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固定结合补肾健骨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成立;童松林;高益斌;陆文杰

关键词:微创, 中医, 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固定结合补肾健骨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微创动力髋螺钉固定,观察组术后服用仙灵骨葆胶囊,对照组术后服用钙尔奇D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骨密度值变化、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90d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80d骨密度值,患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微创固定,结合补肾健骨的方法能够改善骨质疏松,同时促进骨折愈合,且在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橡皮障隔离法用于乳磨牙活髓切断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橡皮障隔离法在乳磨牙活髓切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乳磨牙深龋且有可复性牙髓炎患儿65例(80颗牙),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40颗),对照组32例(40颗),两组均接受活髓切断术治疗.其中观察组牙髓切断术中采取橡皮障隔离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后统计两组操作时间,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操作时间(18.8±2.7)min,与对照组(23.9±4.1)min比较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成功率分别为100%、97.50%,与对照组87.50%、75.00%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 在乳磨牙活髓切断治疗中应用橡皮障隔离法能够明显缩短治疗操作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是一种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方式,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冯红静;陈文英;王勇;庄春燕;芮建功;陈伟仕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探讨黄芪失笑散对高龄非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高龄非血运重建且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联合应用常规西药及黄芪失笑散颗粒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年龄≥75岁的非血运重建且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的冠心病住院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失笑散颗粒剂,观察两组心绞痛等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积分及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变化情况,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实际完成病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后两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及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肾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标准冠心病Ⅱ级预防方案基础上,黄芪失笑散颗粒剂能够进一步提高高龄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中医症候,且临床安全性较高,西药联合黄芪失笑散颗粒剂治疗可作为非血运重建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之一.

    作者:应飞;魏丽萍;陈铁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自噬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研究进展

    膜性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因[1],而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膜性肾病的主要形式.目前认为, IMN是一个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足细胞病[2]: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与足突上的靶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上皮下,激活补体系统,诱发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出现蛋白尿.因此,关注足细胞损伤是研究IMN的重要研究方向.自噬是进化上高度保守和受严格监管的降解胞质成分的过程[3],对于细胞稳态维持和应激处理至关重要,应激条件下细胞会发生自噬的激活[4].新研究表明足细胞损伤和自噬水平相关,且提高自噬水平可减少足细胞损伤,靶向调节自噬有治疗IMN的可能性[5].为此,本文对自噬与IMN的研究进展作一相关综述.

    作者:任晶晶;张伟;何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研究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作为临床常见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即为化学介导的椎间盘源性疼痛,诸多学者认为其与腰椎间盘发育和组织结构特性、髓核组织退变、外层纤维环破裂与肉芽组织长入、椎间盘内神经分布异常等因素有关[1].目前,临床上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为椎间盘造影中疼痛诱发试验[2].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椎间盘封闭确诊本病,其诊断价值可能优于椎间盘造影[3].而对于本病治疗而言,方法 较多,包括保守治疗、开放手术和微创治疗,临床应用及疗效不尽相同.本文主要立足于本病治疗角度,深入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源性腰痛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立毅;黄引红;刑滔;何永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骨科常见并发症护理应急预案情景模拟演练的设计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应用情景模拟演练骨科应急预案的效果.方法 对骨科18名护士采用模拟演练的方式培训骨科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应急预案.比较培训前后护士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及综合能力,并调查护士对情景模拟演练后的满意度.结果 培训后护士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与综合技能比较,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并发症应急预案情景模拟演练效果均满意.结论 情景模拟演练可以发现预案和流程中存在的缺陷;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护理人员决策能力的培养,早期发现并发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有助于调动护士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何敏娟;章丽黎;王霞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吸脂术及自体脂肪填充术麻醉期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 评价吸脂术及自体脂肪填充术麻醉期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拟行双大腿吸脂术的女性患者60例,分为2组,每组各30例,术中麻醉诱导维持药物及方法相同.Ⅰ组为单纯双大腿吸脂术,Ⅱ组为双大腿吸脂后自体脂肪填充面部术.分别在术前(T1),手术结束后(T2),术后2h(T3)取静脉血2ml,检测甘油三酯(TG)和游离脂肪酸(FFA)的浓度并比较.结果 与T1比较,两组患者T2时TG小幅增加,T3回落且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 FFA大幅度增加,T3缓慢回落,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大腿吸脂后自体脂肪填充术在术后2h相比单纯双大腿吸脂患者的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代谢无显著影响.而吸脂术会导致患者手术结束时至术后2h的TG先升高再下降,幅度较小.而FFA先明显增高再缓慢下降.

