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单煎与共煎利弊分析

周嘉琳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 单煎, 共煎
摘要:在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学术界对中药的单煎、共煎问题一直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中药单煎符合中医理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传统中药均是以复方共煎,担心单煎后中药的疗效会发生改变.我们经过10多年的科研探索和临床应用实践,证明单煎的中药配方颗粒与共煎的汤剂疗效基本一致,现就有关研究分析如下.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瘀血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超声指标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瘀血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管超声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81例瘀血舌患者辨证分型分为痰凝血瘀舌组、气虚血瘀舌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彩色多普勒指标的检测.结果 痰凝血瘀舌组其舌下动脉的搏动指数与血液流变学的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呈正相关,气虚血瘀舌组其舌下动脉的搏动指数与全血还原黏度(低切、中切、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呈负相关.结论 舌血流的改变对于疾病影响微循环出现的变化是比较敏感的,为中医基本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断治疗都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并且反映了中医临床病证中的某些病理变化,从而为中医诊断客观化提供了值得探索的途径.

    作者:柴雅倩;陈群;徐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排毒疗法治愈长期超量服用牛黄解毒片致慢性砷中毒1例报告

    牛黄解毒片由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等8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由于雄黄含砷成分,大量或长期服用该药易引起砷中毒.北京中医药大学姜良铎教授运用排毒疗法治疗1例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致慢性砷中毒病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扬;陈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自拟中药灌肠方治疗盆腔炎88例

    我们于1999年12月~2006年12月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配合自拟鱼败合剂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傅绪梅;邹玉珍;范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腹针治疗颈性眩晕30例

    颈性眩晕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性质的改变及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有上升及发病低龄化的趋势.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疗法,本法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疗效确切等特征.我们用腹针治疗颈性眩晕,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求晓恩;周红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医药科研论著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科技写作能力是创新性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科技写作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科研工作的进展.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医药科研论文发表,我们作为从事中医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多年的编辑,每年要受理大量的中医科研论文,这些论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如有的设计不合理,组间对照没有可比性,或缺少对照组;有的研究方法不当,统计方法使用不合理;有的写作表达凌乱,不能把研究结果及意义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中医药科技论文的质量.本文就写作方法方面谈谈经常出现的问题与应该注意的事项,谨供大家参考.

    作者:齐淑兰;李春梅;蔡德英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白花蛇舌草治疗麻疹合并肺炎/白花蛇舌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用白花蛇舌草治疗肠炎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白花蛇舌草治疗口臭/白花蛇舌草汤内服外敷治疗肝癌/白花蛇舌草治疗泌尿系感染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药坐浴治疗肛瘘术后患者85例

    我们自2003年以来,对肛瘘术后患者采用中药坐浴,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们对2003年1月~2006年10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肛肠科住院的160例肛瘘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分组,单日住院的为治疗组,双日住院的为对照组.治疗组85例,男性52例,女性33例,年龄(37.8±7.6)岁,病程5个月~11.8年,平均(4.2±3.4)年.对照组75例,男44例,女31例,年龄(37.3±7.8)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4.3±3.9)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6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作者:林爱珍;吴汉泉;杨德群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临床试验中的结局指标及效应测量

    临床干预措施对人体施加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临床试验中结局指标的选取直接决定对于预措施的认识.临床试验中的结局指标主要可分为3类,即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对试验结局效应的测量主要是通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相对和绝对效应来表达的.对临床试验中常用的结局指标类型,以及不同的效应测量方法和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作者:张宏伟;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回顾与发展趋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医学个体化诊疗特色.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依据准确辨证确立的治法与方药才能发挥更具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正是基于辨证在中医诊疗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证候规范化研究始终是中医学现代化和标准化研究的热点.相继开展的研究从证候概念及其内涵探讨、证候分类和命名以及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系统回顾研究过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对准确把握证候规范研究方向,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振华;吴相锋;吴以岭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舒鸿飞治疗疑难病验案三则

    舒鸿飞主任医师系湖北省知名中医,从医30余年,在疑难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结合临床病例对舒师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作一简介.

    作者:张书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防治思路与对策

    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病理表现和临床特点为依据,对其早期、中期、晚期三个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特点和治法方药进行了探讨.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以肝郁脾虚为主要病机,治宜疏肝健脾为主,同时要注意祛除致病因素、治疗原发疾病;中期主要表现为痰湿内阻或湿热蕴结,主以祛湿化痰清热之法,阻断病势;晚期痰瘀互结证候突出,并常兼见正气不足之证,以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法治疗为主,同时扶正之剂不可或缺.提出疏肝健脾法应贯穿其治疗的始终.

    作者:杨钦河;凌家生;平换换;温承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通天口服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2例

    我科近期应用通天口服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2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短暂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和国内学者提出的诊断标准:(1)40岁以上发病,有反复发作性眩晕,在头部或体位改变时症状明显或加剧.(2)发病急(2分钟内发生).(3)伴有1种或1种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的症状和体征,如眼震、行走不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听力障碍等,并且经颅多普勒(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排除其他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耳源性眩晕、小脑或脑干出血或梗死.共观察病例62例,年龄在40~75岁之间,均为四川省泸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根据住院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8.78±11.24)岁.对照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7.38±12.42)岁.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熊文中;陈建霞;欧阳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阴虚络热证40例

    目的 探讨三联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阴虚络热证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78例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阴虚络热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药、强的松片、长荣消痹灵片,对照组给予中药、长荣消痹灵片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15m步行时间)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沉、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8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起效时间上治疗组(14.98±9.28)天明显短于对照组(30.88±11.32)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三联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阴虚络热证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作者:吴长忠;许卫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温病初起用银翘散,为何亦有不效

    答: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以银翘散.临床中使用频率很高.然而有时无效.笔者认为,应用该方时一定要根据兼夹不同,随证加减,方能见效.

    作者:李承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关于中医现代化的思考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医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中医教育、医疗、科研及中药生产都很大程度上接受并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科学成果,其形式和规模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现代化的中医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中西医两种医学的知识,主体是健康的,在中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中医现代化是促进中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解决我国医疗体系薄弱的途径之一,同时担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振兴中华文化的重任.中医现代化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这是目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作者:姜爱平;崔蒙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参考国内近10年有关地中海贫血的中医药文献,结合临床制定了《地中海贫血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在广西对112例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了中医证候调查.结果 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本临床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爪甲色淡,倦怠乏力,心悸,自汗,易于感冒,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舌苔薄或白,脉象细或数.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本中医证型为精血亏虚、肝肾阴虚证.此外,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切脾与否、不同诊断类型对地中海贫血中医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本研究为地中海贫血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王文娟;刘文军;吴志奎;张新华;刘咏梅;王荣新;周天红;李平萍;罗瑞贵;张冲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云南白药胶囊在骨科围手术期使用的疗效观察

    云南白药胶囊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它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释放、增强其活性和功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等功效,2002年9月~2006年3月,我院选择9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波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加味驻车丸口服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8例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与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的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以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我们自2002年2月以来,用自拟加味驻车丸口服加二白汤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该病78例,并与西药对照组对比观察,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莫滚;何焕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楼英《医学纲目》学术特点探微

    楼英(1332~1400年),字全善,一名公爽,号全斋,浙江萧山人,明初著名医学家.楼氏的曾祖父楼文隽(元英)、祖父楼寿高(云齐)均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历律、阴阳、地理、医药;其父楼友贤(信可)善诗文,于医药学研究颇有造诣.故楼英自幼潜心医道,能博览《内经》、《难经》及历代名医方论,历30年而以医名世,除聪颖好学外,亦得益于家学渊源.

    作者:朱定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