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显微细分动脉皮支及动脉弓截流方法手指末节甲根部离断再植分析

毕镜铭;刘志德;邓玉斌;庾肖云;范志礼;蔡廷将

关键词:再植, 甲根部再植, 末节指腹再植
摘要:目的:寻找一种稳定及不需要吻合指腹静脉的末节甲根部离断或单纯指腹离断再植方法。方法通过观察两种采取不同的再植手术方式的病例组,对比其数据不同得出研究结果,其中观察组采用新方法再植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再植方法。结果38例病例随访6~9个月,其中常规方法组21例出现完全坏死3例,行残端修整术治疗,小切口放血后部分坏死4例,2例通过伤口换药后愈合,1例指腹坏死采用邻指皮瓣修复,1例甲床坏死采用腹部皮瓣修复;其中新方法组17例,再植指全部成活,2例通过伤口换药时需针刺放血成活,其余顺利成活,新方法组均不需要小切口放血处理,再植指均无坏死出现,获得良好效果。结论观察组病例成活过程顺利,再植指指体未出现部分坏死情况并且不需小切口放血治疗,住院时间短,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再植指体成活质量更高,使得末节再植成活过程更稳定,护理更简单。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97例,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谵妄分为谵妄组(18例)和非谵妄组(79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8例患者出现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8.6%。单因素危险分析表明,谵妄组和非谵妄组在年龄、BMI、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和术后睡眠时间减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低BMI、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评分高、术后睡眠时间减少是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发生率高,高龄、低BMI、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评分高和术后睡眠时间减少是术后谵妄的高危因素,在围手术期要综合防治。

    作者:诸葛军;熊良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靶控输注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应用于高龄患者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TCI)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依托咪酯应用于高龄患者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至12月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高龄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TCI舒芬太尼A组0.30μg/L,B组0.35μg/L,C组0.40μg/L,待达到效应室、血浆浓度平衡后TCI依托咪酯0.50mg/L。三组患者均于诱导前、舒芬太尼平衡时、依托咪酯平衡时、气管插管即刻等比较不同时间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结果三组患者诱导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依托咪酯达到平衡时C组心率显著慢于A组、B组(P<0.05);插管即刻B组、C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低于A组,(P<0.05);插管5min时刻C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低于A组、B组(P<0.05)。A组于T4时刻出现3例血压>160mmHg,C组于T1、T2时刻出现4例心率<50次/min,B组未出现血压、心率剧烈波动。结论 TCI舒芬太尼0.35μg/L负荷依托咪酯0.50mg/L应用于高龄患者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达到满意麻醉效果,效果较佳,安全性较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钟锦秀;张培冰;吴少娟;黄康强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食管癌微创手术治疗进展

    食管癌是世界第8位常见恶性肿瘤[1]。生存率较低,病死率比发病率高达0.84。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居各类恶性肿瘤第5位,病死率居第4位[2]。根据流行病学的监测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近30年来有部分改善[3]。对于局灶食管癌,手术已成为金标准。然而,由于5年生存率低,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食管癌手术的病死率为5%~23%[4],与医院的整体实力以及医生的经验有关。近些年,由于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以及术后护理的进步,食管癌手术病死率降低了32%,这归因于综合实力强的食管癌治疗中心[5]。正是由于这些进步,对于接受食管癌手术的患者,食管癌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MIE)才有巨大的潜力改善患者的预后[6-7]。本文主要探讨MIE 的适应证、手术技术以及效果。

    作者:曾敏;林称意;张军;原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清NSE LDH及CRP水平动态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乳酸脱氢酶(LDH)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动态检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31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分娩的7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NSE;运用酶法测定血清LDH;运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清NSE、LD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新生儿的血清CRP水平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组内比较,观察组中轻度、中度、重度的血清NSE、LDH水平均逐渐降低(P<0.05),血清CRP水平先升高后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儿出生后7d的血清NSE、LDH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出生后10d两组新生儿的血清NSE、LDH及CRP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血清NSE、LDH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和血清CRP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NSE、LDH水平动态检测能够有效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情。

    作者:黄永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恶性肿瘤致输尿管梗阻的引流处理及其临床评价

    目的:分析肾脏引流术治疗恶性肿瘤致输尿管梗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恶性肿瘤继发输尿管梗阻患者应用肾脏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分别行逆行双J管置入术及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肾积水、肾功能、生活质量等情况的变化,总结患者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拟行双 J 管置入的24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其余11例患者均行经皮肾造瘘成功。患者治疗后1周肾积水程度、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均有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估上,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引流方式对于恶性输尿管梗阻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但不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引流方式的选择、引流时机的把握等方面尚需综合考虑及个性化实施。

    作者:吴钉;方登攀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江阴地区妊娠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母婴预后分析