    作者:徐凯;黄云萍;李钧;郑笛;谭晓燕;孙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微量元素测定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对体内微量元素的测定,了解微量元素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预防、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随机抽取正常妊娠孕妇和GDM孕妇各60例,检测微量元素进行比较.结果 GDM孕妇和正常孕妇比较,血清锶,镁,钙,铁铝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硒,铜,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孕妇血清中的铜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妊娠期,硒和锌均低于正常妊娠妇女.结论 GDM妇女检测其血清中微量元素的变化对妊娠期糖尿的预防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杨淑瑛;赵晓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拆钢板致再骨折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拆钢板困难时用非常规方法 强拆致术中再骨折,或钢板拆除后无外伤再骨折的原因,探讨再骨折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3月拆钢板术中或术后再骨折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因螺钉滑丝钢板拆除困难6例,采用大力剪剪断钢板、钨钢钻磨掉螺钉尾部撬拨钢板、扩孔取螺钉等方法,术中发生骨折4例,术后无外伤2d内骨折2例;钢板顺利拆除,术后无外伤10d内骨折5例,均因为骨折未愈合或未完全愈合.再骨折部位:锁骨中段6例,尺骨中段1例,桡骨中下段2例,肱骨中上段1例,肱骨中下段1例.根据发生再骨折的原因,对术中再骨折的4例患者即刻重新内固定,其中2例取髂骨植骨;术后再骨折7例患者中,予植骨、内固定4例,保守治疗3例.结果 11例患者骨折愈合10例,1例锁骨再骨折予保守治疗仍未愈合,因为功能影响不大,患者放弃进一步治疗.结论 拆除内固定前要仔细检查,明确患者骨折愈合的状况,术中内固定取出困难时,尽量采用无损伤或损伤较小的方法,重视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做好再骨折的预防.

    作者:沈健健;高益斌;裘情密;周维锋;虞建浩;童松林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一株致多部位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及毒力分析

    目的 分析患者不同感染部位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特征,并检测毒力基因.方法 采用MALDI-TOF对菌株进行鉴定,应用主成分分析系统(PCA)进行菌株聚类分析,采用VITEK-II COMPACT进行药敏试验,改良Hodge实验测定碳青霉烯酶表型,拉丝试验判断菌株是否为高黏性菌株,应用PCR检测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结果 4株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耐药,改良Hodge实验和拉丝试验阳性,PCA进化距离显示为同一克隆,携带rmpA、alS、iut A、kfu等毒力基因.结论 该患者多部位分离到的肺炎克雷伯菌为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相同克隆菌株,且携带相同的毒力基因,可能为高毒力菌株.

    作者:王洁;王敏敏;陈琼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维生素D和钙剂的补充对AIDS患者骨密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高剂量维生素D和钙剂的补充对艾滋病(AIDS)患者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AIDS起始治疗患者134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同时予大剂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的补充.分别在每组起始治疗、治疗后第24、48周进行血清25(OH)D,骨转换标记物,CD4细胞数量等检测.分别在每组起始治疗、治疗后第48周进行髋关节、腰椎骨密度测定.并比较不同时间阶段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19例患者完成随访(观察组63例,对照组56例).在48周,对照组整体髋部、腰椎BMD与Z值均较初诊时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转换标记物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在24和48周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应用高剂量维生素D和钙剂可以治疗AIDS及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相关的骨量丢失,可能对预防骨质疏松降低骨折风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伟;赵明兴;张龙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征象,提高对SFT影像表现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检查证实的31例SFT,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 31例(31枚)SFT病灶中,大径范围1.4~17.0cm,以类圆形、边界清楚为主;CT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内可见钙化及囊变;增强扫描头颈部、胸部及盆腹部病灶明显强化、中度强化及轻度强化例数分别为(5:5:9)、(0:3:0)、(0:7:2);头颈部、胸部及盆腹部病灶可见瘤周血管例数分别为3、1、5枚.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恶性SFT 3枚,良、恶性中位大径分别为5.2cm、12.8cm;盆腹部病灶2枚,边界欠清、见钙化及瘤周血管病灶各2枚,3枚均可见低密度区.结论 SFT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一般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清楚、孤立性、密度不均匀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头颈部及盆腹部SFT大部分表现为明显强化,而胸部SFT强化各种各样.当病灶直径>12cm、边界欠清,伴囊变、钙化及瘤周血管时要警惕恶性可能.

