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琦祥
笔者自1996年以来,应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11例女性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根据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8例,年龄43~55岁,平均(47.48±2.45)岁,其中属绝经期者35例,属绝经前期者58例,属绝经后期者15例;病程3个月~6年;对照组103例,年龄42~54岁,平均(47.55±2.29)岁,其中属绝经期者41例,属绝经前期者51例,属绝经后期者11例;病程6个月~7年.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冯广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青黛味咸、性寒,归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临床多用于治疗温毒发斑,痄腮,喉痹,血热吐衄等症.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用青黛外涂内服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于丽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脑萎缩,指大脑皮质及植物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变,以智能改变、神经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慢性神经衰退性疾病.我院徐学义教授从医40余年,对治疗老年病尤其是脑萎缩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作者:颜勤;徐学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们根据现代中医对盆腔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于2000年3月~2004年3月采用清热解毒化湿、理气活血止痛中药制成妇外4号灌肠液,经肛门给药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来齐;胡月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套路的运用,是辨证论治的技巧之一.套路,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以其先验的预设,把治疗的全过程,折为第次操作的不同单元或逐一解决,或前铺垫后,终达到全盘解决的目的.套路之用,不仅开拓了治疗难治疾患的渠道,也提升了辨证论治的疗效.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我们自1997年3月~2003年11月,先后用自拟益气养血、补肾健骨之中药方剂结合针刺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与现代医学非手术疗法对照观察,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勇;侯玉亭;弓立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答:胃动力中药常用的主要有大腹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乌药、沉香、薤白、大黄、芒硝等.这类药物能增强胃肠蠕动,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特别是食管反流症、食管下端括约肌弛缓症的首选药物,临床上这类药物常与相关西药合用,例如与抗胆碱药、抗酸剂等,但由于本身存在的药理特征,合用时有时会产生过多不利影响,形成不合理用药或配伍禁忌,兹简要分析如下.
作者:杨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胎盘植入是产科危重症之一,以往常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本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胎盘植入8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0月分娩及中晚孕引产共行5 681例,其中胎盘植入12例,4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余8例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8例孕妇年龄24~39岁,孕周20~41周,初产6例,经产2例,孕次2~7次,平均孕次3.4次,3例中晚孕引产,4例分娩,1例剖宫产,术中直视胎盘不能剥离.胎盘植入面积小4cm×5cm~16cm×16cm;产后出血少300~1 000ml;治疗前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523~15 688U/L;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宫内实行团块,胎盘蜕膜板不清,与肌层相邻处血管丰富.8例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均正常.
作者:王建华;朱立珍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亦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以上腹疼痛、饱胀、嗳气泛酸、呃逆、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为主要表现而无消化道溃疡等阳性体征的一种疾病.2001年以来,我们用药对组合法治疗本病49例,并与口服西沙必利42例对照观察,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银萍;高彤;王子臣;邢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邓铁涛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年过八旬仍活跃在中医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指导危重病的抢救和中医药治疗,传授其在心血管危重症方面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今以邓老查房的典型病例为例,以窥邓老在心血管危重症的治疗经验.
作者:丁邦晗;张敏州;乔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笔者结合民间偏方自拟青黛散治疗癫痫取得较好的疗效.1993年至2001年用自拟中药青黛散治疗癫痫20余例.现举例介绍如下.方法:青黛24g,硼砂20g,山药24g,明矾8g,木香16g,地榆16g,上药混合研末装入胶囊,每粒重0.3g,每次4粒,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用3个疗程.赵某某,男,15岁,1998年6月就诊.患癫痫已5年,幼有高热惊厥史.每次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两手抽搐,两眼上翻,经2~3分钟终止,半小时左右苏醒,醒后不能记忆发病过程,脑电图有痫波发放,其它一切如常.几年来经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服此药2个疗程后,随访3年余未复发.脑电图波检查痫性活动脑波消失.