    目的:研究江阴地区妊娠伴梅毒的流行特点以及母婴预后分析,为进一步控制江阴地区妊娠伴梅毒母婴传播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江阴地区63547例孕产妇进行妊娠伴梅毒筛查,收集梅毒血清学阳性孕产妇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母婴预后研究。结果江阴地区妊娠伴梅毒的总发病率为3.15‰,孕期、产时、产后诊断者分别75.00%、19.00%、6.00%;梅毒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孕妇年龄大多数在20~35岁性生活活跃年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中,职业以无业或待业为主,其次为农民工;梅毒孕产妇干预率仅为70.00%,完全干预组、未完全干预组、未干预组足月产、流产及死胎、早产及低体重儿、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干预的60例梅毒孕产妇中,血清RPR滴度≥1:8组的流产及死胎率、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均高于RPR滴度<1:8组,足月产率低于RPR滴度<1:8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在早产及低体重儿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产妇进行产前常规检查是发现梅毒感染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孕产妇梅毒知识宣教,对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妊娠伴梅毒孕妇,及时、规范治疗,降低妊娠伴梅毒母婴传播,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蒋美琴;王凤娣;凌静;朱玉莲;谭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病例,根据氨甲环酸不同的使用方式分为静脉组、局部加静脉联合组和对照组。分析患者失血量和术后血栓栓塞事件。结果联合组较对照组在总红细胞丢失量、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和隐性红细胞丢失量上均显著降低。静脉组较对照组在总红细胞丢失量和隐性红细胞丢失量上显著降低。结论氨甲环酸能显著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且不增加术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

    作者:钟滢;朱星瑜;吴立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大黄灌肠辅助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肠屏障功能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大黄灌肠辅助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屏障功能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SAP患者46例,随机分为单独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23例。单独治疗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单独治疗组的基础上采用大黄水煎液保留灌肠治疗。收集患者入院后第1、5、7天的血清D-乳酸、内毒素及入院第1天和第7天的APACHE-Ⅱ、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D-乳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5天、第7天两组内毒素、D-乳酸相比第1天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血清内毒素浓度、D-乳酸均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天联合治疗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单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灌肠辅助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的保护肠屏障功能,更快恢复肠蠕动,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作者:洪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颈髓损伤早期呼吸衰竭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颈髓损伤早期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统计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121例颈髓损伤患者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并进一步分析年龄、颈髓损伤程度、损伤节段、合并肺部疾病、血流动力学情况等与呼吸衰竭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呼吸衰竭发生的临床因素。结果121例颈髓损伤患者中发生呼吸衰竭28例,高龄、颈髓损伤严重程度、颈髓损伤节段、既往肺部疾病史、低血压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颈髓损伤节段、颈髓损伤程度、合并肺部疾病、血流动力学变化是颈髓损伤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朱烨;陈剑;何登伟;刘飞俊;吴忠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关节镜下微创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5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22~70岁,平均33.8岁。手术前患者拍摄X线片、三维CT重建、MRI等,使用不同的切口及方法复位,术中先行关节镜检查,在关节镜下根据骨折通过Schatzker进行分型,复位塌陷的骨折,用胫骨锁定钢板或拉力螺钉固定胫骨平台骨折。结果5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4.2个月,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5.5°,完全负重时间平均4.8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优42例、良8例、可5例,无差病例,优良率90.9%。结论经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其临床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与良好固定,术中不用切开关节囊,减少了手术创伤及感染的风险,使术后功能较快的恢复;能够清楚的观察关节面及骨折情况,确定手术的入路及内固定方法;术中灌注液持续冲洗,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具有操作简单、愈合快、创伤小、安全等临床治疗优势。

    作者:邓闽军;王丹;钟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OPG/RANK/RANKL系统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使骨脆性增加,导致骨折发生概率增加[1]。目前,骨折疏松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尤以老年人发病为多。相关调查显示全球约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困扰[2]。本文就OPG/RANK/RANKL 表达对骨质疏松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从而为骨质疏松的研究与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卢烨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OCT在激光治疗周边视网膜裂孔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在周边视网膜裂孔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临床确诊的周边视网膜裂孔患者73例(84眼),均接受倍频532nm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前应用OCT检查,分别根据裂孔直径大小、视网膜脱离高度、裂孔形态、玻璃体牵引情况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经激光治疗后裂孔闭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7.8个月),术前经OCT证实大直径<3000μm、脱离高度<375μm且不伴随玻璃体牵引的圆形视网膜裂孔,行倍频532nm激光光凝有良好效果;而激光对视网膜大直径≥3000μm、脱离高度≥375μm且伴随玻璃体牵引的马蹄形裂孔效果较差。结论 OCT检查有助于视网膜裂孔治疗方式选择及预测倍频532nm激光疗效。

