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虹
黄振翘(1936~),男,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委、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证书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9部,主持血液病中医研究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我院黄振翘教授从事血液病临床40余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将其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获5年以上生存的病例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周韶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是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约占不孕妇女的30%~50%,属妇科疑难病之一.传统是药物和手术治疗,但药物治疗疗效不确切,手术治疗创伤大,再粘连率高.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是近几年发展的一项新技术,疗效直观可靠、微创安全,但单用此法再粘连率仍较高,我们配合我科治疗盆腔炎行之有效的行气活血、通络消症的盆炎散外敷下腹及盆炎灌肠液保留灌肠可有效防止术后再粘连,提高妊娠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雷厉;张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发病可能与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和局部的物理性刺激有关.本病慢性反复发作,治疗较棘手,被认为是一种顽疾.我们自2000~2003年采用经络疗法配合内服和外用中药治疗神经性皮炎34例,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黎仁;王兴燕;陈志丽;阿乐藤;杨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非甾体类抗炎药胃病,是指因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烧心、消化不良等症状),急慢性胃肠黏膜损伤所致的消化性溃疡及并发出血、穿孔,甚至导致死亡的一个广泛的概念.笔者多年来通过临证分析患者的不同反应、临床表现,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举例如下.
作者:陆木兴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笔者用此方为主治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满意.施用本方时,赭石用量在15~20g,症状减轻后减为10g,病情稳定后6~9g,以免重镇之剂损伤脾胃.举例介绍如下.
作者:洪鼎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从早期先兆流产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激素(LH)动态变化观察中药止血保胎饮的保胎效果.方法:对已出现阴道流血的243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进行HCG、LH动态监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117例),分别给予中药止血保胎饮和黄体酮保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97例,保胎率76.98%;对照组治愈51例,保胎率43.59%,治疗组保胎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初查HCG、LH低于同期妊娠正常值者经治疗后,治疗组52例流产24例,流产率46.15%;对照组49例流产45例,流产率91.84%.治疗组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提高内分泌激素水平、缓解症状、增强体质、改善盆腔环境、促进宫体和胚胎的供血供氧及保胎方面,中药明显优于黄体酮;HCG、LH动态监测为诊断内分泌因素流产、保胎治疗及判断是否终止妊娠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
作者:宋雅丽;赵亚琼;张雪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消化系统疾病包含的病种很多,至今还有许多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被现代医学完全阐明,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对此从基础到临床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果,兹择要述评如下.
作者:唐旭东;王维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 络病学说与毒损心络的渊源临床上高血压病患者以苔腻多见,而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显露的瘀证亦非少见,痰瘀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痰和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为毒邪.高血压病是心络受邪所致.
作者:韩学杰;沈宁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宽胸丹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LPO)、氧化型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宽胸丹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多烯康组,每日喂养相应的正常、造模、或含药饲料,40天后,测定血清SOD、LPO、oxLDL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SOD活性降低,LPO、oxLDL值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宽胸丹大、小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加SOD活性、降低LPO、oxLDL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优于多烯康组(P<0.05).结论:宽胸丹的作用可能是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防治冠心病的机理之一.
作者:韩丽华;吕翠田;孙建芝;吴鸿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答:小儿咳嗽发热,是儿科临床为常见的证候之一.临床观察发现,2~10岁的小儿,高热不咳或仅有轻咳,经治疗后,发热退至正常,但咳嗽不退,反而有时会加剧,甚至1~2周不愈,治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作者:陆兴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9种中医药期刊近14年糖尿病肾病(DN)文献中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并从中调查DN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微机和手检相结合,查阅上述期刊中DN临床治疗性研究文献,选取符合RCT及纳入标准的文献,计算病例总数并统计中医证型.结果:在9种期刊14年刊载的34 366篇文献中,DN临床治疗性研究文献共129篇,有7篇符合RCT及纳入标准;7篇文献152例DN中,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发生率高,兼证的总发生率以血瘀证出现频次居首;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出现率高的本证为气阴两虚证,终末期肾病时中医本证以阴阳两虚证发生率高,血瘀兼证则贯穿于糖尿病肾病早、中、晚各期的病程始终.结论:9种中医药期刊近14年的DN临床治疗性研究文献中,RCT所占的比例仍较低;在糖尿病肾病的不同阶段,其中医证型分布具有差异性.
