡汉敏;李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超声药物透入治疗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PELD)后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椎间孔镜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组应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1个疗程(7次)结束后观察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疼痛评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干预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的椎间孔镜围手术护理基础上运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旦;俞霞;陈艳;施建勤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的效果、下地锻炼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择期行TKA术的患者共80例,将其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FNB组)和静脉镇痛组(PCIA组),每组各40例,分别使用CFNB和PCIA进行术后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早在床及下床锻炼时间和每日锻炼总时间、术后辅助止痛药物用量以及并发症.结果 CFNB组术后静息痛、运动痛的疼痛评分均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FNB组术后早在床锻炼时间及下床锻炼时间均早于PCIA组,术后两日每日锻炼总时间大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TKA术后,超声引导下CFNB镇痛比PCIA镇痛效果优秀,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无额外并发症发生.
作者:杨世忠;杜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Ⅰ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术前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提示胆总管结石的156例患者,均无手术史,将其分为Ⅰ期缝合组(73例)和T管引流组(8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主要并发症是术后胆漏,经观察、引流保守治疗后均顺利出院,出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上Ⅰ期缝合组要明显低于T管引流组(P<0.05).结论 对于胆总管结石,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这一技术值得在临床上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倪笑元;刘小健;何兴众;翁建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理论在氢氟酸烧伤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应用CQI理论对氢氟酸烧伤患者护理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制定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学习、动脉穿刺技术、规范区域性静脉灌注操作步骤培训、开展回顾性情景演练等改进措施,并以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患者家属及单位满意度、手术例数比、护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绩等指标评价CQI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施CQI管理方法后,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患者家属及单位满意度、手术例数比、护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绩明显优于实施前.结论 CQI促进了氢氟酸烧伤护理质量的提升.
作者:吴晓霞;张建芬;王新刚;倪良方;叶春江;张元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芳香烃受体AHR在溃疡性结肠炎(U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IL-17信号效应调控的作用.方法 10例UC患者和10例正常的结肠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AHR在UC中的变化体外细胞实验研究AHR对IL-17诱导的炎症因子产生的调控作用.结果 AHR蛋白在UC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下降;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活化AHR或者过表达AHR均能抑制IL-17介导的趋化因子CCL20、CXCL2和细胞因子IL-6的产生;相反,在Hela细胞中干扰AHR可以促进炎症相关因子CCL20、CXCL2和IL-6的产生.结论 AHR能负向调控IL-17介导的炎症因子的产生,同时其表达量与UC的发生呈负相关,提示AHR有可能通过负相调控IL-17介导的炎症效应,抑制UC的发生,发展.
作者:范丽萍;孙凯;张永为;周康;王剑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MVD治疗26例术后复发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手术后疼痛消失22例(84.6%),偶有疼痛但不需服药者3例(11.5%),疼痛未消失但服药可控制者1例(3.8%),较术前有所缓解;术后进行7~91个月(平均31个月)的随访,患者疼痛复发2例(7.7%),患者留有永久性面部麻木1例(3.8%).结论 三叉神经痛MVD术后复发的原因多样,责任血管压迫仍然是主要原因,再手术仍应以MVD为主.
作者:胡强;俞文华;杜权;朱强;车志豪;董晓巧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急性重症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针对性重症创伤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损伤严重评分(ISS)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极危重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入院24h内,检测及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急性生理学指标以及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结果 极危重组PT、APTT、D-D、 指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危重组,FIB、PLT明显低于非危重组、危重组,危重组PT、APTT、D-D明显高于非危重组,FIB、PLT明显非危重组(P<0.05).死亡组患者PT、APTT、D-D明显高于存活组,FIB、PLT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与PT、APTT、D-D呈正相关性(r=0.321,0.654,0.472,0.412,P<0.05),与FIB、PLT呈负相关性(r=-0.324,0.412,P<0.05).结论 急性重症创伤患者血清PT、APTT、FIB、D-D、PLT等凝血功能指标与APACHEⅡ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出急性重症创伤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也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作者:高继红;黄云露;周燕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膀胱镜与硬性输尿管镜治疗尿道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尿道损伤导尿失败病例18例,患者取截石位,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沿造瘘管置入storz F8.0硬性输尿管镜,通过尿道内口达到尿道断端.从尿道外口置入wolf F18膀胱镜,达到尿道远断端可见到输尿管镜头或亮光,从膀胱镜操作孔置入斑马导丝,通过输尿管镜用抓钳将导丝拉入膀胱.撤出膀胱镜,从尿道外口沿导丝置入F20三腔气囊硅胶尿管,并经输尿管镜证实进入膀胱,气囊注水20m1,并同时留置膀胱造瘘管.结果 18例手术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均未发生尿外渗、直肠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留置F20-22导尿管,2周后拔导尿管后排尿通畅,尿线粗.术后短暂尿失禁2例,经锻炼1个月后好转.随诊6个月至2年,3个月内短期尿道扩张13例,1年内定期尿道扩张3例,2例术后扩张一次后均未出现狭窄等异常.1例半年后因狭窄未及时扩张而再次手术,18例均未出现性功能障碍.结论 膀胱镜联合硬性输尿管镜治疗尿道损伤是一种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操作简单的手术,是治疗尿道损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祝宏斌;朱德胜;徐旻;郑洪才;姜松伍;徐益龙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