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进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方法,解决术后吻合口狭窄、盲囊及闸门形成等并发症,并解除术后扩肛之痛苦.应用Duhamel的改良术式Ikeda法,并引用美国外科医疗器械公司的GIA-80胃肠吻合器替代矩行钳用于盆腔直肠和结肠侧侧吻合,治疗14例5个月至12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常见型13例,短段型1例,均获得满意临床效果.该方法完成了盆腔内直肠结肠的Ⅰ期吻合,减少患儿带钳之苦,术后不需扩肛,吻合口通畅,均无盲袋及闸门形成,排便功能恢复快.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女,16个月.生后无肛门,阴道排尿、排便至今.无排便困难及腹胀,便柱成人拇指粗,稀便时完全失控,排成形便时亦有污裤现象.尿失禁,长期湿裤,但尚有成泡尿.患儿曾几次因患急性尿路感染,而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笔者为2例距回盲瓣分别为0.5cm和1.0cm的回肠坏死患儿,行保留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例1,女,2岁.因粘连性肠梗阻致距回盲瓣1.0 cm近侧80 cm回肠坏死.例2,男,2 2/12岁.因腹内疝致距回盲瓣0.5 cm近侧90 cm回肠坏死.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1995年9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小儿肛肠外科学术会议,150位代表出席.大会收到论文249篇,其中103篇论文在会上宣读.6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此次会议学术空气浓厚,代表们各抒己见,广泛深入地进行交流,对我国小儿肛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以下分专题介绍.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生物反馈训练(biofeedback training)是一种辅助性治疗,它通过主观能动锻炼,使某系统的动作或行为功能恢复或逐步改善接近正常功能.近20年来生物反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大便失禁和其他排便性疾病,如:便秘等,且作为这些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之一.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男,5个月.生后发现骶尾部正中皮肤有一粉红色蕈形物,约鸽蛋大小,表面无正常皮肤覆盖,有少量分泌物,无异味.曾两次在当地手术,试图将该肿物缝埋于皮下,但不久又复发.该病灶随患儿年龄增长而长大.除局部病灶外无全身其他异常.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笔者制作了一台简易肛门直肠测压仪,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介绍如下.1.制作:它由探头、测量电桥、直流放大器三部分构成,是利用力敏片受力作用后产生电阻值变化的原理,将力敏片装于探头中,并构成测量电桥的一臂(图1),在未受力作用时,电桥被调于零输出,当探头中的力敏片受力作用电阻值就发生变化,电桥便有电压输出,电压大小与所受的力成正比.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我院1973~1995年治疗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及部分回肠末段的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11例.其中6例施行Martin术,2例行Bolcy手术.现将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探讨小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后及隐性脊柱裂所致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治疗方法.4~14岁患儿56例均表现为排便异常.病理改变为盆底肌肉瘫痪,肌层薄弱,盆底下垂,肛门松弛.全组患儿均采用改良的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3年.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是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1989~1993年5月,我科采用环钳法对65例30天以内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HD)行根治术,术后对54例进行1~5年随访,疗效满意.临床资料:男58例,女7例;小手术年龄11天,大30天,平均21天;体重小2.9 kg,大5.9 kg,平均3.6 kg.合并肺炎4例,小肠结肠炎6例,11例有不同程度脱水和低蛋白血症.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近年来,有关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因研究有很大进展.有人发现肛门直肠畸形出现在正常家鼠的SD基因突变型鼠,称此鼠为SD鼠.SD基因以半显性方式遗传,影响直肠、泌尿生殖系统和中轴骨骼系统的发育.用杂合子SD鼠可繁殖出肛门直肠畸形鼠仔,说明SD基因与肛门直肠畸形有密切关系.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男性,5岁3个月,因反复脐周疼痛1月余,加重并伴血便1天入院.近1个月多以来,逐渐出现脐周疼痛,间歇性发作,每天1~2次,呈隐痛,每次疼痛约持续10余分钟,可自行缓解,无便血,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为了研究胎儿消化道神经节细胞的发育过程,探讨神经节细胞的发育与肠管发育之间的关系,共观察了新鲜胎儿标本22个,其中男11个,女11个.胎龄为3~10个月.剖取全部消化道,分段作大切片,然后行HE染色及特殊染色,部分标本作电镜观察.结果提示:胎龄越小,神经节细胞发育越不成熟.在胚胎3个月时,消化道各节段肌间及粘膜下层均未见明确的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胚胎4个月时才偶见体积较小、发育不成熟的神经节细胞,5个月时肠壁增厚,神经节细胞发育,但仍不成熟,至6个月时.神经节细胞明显增多,并成簇状分布.研究提示神经节细胞的发育与肠管其他结构的发育是同步进行的.研究中未见到近端肠管神经节细胞较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提前发育,也未发现神经节细胞从前肠向后肠移行的过程.先天性巨结肠的成因不仅仅是胚胎发育第6~12周神经嵴内神经节细胞向肠管移行过程中胚胎发育停顿的结果,而且在胚胎发育的第12~16周,肠管神经节细胞发育成熟之前某些影响神经节细胞发育的局部因素也可导致无神经节细胞巨结肠的形成.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用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8例.年龄8个月~3岁.7例为肛门闭锁合并直肠前庭瘘,1例合并直肠阴道瘘.经X线瘘管造影显示直肠盲端距离肛门窝为2.0~2.5 cm者6例,3.0 cm者2例;瘘管长1.5~2.0 cm,瘘口直径0.5~0.7cm.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男,3月.生后即发现肛门闭锁合并阴茎阴囊错位.因同时合并直肠会阴痿,能自行排稀便,未行诊治.体检: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触痛.阴茎阴囊位置错位,双阴囊位于阴茎上方,双睾丸发育正常,位于阴囊内,阴茎发育正常,会阴部无正常肛门,但有一痿孔,由此可排稀便.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笔者近2年来应用改良Kimura法治疗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简称TCH)3例,效果满意.病例介绍:例1,男,19天.因TCH行回肠双孔造瘘术.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及末段回肠10cm.术后腹泻严重,需静脉维持营养.4周后行回结肠拼合术,拼合肠段15 cm.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为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用乙烯硫脲(ETU)诱发大白鼠产生肛门闭锁畸形鼠仔,观察其盆腔病理改变.结果:低位肛门闭锁肛门内括约肌正常;高、中位有瘘型肛门闭锁存在内括约肌,但直肠前壁短小,畸形位置越低,内括约肌面积越大;高、中位无瘘型肛门闭锁无内括约肌.有瘘型肛门闭锁及低位肛门闭j锁直肠远端或瘘管内覆未角化的复层上皮或角化的鳞状上皮,为正常肛管的异位.肛门闭锁畸形鼠仔外括约肌缺如、异位或正常.肛提肌薄弱.肛门闭锁畸形术中应充分保留瘘管近端及直肠盲端组织.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为了提高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对123例12岁以内下消化道出血患儿,按不同年龄分为五组,又按出血量的大小分为急性大出血和慢性间歇性出血两大类,从而找出不同年龄组及急慢性出血的常见原因.结果发现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详细地询问病史,按诊断程序全面进行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得到明确诊断.根据检查结果积极地进行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主要环节.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短结肠畸形比较罕见,且多伴其他复杂畸形.近年我院共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例1 男,3天.以肛门闭锁伴消化道穿孔入院.术中见回肠直接与球形扩张的结肠相通,结肠短,壁薄,有局限性穿孔,阑尾缺如,并伴有肠旋转不良.给予结肠造痿,术后6小时死亡.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