作者:曲晓璐;王湘林;方肇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首先,痰饮、瘀血是人体水液及血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和病理性产物,现代医学认为,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反应,从传统中医理论看,低度的血管炎症必然导致痰饮停聚,瘀血内停.其次,从低度血管炎症的微观表现看属于中医痰饮、瘀血的范畴.再者,对低度炎症后期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恰属于痰饮、瘀血.因此,认为痰饮、瘀血是低度炎症的主要病理产物.因痰瘀相关,痰可致瘀,瘀可致痰,从而痰瘀交结,致痰瘀同病.所以,痰瘀互结是低度炎症的基本病理特征.
作者:张红敏;谢春光;陈世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胃肠运动变化,探讨肝功能对患者胃肠运动的影响及胃肠舒的治疗作用.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一组单纯给予保肝等基础治疗(单纯组),另一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胃肠舒(胃肠舒组),又一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吗丁啉(吗丁啉组).疗程为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检测.并与20名健康志愿者的MMC对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肝炎后肝硬化组患者MMC的Ⅰ相时间明显延长,Ⅲ相时间明显缩短,收缩波幅显著降低(P<0.05).肝功能A、B、C三级患者MMCⅢ相的持续时间及收缩波幅与肝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P<0.05).基础治疗加胃肠舒或吗丁啉治疗后MMC均出现Ⅲ相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收缩波幅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单纯基础治疗后MMC也出现Ⅲ相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延长、收缩波幅较治疗前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临床观察尚发现,服用胃肠舒的患者其胃肠道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明显的胃动力障碍,其程度随肝功能恶化而加重;胃肠舒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胃动力障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钟毅;周红;钟灵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们运用自拟益气治萎汤为基本方,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疗效满意.现将近2年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康;应武江;李幼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治思路作简单概述.针对本病肺肾虚损、痰瘀阻络的病机特点,确立益肺肾、化痰瘀、通肺络的治疗总则,并坚持辨证论治,结合辨病论治.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尝试多种治法,如食疗、针灸、体育疗法等,重视心理干预,进行综合治疗.针对本病进行性加重,症状体征改善困难的特点,提出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生存质量评估体系以及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必要性.
作者:武维屏;任传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和<内外伤辨惑论>,是其为长夏湿热困胃而创的一首方剂,对夏月湿困脾胃和暑伤元气者用之尤宜,多用治暑邪干卫,身热、自汗、胸闷、便溏等症.
作者:王宇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通过对<金匮要略>条文的分析认为,<金匮要略>在阐述疾病时是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重视辨病,首先是明确病的诊断,以病决定治则,以病确立方药,以病选择辨证方法.证是疾病某一具体阶段的病理本质,辨证是为了具体选择方药.症是临床上客观,真实,丰富的证据,认识疾病时刻不能脱离具体的症状.
作者:孔立;江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竹皮大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我们在临床用于治疗内伤杂病,病机属血虚有热,烦乱呕逆者每获良效,其中用于治疗血证的有鼻衄、肌衄、齿衄、咯血、吐血、尿血、崩漏等.
作者:邢秀吉;高德忻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烟雾病,又称脑底动脉闭塞症.临床以脑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缺血或颅底异常血管网破裂出血为特征.脑血管造影可见颈内动脉虹吸段和大脑前、中动脉近段狭窄或闭塞,以及颅底出现异常增生毛细血管网,颇似飘散在空气中一股袅袅上升的雪茄烟雾状.
作者:霍清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为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提供质量可控、疗效确切的新疗法.方法:将180例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B组(头皮针抽提法组)和A组(头皮针捻转法组),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力及综合功能进行评估.结果:2组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偏瘫患肢的肌力,B组愈显率是86.67%,与A组的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头皮针抽提法对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的提高作用显著,是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孔尧其;徐福;Lin Xiurong;林秀蓉;冯贞根;史红斐;俞国桥;胡利荣;李新伟;江凌圳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