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观察

徐萍;吴晓杰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 左炔诺孕酮宫内系统, 宫腔镜, 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M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148例。观察组72例,在宫腔镜术后子宫内即时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对照组76例,术后不予放置。两组患者均随访2年,观察EMP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9例EMP复发,观察组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明显,能减少术后复发。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窦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窦道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分析40例四肢及骶尾部窦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行双套管冲洗负压吸引治疗作为观察组,20例行纱布引流换药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疗程较对照组缩短,一次性治愈率达100%。结论持续封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深部窦道一次成功率高,疗程短,且成本费用低廉,患者痛苦小,无明显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是治疗窦道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崔颖;赵建宁;朱军伟;陈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检测不同钙化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甲状腺结节内不同类型钙化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对678例术前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和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探讨微小钙化、粗大钙化、环状钙化、弧形钙化、孤立性钙化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结果678例甲状腺结节中,伴有钙化的249例,其中恶性结节伴钙化203例(48.4%),良性结节伴钙化46例(1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微小钙化与粗大钙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分布率为3.5%、3.5%和20.8%、1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环状、弧形钙化与孤立性钙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种钙化中微小钙化和粗大钙化位居第一、第二位,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裘晓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鼻内窥镜下环形植入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直视下双头环形泪道引流管在治疗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的手术方法及及术后效果。方法选择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39例(39眼)通过鼻内窥镜下环形植入泪道引流管。3个月后拔管,随访3~9个月,并对患者疗效及舒适度进行调查。结果39例(39眼)泪小管断裂吻合成功,泪道冲洗通畅,拔管顺利,且无溢泪。所有患者对外观满意,舒适度良好。结论鼻内窥镜下双头环形植入泪道引流管治疗泪小管断裂因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医源性损伤,不影响患者的外观及生活,可供临床借鉴。

    作者:赵佳威;董楠楠;赵光明;张伯伟;傅杰;方焕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恩替卡韦联合泼尼松治疗HBV-GN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泼尼松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50例HBV-G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尿蛋白定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各血清HBV标志物的变化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泼尼松治疗HBV-GN比单药恩替卡韦疗效更好,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苏伟逸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M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患者148例。观察组72例,在宫腔镜术后子宫内即时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对照组76例,术后不予放置。两组患者均随访2年,观察EMP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9例EMP复发,观察组无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明显,能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徐萍;吴晓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TDP照射联合自制紫草油外敷治疗慢性下肢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TDP照射联合自制紫草油外敷治疗慢性下肢溃疡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慢性下肢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TDP照射联合自制紫草油外敷,2次/d,对照组31例采用贝复剂(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换药治疗,1次/d,2周为1疗程,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痊愈20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有效时间平均3.6d,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5例,好转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42%,治疗有效时间平均7.3d,两组疗效及有效时间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时间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紫草油外敷治疗,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安全有效;TDP 仪器操作简便,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金丹;张孝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IgA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IgA肾病为肾小球系膜疾病的一个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为终末期肾脏病的常见病因之一[1]。作为常见的肾脏疾病,IgA肾病可与其他慢性肾脏病如糖尿病肾病同时存在,并加速肾脏病进展[2]。

    作者:崔月婷;陈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帕瑞昔布对前列腺电切术后镇痛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对前列腺电切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与对照组(C组),各24例。比较术后2组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膀胱痉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CRP的变化。结果帕瑞昔布钠组在术后2、6、12、24、48、72h各时段的VAS评分及术后6、24、48h各时段CRP变化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的膀胱痉挛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组与C组在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在前列腺电切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并能显著降低CRP的水平,且操作简便,安全实用。

