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杨勇;王磊;杨家佳;蒋淑婉

关键词: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 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表现、镜检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与免疫学进展的总结,提高对AITL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期间治疗的8例AITL患者,对其临床表现、镜检及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AITL的起源与发病机制、鉴别诊断、临床治疗与预后,以提高认识水平.结果 AITL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症状;淋巴结完全或部分破坏,胞质透亮或淡染的肿瘤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可见R-S样免疫母细胞及滤泡树突状细胞围绕高内皮血管周围;特异性标志物有CXCL13、PD-1、CD10、CXCR5和CDl54.结论 AITL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预后差.好发于老年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镜检特征与特异性标志物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伊伐布雷定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因心脏结构或功能改变所致的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受损,引起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 [1].随着人口老龄化、早期心血管疾病人数的增加,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逐年增加,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仍仅为50%,年再次住院率高达>25%[2].过去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神经激素激活和左心室重塑在心力衰竭病情进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近20年,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能稳定心力衰竭病情并且在部分病例中逆转疾病的进展,但在多数的患者中,心力衰竭病情仍然缓慢的进展.积极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新的治疗靶点已成为临床重要课题.伊伐布雷定作为2012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衰治疗指南中更新指定药物,且2014年我国急性和慢性心衰诊疗指南也作了推荐[3],近年来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更多的证据表明:伊伐布雷定能改善心衰患者氧供、血流动力学和心室重塑.本文将主要针对这三方面新的研究进展,分析伊伐布雷定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潜在机制.

    作者:罗颖;俞炜炜;朱治法;黄抒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表现、镜检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分子遗传学与免疫学进展的总结,提高对AITL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期间治疗的8例AITL患者,对其临床表现、镜检及免疫组化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总结AITL的起源与发病机制、鉴别诊断、临床治疗与预后,以提高认识水平.结果 AITL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症状;淋巴结完全或部分破坏,胞质透亮或淡染的肿瘤细胞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可见R-S样免疫母细胞及滤泡树突状细胞围绕高内皮血管周围;特异性标志物有CXCL13、PD-1、CD10、CXCR5和CDl54.结论 AITL是一种少见的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预后差.好发于老年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镜检特征与特异性标志物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杨勇;王磊;杨家佳;蒋淑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阵发性高血压合并肝门区占位一例

    嗜铬细胞瘤(PCC)和副神经节瘤(PGL)合称为PPGL,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外交感神经链的肿瘤,可合成大量儿茶酚胺类(CA)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多巴胺(DA),引起血压升高等一系列表现[1].肝脏是恶性PPGL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2],但是原发于肝脏的PGL却较罕见.现将本科室2016年4月20日收治的1例原发于肝脏的PGL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陆抑非;江建军;方崇峰;陆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重症监护病房真菌败血症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真菌败血症的临床和微生物特征,并对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分析与评估.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基础疾病、真菌的种类、病死率,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真菌败血症的患者46例,经对死亡组和生存组各项特征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患者真菌败血症病死率高,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高APACHEⅡ评分是ICU真菌血症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高危患者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测定,消除易患因素,及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作者:汪艳;沈翠芬;夏森林;谈鹰;王东;徐鑫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在胆系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DSCT)双能量虚拟平扫技术在胆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胆系结石、息肉或肿瘤患者的DS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行DSCT腹部常规平扫、动脉期双能量扫描、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常规增强扫描后,利用Liver VNC软件处理得到动脉期虚拟平扫图像,比较虚拟平扫和常规平扫的图像质量、病灶检出率、平均CT值、信噪比(SNR)及辐射剂量.结果 虚拟平扫图像质量有所下降(P<0.05),但对于病灶的显示仍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尤其对于阴性胆结石(病理提示为胆固醇结石或混合性结石)的显示,反而明显优于常规平扫.虚拟平扫图像的噪声低于常规平扫,SNR明显高于常规平扫(P<0.05);在阳性结石、息肉和肿瘤等病变检出中,结合增强扫描,二者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00%、88.9%、90.9%),在胆系阴性结石中,虚拟平扫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平扫(分别为94.7%、52.6%);虚拟平扫的总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总剂量长度乘积(DLP)均低于常规平扫(P<0.05),分别降低了39.4%、34.3%.结论 DSCT动脉期虚拟平扫具有良好的图像质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尤其对阴性胆结石的显示有特殊优势,并且降低了辐射剂量,有望取代常规平扫.

