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巨结肠细胞能量代谢的酶学研究

关键词:Hirschsprung病, 组织化学, 酶试验
摘要:为了解先天性巨结肠(HD)病变肠段细胞能量代谢的状况.通过酶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HD患儿正常段、狭窄段全层组织,进行了五种酶的定性、定量及计数分析:①ATPase(腺苷三磷酸酶),②SDH(琥珀酸脱氢酶),⑧MAO(单胺氧化酶),④ChE(胆碱脂酶),⑤ChE+Ag(胆碱脂酶+镀银).发现狭窄段有如下变化:ATPase、SDH和ChE活性显著升高(P<0.01);MAO活性显著降低(P<0.01);粘膜下和肌间神经丛(ChE+Ag)减少1/3,神经节细胞数(SDH)减少4/5(P<0.01).说明HD狭窄段细胞能量代谢是旺盛的,检测ATPase、DH、MAO可作为诊断HD新的参考.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肛门闭锁术后瘢痕性大便失禁的治疗

    肛门形成术后若处理不当.未能坚持扩肛,可致切口瘢痕性收缩,引起肛口狭窄、溢粪、污裤.自1992年来,我科共收治16例,经手术治疗,效果较佳.一般情况:年龄大7岁,小3个月.男10例,女6例.肛口直径均小于1cm,大便3~8次/天.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残存极短每末段回肠保留回盲瓣吻合2例

    笔者为2例距回盲瓣分别为0.5cm和1.0cm的回肠坏死患儿,行保留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例1,女,2岁.因粘连性肠梗阻致距回盲瓣1.0 cm近侧80 cm回肠坏死.例2,男,2 2/12岁.因腹内疝致距回盲瓣0.5 cm近侧90 cm回肠坏死.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人胚胎消化道神经节细胞发育的研究

    为了研究胎儿消化道神经节细胞的发育过程,探讨神经节细胞的发育与肠管发育之间的关系,共观察了新鲜胎儿标本22个,其中男11个,女11个.胎龄为3~10个月.剖取全部消化道,分段作大切片,然后行HE染色及特殊染色,部分标本作电镜观察.结果提示:胎龄越小,神经节细胞发育越不成熟.在胚胎3个月时,消化道各节段肌间及粘膜下层均未见明确的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胚胎4个月时才偶见体积较小、发育不成熟的神经节细胞,5个月时肠壁增厚,神经节细胞发育,但仍不成熟,至6个月时.神经节细胞明显增多,并成簇状分布.研究提示神经节细胞的发育与肠管其他结构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研究中未见到近端肠管神经节细胞较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提前发育,也未发现神经节细胞从前肠向后肠移行的过程.先天性巨结肠的成因不仅仅是胚胎发育第6~12周神经嵴内神经节细胞向肠管移行过程中胚胎发育停顿的结果,而且在胚胎发育的第12~16周,肠管神经节细胞发育成熟之前某些影响神经节细胞发育的局部因素也可导致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的形成.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张力-应力定律在肛门直肠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一种非手术治疗的新方法

    利用张力-应力原理,采用球囊持续扩张方法,治疗肛门直肠狭窄患儿13例,其中先天性肛门狭窄2例,肛门成形术后肛门狭窄5例,先天性直肠狭窄1例,术后或外伤性直肠狭窄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1例.狭窄段长度0.6~1.0 cm4例,1.2~5.0 cm9例.8例曾经扩肛器扩肛失败.持续球囊扩肛每天20小时,扩张压力在狭窄部静息压力曲线的迅速上升期范围.13例中12例成功,即排便通畅,肛检及球囊造影示狭窄段消失.所需时间5~15天,平均6.7天.1例无效.随访6~18个月无复发者.球囊持续扩张为治疗小儿肛门直肠狭窄的可靠方法,特别适用于狭窄段长和常规扩肛器扩张治疗失败的患儿.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本刊对中、英文摘要的新要求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儿童排便性疾患的生物反馈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biofeedback training)是一种辅助性治疗,它通过主观能动锻炼,使某系统的动作或行为功能恢复或逐步改善接近正常功能.近20年来生物反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大便失禁和其他排便性疾病,如:便秘等,且作为这些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之一.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术后肠道真菌性二重感染10例分析

    本组男6例,女4例.2个月至3岁5例,4至13岁5例.其中肾病伴胃穿孔腹膜炎、肾病伴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脓毒败血症各1例,肝、脾破裂伴肠破裂2例,肠旋转不良、肠梗阻、腹膜炎3例,胆总管囊肿中毒性休克2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肛门闭锁合并阴茎阴囊错位一例

    患儿:男,3月.生后即发现肛门闭锁合并阴茎阴囊错位.因同时合并直肠会阴痿,能自行排稀便,未行诊治.体检: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触痛.阴茎阴囊位置错位,双阴囊位于阴茎上方,双睾丸发育正常,位于阴囊内,阴茎发育正常,会阴部无正常肛门,但有一痿孔,由此可排稀便.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直肠乙状结肠全层海绵状血管瘤1例