    作者:项龙波;余亮亮;尤升杰;周小庆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创多通道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量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多通道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量脑出血的方法、疗效、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大量基底节脑出血微创多通道清除术后42例患者资料,总结其治疗方法、病情恶化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术后第1天、第4天血肿完全清除率分别为0.0%、27.3%,血肿基本清除率分别为19.0%、48.4%。42例患者中存活25例、死亡17例,近期疗效优良率为26.2%。死亡原因主要为脑疝形成(35.3%)、心脏骤停(17.6%)、再出血(17.6%)等。结论微创多通道清除术对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较好,准确把握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维持通气功能、亚低温脑保护、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汪健;秦碧勇;叶飞;刘南暖;郑永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β与α治疗慢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促红细胞生成素β与α治疗慢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慢性血液透析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24例由静脉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α改为静脉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β(A组),24例由静脉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α改为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β(B组),剩余24例患者继续静脉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α(C组)。所有入选患者透析后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5000IU(1支)/次,2次/周。结果比较各组间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平均血红蛋白(Hb)水平及红细胞压积(Hct)水平,A组与C组患者治疗后比较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Hb水平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β与α在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中有相似的疗效,在6个月的研究期间促红细胞生成素β皮下注射方法较静脉注射方法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作者:孙继业;陈华茜;李正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检测阴道分泌物对滴虫及念珠菌感染的筛查意义

    目的:探讨阴道分泌物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对于滴虫及念珠菌感染的筛查意义。方法分别用阴道五联检试剂和显微镜镜检对506例女性的阴道分泌物进行酸碱度(pH)、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念珠菌及滴虫进行检测并与临床症状结合诊断。结果显微镜镜检213个标本找到念珠菌,75个标本中找到滴虫;其中6个标本中既有念珠菌又有滴虫。NAG阳性同时pH≤4.6的标本233个,其中209个标本镜检找到念珠菌;NAG阳性同时pH≥4.8的标本82个,其中72个标本镜检找到滴虫。结论 NAG和pH的联合检测可用于阴道分泌物念珠菌,滴虫的筛查。

    作者:陈同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切开复位微创经皮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三种方法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优缺点。方法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37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DCP内固定、闭合复位经皮微创LCP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后行Johner-Wruhs评分:切开复位DCP内固定优良率75%;经皮微创LCP内固定优良率84.6%;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优良率83.3%。结论三种方法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均为有效方法,经皮微创LCP和髓内钉内固定效果更优。

    作者:李进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左西孟旦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左西孟旦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用左西孟旦治疗,对照组用多巴酚丁胺治疗。综合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论左西孟旦组临床总有效率80%,对照组50%,治疗24h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分别提高4.85%和1.50%(P<0.05),每搏输出量分别提高9.5ml和4.35ml(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程度明显改善,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与多巴酚丁胺相比,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作者:刘倩菁;刘祖秋;杨青雅;吴伦;陈振云;陈华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不同麻醉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与硬膜外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6月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予气管插管全麻。观察气腹开始前、气腹后15min、术毕15min时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及不良反应、并记录术后患者的苏醒时间、术中肌肉松弛程度及术毕患者清醒的情况下询问记录患者术中疼痛感受。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SBP、DBP、SpO2、PETCO2、H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气腹后15min,两组SBP、DBP、PETCO2、SpO2、HR变化显著性高于麻醉前(P<0.05);观察组SBP、DBP、PETCO2、HR显著性高于对照组,SpO2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术毕15min后两组SBP、DBP、PETCO2、SpO2、HR基本恢复术前水平。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气腹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停药-苏醒时间为(5.77±4.21)min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8.27±5.33)min(P<0.05)。观察组肌肉松驰度为3级患者90%,显著性高于对照组23.3%(P<0.05);但对照组疼痛分级为3级患者23.3%显著性低于观察组的8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气管插管下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均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苏醒较快,但全麻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更好,安全系数更高。

    作者:丁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纳米细菌及其与结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纳米细菌(NB),又称为纳米钙化颗粒(CNP),是纳米级的球形或球杆状颗粒,它是单纯的晶体结构还是新的生命形式是现代微生物学一个大的争议,虽然纳米细菌的性质仍在争论中,但对其的研究已经在医学领域展开,尤其与病理性钙化疾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其做一综述。

