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琴;刘萍
目的:观察保肾膏三伏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用保肾膏三伏穴位敷贴治疗,B组(30例)用保肾膏非三伏穴位敷贴治疗,C组(30例)用尿毒清颗粒口服治疗.结果:A组在总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清尿素氮(BUN)及升高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等方面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保肾膏三伏穴位敷贴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升高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改善肾功能,延缓CRF的进展,临床应用简便有效.
作者:巴元明;霍长亮;许小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甘肃中医学院龙文君教授从医40余年,擅长针灸,尤精于耳穴诊治.我们有幸跟师学习,受益颇深.龙老师擅长运用耳针治疗急性感染性疾患、急性痛症及疑难病症等,疗效满意,现将其部分验案例介绍如下.
作者:田永萍;侯春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长短不一,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且易转化为心肌病.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活血化瘀是重要的治疗环节.
作者:孙刚;王振涛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药保元活血颗粒对老年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证的作用及对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p-选择素(CD62p)、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气虚血瘀证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西药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30例,在常规降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保元活血颗粒,共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D62p、PAC-1表达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显效12例(40%),有效15例(50%),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3例(10%),有效12例(40%),无效15例(50%),总有效率为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试验组CD62p、PAC-1表达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保元活血颗粒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气虚血瘀证候,并能降低CD62p、PAC-1的表达率.
作者:杨明会;路军章;窦永起;刘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我们于1997~2004年采用自拟加味三才饮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患者6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6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治疗组66例,年龄40~57岁,病程35天~5年.对照组30例,年龄42~56岁,病程40天~4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血管、精神、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等器质性病变,两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梁晓星;丁凤;刘彩娟;张淑淼;刘秀芬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笔者对48例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除常规用西药外,运用自拟三参肺心汤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临床确诊为肺心病呼吸衰竭(参照1980年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
作者:刘建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将这一理论引入中医药防治肝、肾、心、肺等器官纤维化、硬化的研究中,寻找通治多器官纤维化的有效药物,为揭示器官纤维化、硬化的实质及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疾病开拓新途径;为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为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规范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作者:赵宗江;刘昆;张新雪;牛建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解剖研究发现,AS有局限于某些动脉的倾向,它侵及动脉的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腹主动脉,升主动脉,冠状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和Wills环[1].可见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在全身AS中出现较晚,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动脉硬化的明显特征,可反映全身AS的程度.
作者:沈安娜;丁有钦;傅志慧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旱黑口服液是由墨旱莲和黑豆组成,主要有养肝益肾、凉血止血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墨旱莲乌须发,益肾阴,味甘、酸、寒.归肾、肝经,临床观察其有抗衰老作用.我们采用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观察了旱黑口服液对皮肤衰老相关指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丁玉琴;刘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临床上常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两种类型,目前起搏器安装术可使大多数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对快速型心律失常,虽有如射频消融术等介入治疗手段可使室上性心动过速得以治愈,但大多数快速型心律失常仍靠药物治疗,特别是各种早搏、阵发性心房纤颤等.我们就有关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谈点粗浅体会,就正于同道.
作者:王振涛;韩丽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冲任失调是指冲任二脉的功能失调,冲任二脉起于胞中隶属于肝肾,经腹至胸达面,上至于头,下行于足,经气通达十二经,所以冲任失调的内涵相当广泛,一般用于妇科疾病的辨证.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冲任失调,引发经带胎产诸多疾病.
作者:杜玉堂;郭彦玲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本病病机特点是虚实兼见,对于标实之邪,除湿热和血瘀外,毒邪在整个CAG病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亦为不可忽视的病理因素,其表现有热毒、浊毒、瘀毒,尤以瘀毒影响甚.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从瘀毒论治有较好效果,简述如下.