    作者:尹胜男;刘利;施蒋巍;沈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 研究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在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4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植入的治疗方法,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记录相关并发症,并采用Neer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46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46例均骨性愈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其中优14例,良27例,一般4例,差1例,优良率89.1%.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植入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患者可以早期锻炼,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文林;夏增兵;唐慧斌;朱建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中电凝法与缝合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

    目的 比较研究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中电凝法与缝合法对临床疗效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6年9月就诊的共148例卵巢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缝合组(n=72例)和电凝组(n=76例),缝合组患者进行腹腔镜卵巢囊肿手术中采用缝合法,而电凝组患者进行腹腔镜卵巢手术中采用电凝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性激素水平和卵巢早衰发生率.结果 缝合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高于电凝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H、FSH、E2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时LH、FSH、E2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凝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LH、FSH水平明显高于缝合组,E2水平明显低于缝合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患者卵巢早衰发生率高于缝合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卵巢囊肿治疗中腹腔镜手术应用广泛,术中电凝止血会损伤卵巢功能,腹腔镜下卵巢缝合止血可减少卵巢损伤,保护卵巢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孔双燕;邬贤凤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纳布啡复合恩丹司琼预防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后瘙痒

    目的 观察比较纳布啡、恩丹司琼、纳布啡复合恩丹司琼预防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后瘙痒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实施剖宫产术的患者160例,年龄23~33岁,ASA I或II级,随机分成4组,纳布啡组(N组)、恩丹司琼组(O组)、纳布啡复合恩丹司琼组(NO组)和生理盐水组(P组),每组各40例.麻醉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给予0.5%罗哌卡因2.2ml含吗啡0.15mg.胎儿娩出后,N组静脉给予纳布啡3mg,O组静脉给予恩丹司琼4mg,NO组静脉给予纳布啡3mg和恩丹司琼4mg,P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给药后2h、3h、4h和8h进行瘙痒评分,同时记录疼痛程度,镇静程度,寒战、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结果 给药后3h、4h及8h,N组、O组、NO组瘙痒评分明显小于P组(P均<0.05),N组与NO组比较,O组与NO组比较,N组与O组比较,瘙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组、NO组寒战发生率较P组低,O组、NO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P组低(P均<0.05).结论 纳布啡复合恩丹司琼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麻醉后瘙痒,且能减少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陈岱莉;齐晓非;庄仁坤;曹君;黄晓雷;李元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全瓷材料与钴铬烤瓷对前牙修复患者基牙牙周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全瓷材料与钴铬烤瓷对前牙修复者基牙牙周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纳入行上颌前牙修复术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行氧化锆全瓷材料修复,对照组行钴铬烤瓷修复.比较两组修复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患牙牙周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修复后1个月和3个月时GCF、TNF-α、IL-1β及MMP-8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前、修复后1个月及3个月时TNF-α和IL-1β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龈染例数、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及牙周袋深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氧化锆全瓷材料用于前牙修复术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降低龈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钴铬烤瓷材料更有助于保护牙周正常组织细胞.

    作者:傅乐;童锦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的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被称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冠心病是危害老年人(≥75岁)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也是老年人群住院与再住院的主要原因,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除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以外,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涵盖了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微血管障碍、冠脉痉挛.其治疗的原则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降低心肌的耗氧,同时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规范抗血小板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同时,又无法避免损伤消化道黏膜,即使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片也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严重时可致患者死亡.国外相关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并发出血常见的部位是消化道出血[3].

    作者:李超;俞章平;余晗俏;钟忆周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积极心理学管理范式研究

    目的 研究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积极心理学管理范式.方法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自愿参与并符合研究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的300例青少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积极心理学原理为基础,针对青少年人群中存在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等问题,施以课堂教学、团体训练、正念减压相结合的管理范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心理疏导疗法,并在干预8周末、6个月末应用PANAS和SCSQ量表测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积极因子分的增加和消极因子分的减少均比对照组快而持久,两组间比较,积极情绪8周末、6个月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情绪8周末、6个月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积极应对分的增加和消极应对分的减少亦均比对照组快而持久,两组间比较,积极应对8周末、6个月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应对8周末、6个月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心理学范式管理更能有效改善青少年的负性情绪和应对方式,并使之保持较长时间.

    作者:董莹盈;占建华;何为民;徐炯炯;赵世苗;陈吉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分娩镇痛仪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分娩镇痛仪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初产妇242例,按自愿原则分为两组,采用分娩镇痛仪为A组,不采用分娩镇痛仪为B组,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和产程进展、剖宫产率、产后2h失血量.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有明显差异,产程进展中,第一产程无明显差异,第二产程以及剖宫产率,均有明显差异,产后2h失血量比较中,A组与B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分娩镇痛仪可用于临床无痛分娩的使用,有助于缓解分娩疼痛,可成为镇痛分娩的选择之一.

