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体质学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探讨

周少林;戴小丽

关键词:治未病, 中医体质学说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学中具影响和有特色的学说思想之一,一直以来被国际社会评价为“先进超前的预防医学”.现将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与“治未病”的思想有机结合,责之于体质与疾病不可分割的关系,体质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体质决定病情的转变与预后,所以辨易感人群,辨各类不同体质变化,调整改善体质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中医体质学说必将达到的高境界.
辽宁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体质学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探讨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具影响和有特色的学说思想之一,一直以来被国际社会评价为“先进超前的预防医学”.现将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与“治未病”的思想有机结合,责之于体质与疾病不可分割的关系,体质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体质决定病情的转变与预后,所以辨易感人群,辨各类不同体质变化,调整改善体质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中医体质学说必将达到的高境界.

    作者:周少林;戴小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银翘柴桂颗粒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银翘柴桂颗粒对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甲1型流感病毒FM1鼠肺适应株感染小鼠,建立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生物模型,用不同浓度银翘柴桂颗粒溶液治疗后,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FN -γ及细胞因子IL -2、IL -6含量;中性红比色法测定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结果:银翘柴桂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明显上调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P<0.01),而中高剂量组能够提高IFN -γIL -2活性,同时抑制IL -6的活性(P<0.05).结论:银翘柴桂颗粒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抗病毒作用.

    作者:李继庭;左俊岭;林培政;焦英杰;王保华;王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冬病夏治疗法治疗咳喘病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评价冬病夏治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疗效.方法:将近3年就诊的1000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0例.两组均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来治疗,治疗组于每年三九及三伏天同时贴敷,而对照组只在每年的三九进行贴敷,疗程3年,3年贴完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3年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6%)明显优于对照组(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冬病夏治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忠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案抗心肌缺血作用的临床队列研究

    目的:评价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案对冠心病患者抗心肌缺血作用.方法:以前瞻队列研究的方式,2007年12月-2010年8月共纳入572例病例观察,其中剔除不合格病历35例,合格病例共537例.两组均接受标准的西医治疗.邓老方案组接受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非邓老方案组接受其他类型中医治疗(非名老中医方案)或纯西医治疗方案.观察治疗前后的心绞痛计分及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计分及心电图改变均有显著差异,邓老方案组由于非邓老方案组.结论: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心方案有对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作者:吴焕林;徐丹苹;罗文杰;王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

    目的:对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丹红注射液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方法:观察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丹红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丹红治疗组给与常规治疗+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疗程2周.比较两组射血分数(EF%)和血浆N -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 -proBNP)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均有升高,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 - proBNP)水平均下降,丹红治疗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治疗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具有较好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郭锦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滋阴潜阳活血汤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影响

    目的:探讨滋阴潜阳活血汤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及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80mg· kg-1·d-1,腹腔注射,连续8周;中药组:滋阴潜阳活血汤剂浓缩后40g·kg-1·d-1,连续灌胃给药8周.8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平均颈动脉压(mCAP)、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以及左心室压力变化大速率(LV±dp/dtmax)、左心重与体重比值( LVMI=LVM/BW),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局部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透射电镜观察心肌形态学的变化.结果:①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mCAP、LVEDP和LVMI均明显升高(P<0.01),LV+ dp/dtmax降低(P<0.05),血浆及心肌AngⅡ显著升高(p<0.01),左室肥厚形成,左室重构发生,心功能下降.②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LV+ dp/dtmax和LV - dp/dtmax则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mCAP、LVEDP和LVMI则显著降低(P<0.01或P<0.05),血浆及心肌AngⅡ亦显著降低(P<0.01),表明中药组能够降低血压并逆转左室肥厚.③电镜观察:模型组大鼠心室肌丝松散,部分溶解断裂,闰盘增宽;基膜下轻度水肿.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上述病变明显减轻.假手术组未见上述病变.结论:滋阴潜阳活血汤能有效地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并逆转左室肥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及心肌局部AngⅡ、抑制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代谢有关.

    作者:张海婴;景治涛;常艳鹏;张明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颈椎力学失衡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而推拿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疗法.为此,该文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概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效应.

    作者:张仲博;房敏;蒋诗超;周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建立慢性鼻窦炎病证结合中医疗效评价体系必要性及方法探讨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中医在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但现行的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难以准确、合理地评估中医的疗效.导师张勤修教授提出,运用病证结合中医疗效评价体系,对传统中医在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中医疗效进行评价,其必要性和方法值得探讨.

    作者:刘欢兴;陈永娜;杨九一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大面积脑梗塞中医药干预治疗及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面积脑梗塞中医药干预治疗疗效及对血管性痴呆产生的影响.方法:将62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为中西结合治疗,对照组为西医治疗.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的认知障碍(即评价MMSE量表)结果:治疗组的MMSE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结合治疗能显著降低大面积脑梗塞后血管性痴呆的出现.

    作者:石青;余尚贞;吕小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毛德西治疗顽固泄泻临证举隅

    毛德西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年,对消化、心脑血管及内科疑难杂病有独到治疗经验.文章介绍了其治疗顽固泄泻的三则验案,从中可领悟其临证诊疗思路和规律.

    作者:禄保平;孙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症证病结合”理论临床实践验案举隅

    “症证病结合”理论是仝小林教授提出的以“抓主症”为临床辨治依据的创新理论[1-2].仝小林教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仝小林教授从医30载,临证无数,学验俱丰,著作等身,提出过“糖络病”“肺毒疫”等新论,在面对证因复杂或无证可辨等慢性复杂疾病时,提出应用“症证病结合”理论,“抓主症”执简驭繁,组方用药.笔者随导师侍诊多年,屡见导师依主症遣方用药,精准稳狠,效如桴鼓.