    作者:张秀珍;柳红梅;王珮珮;俞颂平;李俊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周围炎龈下伴放线放线杆菌影响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

    目的:探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对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周围炎龈下伴放线放线杆菌(Aa)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15例微螺钉支抗治疗后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共20种植体,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微螺钉支抗治疗的患者14例,共20种植体,经证实无种植体周围炎,设为对照组。记录两组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及龈沟出血指数(SBI)。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a。结果观察组PLI、PD和S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3周后观察组PLI、PD和SBI显著降低,治疗6周后有上升趋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Aa 16s rDNA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3周后观察组Aa 16s rDNA数量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有上升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周围炎,可明显改善种植体周围炎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其对Aa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实时定量PCR是检测龈下菌斑中Aa的可靠方法。

    作者:孙福财;吕汉孝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双侧幕上外伤性颅内血肿44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幕上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对44例双侧幕上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恢复良好22例,中度残疾14例,重度残疾6例,死亡(包括自动出院)2例。结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改善双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作者:章国海;过宓;张铖;吕庆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环形球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恶性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

    目的:分析环形球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恶性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8例恶性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环形球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术后随访5个月~1年,分析术后临床症状、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行一次羊膜移植术;与术前比较,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恶性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采用环形球结膜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视力,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卢丹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胫骨远端双钢板治疗复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采用胫骨远端双钢板治疗复杂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胫骨远端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联合胫骨内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胫距关节面的胫骨远端C2、C3型复杂骨折26例,均先行腓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治疗后参照Mazur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3个月,根据Mazur评分标准,优14例,良10例,可2例。24例切口Ⅰ期愈合,2例切口经换药获得Ⅱ期愈合,无1例出现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结论胫骨远端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联合胫骨内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Pilon骨折固定牢靠,能有效防止再塌陷与骨折再移位,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孔劲松;陈滔;郑鑫;阮建伟;宫小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显微细分动脉皮支及动脉弓截流方法手指末节甲根部离断再植分析

    目的:寻找一种稳定及不需要吻合指腹静脉的末节甲根部离断或单纯指腹离断再植方法。方法通过观察两种采取不同的再植手术方式的病例组,对比其数据不同得出研究结果,其中观察组采用新方法再植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再植方法。结果38例病例随访6~9个月,其中常规方法组21例出现完全坏死3例,行残端修整术治疗,小切口放血后部分坏死4例,2例通过伤口换药后愈合,1例指腹坏死采用邻指皮瓣修复,1例甲床坏死采用腹部皮瓣修复;其中新方法组17例,再植指全部成活,2例通过伤口换药时需针刺放血成活,其余顺利成活,新方法组均不需要小切口放血处理,再植指均无坏死出现,获得良好效果。结论观察组病例成活过程顺利,再植指指体未出现部分坏死情况并且不需小切口放血治疗,住院时间短,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再植指体成活质量更高,使得末节再植成活过程更稳定,护理更简单。

    作者:毕镜铭;刘志德;邓玉斌;庾肖云;范志礼;蔡廷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M2型巨噬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进展中的作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种植、生长,引起病理进展,并出现痛经、慢性盆腔疼痛和不孕等症状。目前,EMs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921年 Sampson[1]提出的“经血逆流”学说被众多学者所认可,但在育龄期妇女中,经血逆流的发生率约为90%,其中仅有20%的妇女会发展为 EMs[2],这不能完全解释 EMs 的发病原因。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免疫因素尤其是巨噬细胞在 EMs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 M2型巨噬细胞与 EMs 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现综述如下。

    作者:锁漉萱;张真真;万贵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在无痛人流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在无痛人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愿终止妊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的早孕妇女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丙泊酚(100mg)联合氯胺酮(10mg);对照组给予丙泊酚(130mg)。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记录注射部位疼痛、术中体动、术后腹痛及苏醒评分(steward评分)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麻醉前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追加丙泊酚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苏醒评分高于对照组[(3.88±0.32 vs.3.30±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注射部位疼痛、术中体动、术后腹痛比例均低于对照组(5.00% vs.25.00%,8.33% vs.38.33%,8.33%vs.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在无痛人流中麻醉效果确切,苏醒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喻平;曾金稳;冯琤聪;袁丽媚;陈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胃癌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及影响其表达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的表达水平在胃癌患者与健康人群中的差异,分析影响其表达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比浊法分别检测并比较90例胃癌患者和46例健康对照者中血清Cys C浓度差别,并进一步将胃癌患者血清 Cys C 的浓度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癌栓形成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胃癌患者血清Cys C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胃癌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年龄、肿瘤大小、癌栓形成、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肿瘤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Cys C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且血清Cys C水平能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检测血清中Cystatin C表达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判断患者病情并协助制定术后治疗方案。

    作者:施玲飞;边平达;沈朋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