    作者:葛秀红;张景峰;韩志江;陈文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血浆输注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血浆输入对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有血浆输注史的肝硬化患者,分析其血浆输注原因及血浆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纳入有血浆输注史的肝硬化患者174例,肝硬化患者血浆输注的主要原因为改善凝血功能.血浆输注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输注前比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2.08,P<0.05).结论 本院针对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应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从凝血功能指标看,血浆输注能改善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

    作者:夏舟备;颜颂旭;唐海红;张永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成人椎管闭合不全伴栓系综合征一例

    椎管闭合不全伴栓系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椎管发育不全,圆锥受到牵拉并位置下降,终丝增粗使脊髓活动受限,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症候群;多见于幼儿及青少年,成人相对少见,极易误诊误治.本科收治成人椎管闭合不全伴脊髓栓系综合征1例,报道如下.

    作者:章国海;关浩洁;叶哲昊;张铖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疼痛评估法在降低无创面罩致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中的效果

    目的 采用局部疼痛评估法对无创面罩机械通气患者面部受压皮肤进行规范化管理,减少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MDRPU)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无创通气患者56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2016年1月至12月无创通气患者65例为观察组,采用疼痛评估法判断局部组织受压程度,并进行有效减压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器械相关性压疮的发生率.结果 实施疼痛评估法后无创通气患者MDRPU发生率较实施前下降(P<0.05).结论 局部疼痛评估法,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且可以成为MDRPU的风险评估依据.

    作者:姚惠萍;陈娟红;富燕萍;李飞;李莉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孕妇产后以胸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胃癌穿孔一例

    发生于妊娠这一特定生理环境的胃癌,症状常与妊娠期反应相混淆,早期诊断率低,多为晚期患者,且大多数为低分化腺癌,疾病进展迅速,预后极差,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办法.妊娠合并胃癌病例仍较罕见,近年陆续有学者以个案或病例序列等形式对其进行报道.作者临床工作中遇一例孕妇产后一天、以胸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胃癌穿孔患者,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以期为外科医师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朱林波;金家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微创固定结合补肾健骨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微创固定结合补肾健骨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微创动力髋螺钉固定,观察组术后服用仙灵骨葆胶囊,对照组术后服用钙尔奇D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骨密度值变化、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90d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80d骨密度值,患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微创固定,结合补肾健骨的方法能够改善骨质疏松,同时促进骨折愈合,且在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作者:成立;童松林;高益斌;陆文杰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颈动脉彩超联合MoCA认知评估量表在老年痴呆患者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经颈动脉彩超联合MoCA认知评估量表在老年痴呆患者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7年10月至12月行老年痴呆检查患者86例,将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病学老年痴呆症诊断标准46例为老年痴呆组,而不符合老年痴呆症诊断标准42例为非老年痴呆组,两组患者均行经颈动脉彩超联合MoCA认知评估量表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彩超检查指标(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血峰值流速、颈动脉内径及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和MoCA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差异,并绘制颈动脉彩超联合MoCA认知评估量表预测结果 的ROC曲线图.结果老年痴呆组患者颈总动、颈内动颈的动脉血峰值流速、内径及MoCA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显著低于非老年痴呆组(P<0.01),而颈总动、颈内动颈的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显著高于非老年痴呆组(P<0.01);检测敏感性为91.51%,检测特异性为90.03%.结论 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血峰值流速较低、内径较小、血流阻力指数较大和MoCA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较低是老年痴呆患者临床检查中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联合检测对老年痴呆患者临床预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孙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黄葵胶囊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黄葵胶囊联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270例,并随机分为三组,各90例.对照组A患者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对照组B患者加用黄葵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另加黄葵胶囊与雷公藤多苷片进行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12周时,三组患者血白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B与观察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均有所改善,对照组B患者24h尿蛋白定量(1.8±0.8)g/24h;观察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为(1.0±0.7)g/24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患者无不良反应,对照组B患者发生不良反应6例(6.7%),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8例(20.0%),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采用黄葵胶囊与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的方法效果良好,能延缓肾病进展,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华;胡俊华;鲍建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体内外循环筛选法构建新型的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模型