作者:吴沛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刘猷枋(1927~),男,山东省海阳县人.1952年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毕业,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在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男科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主持的中医药治疗具有手术指征的肾、输尿管较大结石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血瘀证型的机理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者:张亚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为探索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我们在经过神经心理学评价培训和一致性检验后,于2000年10月~2002年12月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等7家单位,应用天智颗粒治疗VD肝阳上亢证患者24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P3)、AQP4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8例,其中脾胃湿热证53例(湿重于热19例,热重于湿14例,湿热并重20例),脾虚证15例;另选正常健康体检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入选者胃黏膜AQP3、AQP4表达情况.结果:AQP3、AQP4在脾胃湿热证组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脾虚证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亚型之间呈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脾胃湿热证组AQP3、AQP4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对照组及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QP3、AQP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中药清热化湿方可能通过影响AQP3、AQP4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陈更新;劳绍贤;胡玲;黄志新;匡中生;刘泳冬;周正;黄列平;罗琦 刊期: 2005年第10期
朱砂,又名辰砂,丹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HgS),在我国有着上千年的药用历史,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主治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风,癫痫,疮痈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近年来,因服用朱砂制剂不适当而导致中毒的报道有所增多.因此,需探明朱砂中毒的原因,寻找减少其毒副作用的方法.
作者:张须学;王书梅;程晓卫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显像技术观察动脉粥样硬化(AS)的自然消退及祛瘀消斑胶囊消退AS的作用.方法:20只兔喂以高胆固醇饲料,12周末16只造模兔随机分为自然消退组和中药组,每组8只.于实验开始、12周末和24周末分别进行血脂和高频超声检测,并和病理检测结果对比.结果:经过12周造模后,实验兔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升高,腹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显著增厚(P<0.05或P<0.01).24周末两组实验兔各项血脂指标均显著降低,中药组的TC、TG和LDL-C显著低于自然消退组(P<0.05或P<0.01),IMT显著小于自然消退组(P<0.05),腹主动脉超声图像平均回声强度的校正值(AIIc%)较造模后测量值显著增大(P<0.01).造模后、自然消退组和中药组形态学检查有明显差异.结论:祛瘀消斑胶囊具有消退实验兔AS的作用,高频超声技术可作为定性和定量随访AS动态变化的可靠方法.
作者:刘运芳;赵玉霞;于会明;王岩;孟晓慧;郑玉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锦声主任医师用针刺治疗面瘫,临床常分为风寒、风热两个基本证型辨证施治.风寒型多有面部受凉诱因,起病较急,症状多局限在面部,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弦.治以祛风散寒,疏经活络.主取太阳、阳明经穴位,如攒竹、睛明、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四白、合谷等,配以肺经之列缺、面部阳明经筋排刺.
作者:李华伟;汪浩;滕春志 刊期: 2005年第10期
1病历摘要周某,男,43岁,农民,因上腹胀痛、双下肢浮肿3个月,于1999年9月1日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上腹胀痛,纳差乏力,自认为饮酒过量而致,未予注意.继而自扪及上腹部有块状物,双下肢渐至出现水肿,于8月份就诊于某医院.B超检查示:肝尾状叶强光团及肝内弥漫性回声增强,甲胎蛋白(AFP)>400μg/L,考虑为肝内占位性病变.为进一步确诊,于8月26日到另一医院检查,B超示:肝尾状叶见4.1cm×5.4cm×11cm强光团,其他见弥漫性增强,腹腔少量液体,肝功能等检查除HBsAg(+)、抗HBc(+)之外,余均阴性,返回后求治于中医.
作者:冯延祥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丹芍化纤胶囊对体内外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的影响.方法:(1)体内实验:雄性Wistar大鼠57只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CCl4、饮酒、高脂低蛋白饮食等复合病因刺激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8周,然后治疗组给予丹芍化纤胶囊(1g/kg体重)灌胃治疗8周.实验结束时部分大鼠用于测定肝功能及肝脏纤维化程度;部分用于分离H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百分比.(2)体外实验:制备丹芍化纤胶囊大鼠药物血清;分离培养大鼠HSCs,并分为小牛血清组、正常大鼠血清组、丹芍化纤药物血清组,分别加入5%、10%、20%以上3种血清干预培养的HSCs,MTT比色法测定原代HSCs增殖情况.结果:(1)体内实验:治疗组较模型组肝功能、肝脏纤维化程度及HSCs增殖明显减轻.(2)体外实验:丹芍化纤药物血清组较同浓度小牛血清组、正常大鼠血清组明显抑制HSCs增殖,且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丹芍化纤胶囊能显著抑制体内外HSCs增殖.
作者:姚玉梅;耿晓霞;吴亚云;程明亮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