    患儿:女,5岁.因反复便血3年入院.患儿3年前开始出现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鲜红色,数毫升至数十毫升不等,时多时少,不与大便混合.体检:轻度贫血貌.腹平坦、软,肝脾不大,未扪及包块.肛诊:KC位,距肛门约7 cm处直肠后壁有粗糙海绵样感觉,未触及肿块或息肉,指套上有血迹.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肠切除术后进行性消瘦、间歇性便血

    病历摘要患儿;男性,8岁,因肠切除术后进行性消瘦4个月,间歇性便血1.5个月入院.患儿于4个月前因发作剧烈腹痛,呕吐,腹部包块,在当地医院剖腹探查后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管瘤合并肠扭转、肠坏死而行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小肠大部切除及小肠端端吻合术.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第三届全国小儿肛肠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1995年9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小儿肛肠外科学术会议,150位代表出席.大会收到论文249篇,其中103篇论文在会上宣读.6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此次会议学术空气浓厚,代表们各抒己见,广泛深入地进行交流,对我国小儿肛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以下分专题介绍.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下消化道出血123例报告

    为了提高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对123例12岁以内下消化道出血患儿,按不同年龄分为五组,又按出血量的大小分为急性大出血和慢性间歇性出血两大类,从而找出不同年龄组及急慢性出血的常见原因.结果发现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详细地询问病史,按诊断程序全面进行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得到明确诊断.根据检查结果积极地进行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主要环节.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婴儿先天性巨结肠与巨细胞病毒感染

    为了解婴儿先天性巨结肠(HD)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关系,对19例2~18个月的HD患儿(经病理证实)的血清、尿和组织块用病毒分离和DNA探针杂交方法进行CMV检测.结果:19例HD患儿分离CMV的19份尿标本中2份污染,在17份尿标本中7份阳性,阳性率为41.2%;正常儿尿标本阳性率为14.4%(P<0.05).19例HD血清中,CMVIgM抗体2例阳性,阳性率为10.5%;正常儿阳性率为8.0%(P>0.05).19例HD痉挛段组织块中无一例CMV阳性,但6例HD痉挛段组织块CMV-DNA探针杂交全部阳性.其中2例强阳性,阳性率为100%.说明婴儿HD与CMV感染关系密切,CMV感染可能是包括HD在内的一些先天性畸形的重要致畸因素.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易蒙停和复方樟脑酊控制排便作用的比较

    近年笔者在小儿肛肠手术的肠道准备中运用易蒙停(imodium)来控制排便,并与以往采用的复方樟脑酊作比较.选择74例肛门正常的直肠舟状窝瘘修补术患儿,年龄2~10岁.37例服复方樟脑酊,每次0.05ml/kg,术前晚1次,术后每天2次.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先天性巨结肠与原癌基因RET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病因尚不清.导致痉挛段神经节细胞缺失的原因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三种学说:①胚胎期神经嵴细胞分化及向肠壁内移行过程停顿所致.②某些局部因素,如血管供血不足等,毁坏肠壁内神经节细胞.③肠管微环境如细胞外基质蛋白(extracellula matrix protein)改变,抑制了结肠的胚胎发育.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

    用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8例.年龄8个月~3岁.7例为肛门闭锁合并直肠前庭瘘,1例合并直肠阴道瘘.经X线瘘管造影显示直肠盲端距离肛门窝为2.0~2.5 cm者6例,3.0 cm者2例;瘘管长1.5~2.0 cm,瘘口直径0.5~0.7cm.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显微外科技术在肛门直肠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治疗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4例,术后随访1年,排便控制功能明显优于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者.手术要点:①皮下组织尽量采用锐性分离,骶前组织分离应在骶前筋膜前进行.②以放大镜辨认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仔细分离肌纤维.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2例

    例1 女,9岁.因右下腹部包块伴腹痛、发热、粘液血便反复发作2年入院.体检:T 38.3℃,贫血貌,右下腹扪及一包块,边缘不清,质硬,不活动,压痛,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WBC:21×10~9/L,N:0.87.血沉:45 mm/h.大便肉眼观:咖啡色血便,潜血:强阳性.B超:右下愎部探及不均质团块6.0 cm×4.0 cm×4.0cm.钡灌肠;升结肠轻度狭窄,粘膜紊乱,壁僵硬.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胃肠吻合器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中的应用

    为了改进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方法,解决术后吻合口狭窄、盲囊及闸门形成等并发症,并解除术后扩肛之痛苦.应用Duhamel的改良术式Ikeda法,并引用美国外科医疗器械公司的GIA-80胃肠吻合器替代矩行钳用于盆腔直肠和结肠侧侧吻合,治疗14例5个月至12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常见型13例,短段型1例,均获得满意临床效果.该方法完成了盆腔内直肠结肠的Ⅰ期吻合,减少患儿带钳之苦,术后不需扩肛,吻合口通畅,均无盲袋及闸门形成,排便功能恢复快.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关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因研究有很大进展.有人发现肛门直肠畸形出现在正常家鼠的SD基因突变型鼠,称此鼠为SD鼠.SD基因以半显性方式遗传,影响直肠、泌尿生殖系统和中轴骨骼系统的发育.用杂合子SD鼠可繁殖出肛门直肠畸形鼠仔,说明SD基因与肛门直肠畸形有密切关系.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