    作者:王晶晶;朱明利;刘寿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老年颈脊柱前纵韧带断裂伴颈脊髓损伤前路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中老年颈脊柱前纵韧带断裂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伴前纵韧带断裂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28例中老年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置入椎体间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均获随访20~60个月,平均36个月。每例患者手术时间30~55min,平均40min,出血量20~110ml,平均50ml,术后1例出现吞咽异物感,1周后症状消失;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留置引流管2周换药后创面完全愈合;无喉返神经及椎动脉损伤;住院时间平均8d;脊髓功能按Frank分级平均提高1.5级;随访X线片示椎间融合良好,内固定物稳定,无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优良率:优19例、良8例、差1例,优良率为96.4%。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伴前纵韧带断裂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中老年患者,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俊生;全仁夫;毕大卫;韩雷;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57例前葡萄膜炎并接受住院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57例前葡萄膜炎患者中,特发性24例(42.11%),其中HLA-B27阳性特发性前葡萄膜炎1例;强直性脊柱炎9例(15.79%);Fuchs综合征3例(5.26%);病毒性8例(14.04%);青睫综合征5例(8.77%);Behcet病4例(7.02%);幼年型慢性关节炎1例(1.75%);银屑病1例(1.75%);糖尿病性1例(1.75%)及人工晶状体诱发1例(1.75%)。经糖皮质激素、非甾体药物、睫状肌麻痹剂,甚至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多数前葡萄膜炎患者视力预后较好。结论前葡萄膜炎病因和种类繁多,易复发,正确诊断、合理及时的治疗可提高视力、改善预后。

    作者:周霞;成拾明;李岩;谭业双;王玲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鼻内窥镜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中CTGF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下鼻甲增生的关系。方法通过鼻内窥镜手术取下鼻甲组织部分黏膜,通过免疫组化法对标本进行抗人CTGF抗体染色。高倍光镜下应用高清晰数码相机拍照,通过ImageJ图像分析系统对标本阳性细胞进行光密度测定。根据患者鼻腔通气情况和经鼻内窥镜检查下鼻甲情况将术后3个月患者分为两组,复发组为A组,改善组为B组,将两组患者光密度检查结果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A组患者标本CTGF光密度值大于B组, P=0.025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鼻甲黏膜CTGF表达增加可能是导致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鼻甲再次肥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王毅;习国平;刘志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基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丹参酮ⅡA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ⅡA)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损伤后的血管内皮细胞(VEC)的影响,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CHF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15%的CHF患者血清损伤正常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RL-1730),用不同浓度的TanⅡA(10、20、40μg/ml)作用于损伤后的细胞24 h,检测VEC的活性及细胞 DNA 的损伤;并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C损伤标志物循环内皮细胞数(CE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栓调节蛋白(TM)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模型组VEC细胞活性下降(P<0.05),尾部DNA%、彗星长及尾矩均上升(P<0.05),CEC、vWF及TM水平均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20μg/ml和40μg/ml的TanⅡA能增加内皮细胞的活性(P<0.05);减轻DNA的损伤(P<0.01);3个浓度的TanⅡA均可以减少CEC数(P<0.05);20μg/ml和40μg/ml的TanⅡA可降低 vWF水平(P<0.05);40μg/ml的TanⅡA可降低TM水平(P<0.05)。结论 TanⅡA能通过减轻CHF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的DNA损伤保护VEC,这可能是TanⅡA治疗CHF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彭环庆;彭志允;谢维宁;张志坚;唐钟祥;林辉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小板新型参数—平均血小板内容物浓度(MPC)等在临床各种常见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临床病例选择和分组:临产(高凝)孕妇组30例;各类心血管疾病组30例;各类型糖尿病组30例;各类肝病组30例;健康体检人员3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ADVIA 212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参数MPC、MPM、L-PLT、PLT、PDW、PCT值。结果临产(高凝)孕妇组MPC、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L-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参数无显著变化;心血管组除MP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参数均无显著变化;糖尿病组除MPC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参数无显著变化;肝病组MPC、PCT、P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DW和MP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新型参数MPC、MPM、L-PLT联合血小板原有参数PDW、PCT在辅助诊断肝病等各类疾病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德君;汪金辉;虞丹丹;周碧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