作者:宋琦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答:随着化学合成药毒副作用的出现,中药日益受到重视,但中药汤剂味苦难咽而使人们望而却步.不同的中药剂型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倘若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多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1 汤剂:汤剂即中药煎煮去渣以后的汤液.汤剂的组成十分灵活,可以根据病情变化随症加减,汤剂在胃肠道内的吸收比较快.因此,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效果较好,其不足是服用量较大,且携带不方便.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且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散肿等功效.临床多用于斑疹吐衄,惊痫抽搐,咳嗽咯血,痄腮肿痛等症,笔者以青黛为主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若青黛单味外用,疗效亦佳,现介绍如下.方药组成及用法:青黛10g,人工牛黄4g,冰片1g共研细末混匀,经紫外线照射30分钟,装无菌瓶备用.用时取经蒸馏水浸湿的消毒棉签蘸取药末涂于溃疡面上,以涂匀涂满溃疡面为度,每日3次.
作者:邱中彦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索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郁证猕猴模型评价指标.方法:拟定复制肝气郁证猕猴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试验.模型评价指标采用表情行为定性与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毛细管电泳检测.结果:模型具有稳定性和重现性,受试猕猴月经前呈现近似该病证的临床表现,血清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发生变化.结论:借助<雌性实验猕猴情绪评价量表>,确立PMS肝气郁证猕猴模型宏观、微观评价指标.
作者:高冬梅;乔明琦;张惠云;王海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瘦素浓度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与CRF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CRF组110例按中医辨证分成5个证型亚组,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浓度,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CRF组同时测定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C反应蛋白、血胰岛素,并计算营养风险指数(NRI).结果:CRF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CRF组中脾肾气(阳)虚证两亚组血清瘦素水平、营养客观指标水平与其他3个亚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高瘦素血症可能是导致CRF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脾肾气(阳)虚证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脾肾气(阳)虚证,推测血清瘦素可能是CRF脾肾气(阳)虚证的部分物质基础.
作者:张文青;刘旭生;黄春林;邹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新加钩藤片对原发性1、2级高血压及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用新加钩藤片治疗)48例和对照组(用复方罗布麻片治疗)20例作比较研究,观察其对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结果: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肥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新加钩藤片有良好的降压及改善左室肥厚作用.
作者:田相同;刘姣长;丁书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前临床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性肝硬化较其他病因(血吸虫性、营养不良或酒精性、胆汁性、循环障碍性、代谢障碍性、化学毒物性、胃肠道感染或肠寄生虫性)的肝硬化为多.由于此期已属肝硬化后期,肝机能不断受到破坏,肝的代偿机能逐渐消失,所出现的门静脉高压(腹水、脾肿大等)及肝机能明显障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黄疸、出血倾向等),故治疗相当困难.现代医学多注重对症治疗,而中医采取证病辨治,并从实少虚多选方用药,颇可弥补其不足.现将临床用药思路概述如下.
作者:雍履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扶正解毒颗粒抗镍暴露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镍、肝功能、血象、心电图、B超、X线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采用扶正解毒颗粒合用门冬氨酸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对照组29例仅用门冬氨酸钾镁、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血清镍、肝功能及血象、心电图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降镍作用、肝功能、异常血象、X线、B超及心电图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扶正解毒颗粒具有显著抗镍暴露肝损伤的作用.
作者:吕晓云;赵健雄;滕玉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原位肝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如何有效控制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是现代医学的棘手问题.这些常见并发症有:(1)急性排斥反应;(2)神经系统并发症;(3)营养不良;(4)胆道并发症,常见有胆瘘、胆道感染、胆泥形成和胆道梗阻;(5)术后细菌及霉菌感染.许建阳教授根据以上并发症临床表现与病理分析,结合300余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各阶段并发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以及应用经验方施治情况,认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临床病机特点以毒重、热重、湿重为主,抓住湿热毒邪合而致病这一基本病机,治疗上重视护肝利胆排毒,首拟益肝降酶汤、益肝利胆汤、益肝健脾汤3方,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现简介如下.
作者:郝晋东;王梅康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涵盖的内容包括:医学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手段与措施,专家制定或修改医疗方案的建议和具体实施,以及政府或卫生部门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方针等等.简而言之,即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必须在现时代,可靠的科学依据下进行,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发展,创立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整体观,天人合一的观点及辨证论治的思想一直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与科学研究.尤其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循证医学有许多相似的特点.
作者:全国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