    作者:赵昱;王霞;毕桂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艾滋病皮肤瘙痒症发病机制探析

    艾滋病皮肤病患者中,常见、易反复发作的症状之一是皮肤瘙痒.患者皮肤常发生剧烈的瘙痒、泛发皮疹.中医根据其症候特点结合临床救治经验认为该病多与风、湿、寒、热、毒、瘀六种邪气侵袭有关.西医认为艾滋病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原因多种多样,病理生理学尚不明确可能与HIV/AIDS皮肤瘙痒、HAART疗法所致皮肤瘙痒、CD4+计数水平较低等因素有关.正确认识其发病的病因病机,对诊断和治疗艾滋病将会有重大意义.

    作者:闫磊;郭会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尤昭玲“安胎汤”临床应用经验

    主要总结了尤昭玲教授的经验方“安胎汤”的药物组成、配伍意义及临床应用经验;并在文中介绍了尤昭玲教授“安胎前移”与“健脾助膜载胎”的临床理论.

    作者:冯桂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用系统论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肾藏精是中医藏象理论中肾的重要生理功能,因而“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重要内容.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是一个概括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学的系统.因此,中医“肾藏精”理论中的肾不仅包括肾的解剖学概念,还包括了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文章通过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肾藏精”理论,用系统论的原理讨论肾与精之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规律.

    作者:师双斌;郑洪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伤寒杂病论》瘙痒辨治规律探析

    探讨《伤寒杂病论》有关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气往来、营卫不和,湿邪留着、搏于气血,津气两虚、肌肤失痒,瘀毒阻滞,疥疮丛生,四种常见证候类型,并分析其辨证施治规律,为临床审因论治皮肤瘙痒证提供借鉴.

    作者:郑丰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胸痹疏肝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胸痹疏肝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共入选80例UAP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中药联合西药)和对照组(西药),每组各40例,连续用药治疗4周后进行比较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证候、心电图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0.05);治疗组对心绞痛、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或0.05);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胸痹疏肝汤治疗UAP有良好疗效,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指标,对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宇宏;杨关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毒邪”不应泛滥之刍议

    “毒邪”作为特殊的病因病机理论近年来受到中医药学术界高度关注,文章客观分析该理论被聚焦的原因,并通过查找文献揭示分歧点及提出疑问与思考,归纳出当前关于毒邪理论,业界尚有分歧,该理论与临床有脱节的倾向且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片面性,故认为毒邪理论需要健康理性发展,并对未来研究工作重点提出拙见.

    作者:李俊哲;陈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扶阳医案(四)

    39 中风后遗症——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昧何某,男,80岁.患脑血栓后遗症已13年,行走呈碎步态,神情呆滞,沉默寡言,对外界物毫无兴趣,口角流涎水,尿等待,畏冷,乏力.舌淡胖,苔色发黑而润,脉沉弦寸弱,时一止.高年久病,心、脾、肾三脏阳气俱虚,元气受损,兼有伏寒,拟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真武汤加味,药用:麻黄10g,附子(先煎1小时)60g,细辛10g,桂枝25g,白术30g,干姜30g,茯神30g,肉桂10g,菖蒲20g,补骨脂30g,益智仁30g,淫羊藿30g,泽泻15g,麦芽30g,炙甘草30g,大枣10个.7剂后,精神已有改善,守方调理,附子后加至120g,出入药物有磁石30g,黄芪60g,红参15g,佛手15g等,服药9个月,神智已清,表情开朗,能参与家事,行走基本自如,苔色已正,余症亦显减,间断服药巩固.

    作者:张存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医案的证素与检索研究

    中医证候数据的处理,是临床研究、数理统计、经验挖掘以及文献检索等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因其存在大量词形不规范现象,因而也往往成为研究过程中的一大瓶颈.研究以“中医医案数据库”5万余条数据为基础,采用改良的证素数据处理方法,对证素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与分析,补充一定数量的其他证素及其常见异构形式,并探索了中医证候数据的检索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于证候内在含义的跨词形检索.

    作者:李敬华;蔡顺利;赵林冰;付衍;陈国勇;吕晓颖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具有“汗出、背凉、易感冒”三联征的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目的:探讨存在“汗出、背凉、易感冒”三联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发病机理.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门诊及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81名,调查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等一般资料及症状特点、肺功能指标,总结分析存在“三联征”的慢阻肺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在281例慢阻肺患者中,存在“三联征”的患者146例,占调查总人数的52%,其中男82例占56.2%,女64例占43.8%;年龄分布中,<45岁的患者12例,占8.2%,45~65岁的患者52例,占35.6%,>65岁的患者82例,56.2%;证型分布中,属实证的37(25.3%)例,属虚证的79(54.1%)例,虚实夹杂的30(20.6%)例,其中存在肺气虚的80例,肺阴虚的20例,存在脾气虚的8例,存在肾阴虚或肾阳虚的33例;慢阻肺分级中,慢阻肺1级的患者32例,慢阻肺2级的患者58例,慢阻肺3级的患者39例,慢阻肺4级的患者17例.结论:存在“汗出、背凉、易感冒”三联征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男女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在各年龄段分组中,以>65岁组患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中医辨证分型以虚证多见,虚证中又以肺、脾、肾三脏虚证多见,以肺气虚证为主.故而治疗当以益气固表法为基础,兼顾肺脾肾三脏并贯穿病程始终.

    作者:李风森;徐丹;高振;杨剑;杨春华;荆晶;李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辽宁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