    目的 构建一种新型的更接近疾病规律的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细胞及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胰腺癌细胞株PANC-1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裸鼠皮下成瘤后瘤块移植构建胰腺癌动物模型,腹腔吉西他滨化疗,选取瘤体大的动物模型,获取瘤块,进行分离提取瘤体细胞进行培养,用于下一循环的动物模型构建,如此循环2次,获得耐药细胞株及动物模型.将原代细胞和耐药细胞分别进行体外及体内吉西他滨的耐药试验,分析验证耐药模型.通过微卫星序列测定鉴定耐药模型与亲代细胞的同源性.结果 建立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的细胞及动物模型,第一循环原位移植成功率为73.3%,吉西他滨腹腔灌注后死亡率为18.2%,瘤体大的5个均值为(1.76±0.87)g,远处转移率11.1%;第二循环原位移植成功率80%,吉西他滨腹腔灌注后死亡率为8.3%,瘤体大的5个均值为(2.16±1.12)g,远处转移率36.3%.两循环比较,瘤体大小及远处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第2循环后培养的胰腺癌吉西他滨耐药命名为PANC-1/R2.在5μg/dl、10μg/dl和20μg/dl浓度的吉西他滨作用下PANC-1和PANC-1/R2的抑制率分别是21.8%、37.1%、46.1%和12.6%、25.3%、36.8%.PANC-1和PANC-1/R2裸鼠皮下移植后3周成瘤,吉西他滨240mg/kg腹腔注射,1次/周,共4次,35d后瘤体大小分别是(1.87±0.69)g和(2.09±0.7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基因组微卫星D14S68、D18S69、D20S199检测结果显示,亲代胰腺癌细胞、吉西他滨耐药胰腺癌细胞三个位点微卫星扩增大小完全相同的片段,而荷瘤裸鼠胰腺组织没有扩增出相应的带型.结论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体内化疗药物诱导的方法是可行的,该体系可用于各种耐药细胞的筛选,与原代细胞相比,筛选后的细胞明显耐药性增强.且构建的细胞株更符合机体多因素复杂环境下的耐药产生过程,是理想的耐药模型.且该方法构建的耐药细胞与亲代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位点,具有遗传同源性.但构建过程长,需要熟练和细致的操作,提高成功率,增加循环次数或可筛选更具耐药特性的细胞模型.

    作者:严秋亮;陈燕;叶清煌;刘栋;张凯;朱锦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及TLR7 TLR9在BP皮损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及Tol样受体7、9(TLR7,TLR9)在鲍温样丘疹病(BP)皮损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探讨其在B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BP患者皮损中CD123+pDCs及TLR7、TLR9的表达情况,以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并对CD123+pDCs密度与TLR7、TLR9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D123+pDCs、TLR7、TLR9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真皮乳头层.与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比较,BP皮损中CD123+pDCs密度(0.351±0.107)增高,胞体较大呈多角形.TLR7和TLR9在皮损真皮中的阳性率半定量评分[分别为(5.083±2.285)和(4.639±2.072)]均比在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真皮和表皮中的阳性率[(3.611±1.498)和(3.278±1.137)]升高.真皮乳头层CD123+pDCs密度与TLR7、TLR9的表达强度在皮损组织及皮损旁正常皮肤组织均呈直线正相关(P<0.05).结论 BP皮损真皮组织中CD123+pDCs密度增高,TLR7、TLR9表达增强,提示HPV感染时三者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推测这种激活程度可能并不足以清除临床病毒感染而使BP皮损持续存在,这可能与B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朱宁;韩睿;程浩 刊期: 2018年第09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