    作者:王琳;闻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比较

    目的 探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应用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0月接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按照就诊奇偶顺序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奇数为对照组,采取传统保守治疗,偶数为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半年以上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随访复发率,并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随访半年复发率观察组为4.00%,对照组则为28.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阑尾炎治疗中实施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但手术治疗不仅时间更短,恢复更快,且效果更佳,复发率更低,值得借鉴.

    作者:张言涛;刘殿雷;周黎明;李晔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BPH HoLEP术后尿失禁的盆底生物反馈及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盆底生物反馈及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与凯格尔运动训练盆底肌对于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EP)术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评价,为盆底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开拓更广泛的应用空间.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联合治疗组和凯格尔运动训练组术后4周、2个月、3个月尿失禁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3个月1h尿垫试验平均值与术后第一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联合治疗组和凯格尔运动训练组的术后4周1h尿垫试验,两组间漏尿的减少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盆底生物反馈及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对于HoLEP术后尿失禁明显优于盆底肌训练,尤其对于术后出现的轻度尿失禁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作者:谢玺;何华东;王旭亮;邓刚;王于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行为控制在手术医生术中职业防护中的实践

    目的 探讨行为控制对手术医生术中职业防护中的实践.方法 统计2016年1月至12月实施行为控制前后131例手术医生在12929例手术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次数,总结行为控制在手术医生职业防护中的实践.结果 行为控制前手术医生在术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为17例,行为控制后在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为3例.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手术医生术中职业防护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行为控制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更好的保护手术医生,减少术中职业暴露损害.

    作者:谢珠红;张少凤;吴媛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NSAIDs对预防CABG术后心房颤动疗效及主要不良事件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围手术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心房颤动的预防作用及其他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收集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对CABG术后房颤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4月.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的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6篇,24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非甾体抗炎药组术后房颤发生率14.9%,对照组术后房颤发生率2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对纳入研究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心肌梗死、脑卒中、消化道出血和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NSAIDs能降低CABG术后AF的发生率,不增加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张航;虞敏;冀涛;袁忠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冠心病病变程度与UA CRP IL-6及BN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病变程度与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B型脑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 200例CHD患者和同期100例对照者纳入研究,CH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稳定心绞痛组(SAP).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计算冠脉病变积分,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测定血浆UA、CRP、IL-6及BNP和LVEF水平,分析与冠脉病变程度、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AMI、UAP、SAP和对照组的UA、CRP、IL-6及BNP水平依次下降(P<0.05),同时UA、CRP、IL-6及BNP水平随病变支数增多、Gensini积分增加而增大(P<0.05).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和心功能级别与UA、CRP、IL-6、BN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UA、CRP、IL-6及BNP水平与CHD相关,可作为患者心脏功能、冠脉病变程度及危险分层的指标.

    作者:王英;周军波;廉姜芳;楼钶楠;岑泽民;钱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ERCP联合LC术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42例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OC+OCHTD),B组4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LC+LCHTD),C组45例行ERCP+LC术,比较各组取石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症状缓解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组取石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较A组、B组升高(P<0.05),总并症发生率较A组、B组下降(P<0.05).结论 ERCP+LC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取石率高,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建华;杨君寅;李玉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GnRH-α对育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α)对育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50例育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取腹腔镜保守手术治疗,观察组于术后联合给予GnRH-α治疗,对照组术后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分别于术前、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并测定窦卵泡计数(AFC),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两组术后1年内复发情况及自然妊娠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2个月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AFC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E2、FSH、L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AFC水平术后持续下降,至术后6个月显著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然妊娠率为64.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联合GnRH-α治疗可有效保护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同时提高术后自然妊娠率.

    作者:叶瑞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残端不同处理方法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两种阑尾残端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急慢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82例,根据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Hem-Lock夹闭组(50例),B组为结扎+荷包缝合包埋组(32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中转开腹,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荷包包埋组手术时间(65.8±8.2)min,明显长于Hem-Lock组(46.1±5.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34, P<0.01);荷包包埋组手术费用(4563±176)元较Hem-Lock组(5524±282)元少(t=17.228,P<0.01).荷包包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体低于Hem-Loc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4,P>0.05).结论 两种阑尾残端的处理方式均是有效可行的,残端结扎加荷包包埋相对更安全.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术者操作技巧熟练度及具体术中情况灵活应用.

    作者:蒋佳凯;张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