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病因尚不清.导致痉挛段神经节细胞缺失的原因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三种学说:①胚胎期神经嵴细胞分化及向肠壁内移行过程停顿所致.②某些局部因素,如血管供血不足等,毁坏肠壁内神经节细胞.③肠管微环境如细胞外基质蛋白(extracellula matrix protein)改变,抑制了结肠的胚胎发育.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例1男,8岁.因四肢皮肤紫癜、腹痛15天,便血3天收入儿科.两天后,腹痛加重,有腹膜炎体征,转外科.体检:腹部轻度膨隆,未见肠型,全腹肌紧张,压痛(+),肠鸣音弱.腹腔穿刺吸出淡红色渗液0.5 ml.腹腔液常规:李凡他反应阳性,脓细胞、红细胞满视野/高倍.X线腹部平片阴性.剖腹探查:切口处腹壁肌肉间有陈旧性出血,腹腔内有淡红色渗液300 ml,小肠壁水肿、增厚,浆膜充血,浆膜下有广泛出血点及癍斑.行腹腔冲洗及腹腔引流.痊愈出院.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治疗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4例,术后随访1年,排便控制功能明显优于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者.手术要点:①皮下组织尽量采用锐性分离,骶前组织分离应在骶前筋膜前进行.②以放大镜辨认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仔细分离肌纤维.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为了提高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对123例12岁以内下消化道出血患儿,按不同年龄分为五组,又按出血量的大小分为急性大出血和慢性间歇性出血两大类,从而找出不同年龄组及急慢性出血的常见原因.结果发现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详细地询问病史,按诊断程序全面进行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得到明确诊断.根据检查结果积极地进行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主要环节.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为了改进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方法,解决术后吻合口狭窄、盲囊及闸门形成等并发症,并解除术后扩肛之痛苦.应用Duhamel的改良术式Ikeda法,并引用美国外科医疗器械公司的GIA-80胃肠吻合器替代矩行钳用于盆腔直肠和结肠侧侧吻合,治疗14例5个月至12岁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常见型13例,短段型1例,均获得满意临床效果.该方法完成了盆腔内直肠结肠的Ⅰ期吻合,减少患儿带钳之苦,术后不需扩肛,吻合口通畅,均无盲袋及闸门形成,排便功能恢复快.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生物反馈训练(biofeedback training)是一种辅助性治疗,它通过主观能动锻炼,使某系统的动作或行为功能恢复或逐步改善接近正常功能.近20年来生物反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大便失禁和其他排便性疾病,如:便秘等,且作为这些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之一.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我院1973~1995年治疗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及部分回肠末段的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11例.其中6例施行Martin术,2例行Bolcy手术.现将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女,4岁.以右下腹发作性疼痛1年入院.1年来反复发作3次,均为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无发热.经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好转,大小便正常.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处有深压痛,未扪及肿物,其余无阳性发现.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1989~1993年5月,我科采用环钳法对65例30天以内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HD)行根治术,术后对54例进行1~5年随访,疗效满意.临床资料:男58例,女7例;小手术年龄11天,大30天,平均21天;体重小2.9 kg,大5.9 kg,平均3.6 kg.合并肺炎4例,小肠结肠炎6例,11例有不同程度脱水和低蛋白血症.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男性,5岁3个月,因反复脐周疼痛1月余,加重并伴血便1天入院.近1个月多以来,逐渐出现脐周疼痛,间歇性发作,每天1~2次,呈隐痛,每次疼痛约持续10余分钟,可自行缓解,无便血,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研究小儿后天性肛周感染的发生与肛门直肠组织解剖学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探明其发病原因.对38例后天性肛周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总结,同时对12例非肛周感染致死的胎儿及婴儿尸体肛管的组织解剖进行研究,作出综合评价.38例肛瘘及直肠前庭瘘患儿中,34例(89.47%)瘘内口位于肛窦,28例(73.68%)在瘘管附近及肌肉组织间存在上皮细胞或上皮细胞碎片.12例尸体解剖中的10例(83.33%)有肛窦存在,3例(25.00%)在齿状线附近粘膜下发现有上皮细胞存在.在后天性肛周感染患儿中,肛窦为易感染部位.瘘管附近及肌肉组织间上皮细胞的存在是肛痿形成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女,6.5岁.因会阴部红色肿物6.5年入院.患儿生后耻骨联合部有一红色肿物,直径约2.5cm,随患儿生长发育肿物渐增大,能够控制大小便.体检:脐位置低,近耻骨联合水平,可见脐茸,脐下方可见直径4 cm的红色肿物,表面被覆粘膜,附有粘液,尿道外口位于肿物右侧上方,排尿通畅,阴蒂被推向右,且有转位,阴道未能查清,肛门位置较正常前移,排便时有轻度直肠脱垂.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病历摘要患儿;男性,8岁,因肠切除术后进行性消瘦4个月,间歇性便血1.5个月入院.患儿于4个月前因发作剧烈腹痛,呕吐,腹部包块,在当地医院剖腹探查后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管瘤合并肠扭转、肠坏死而行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小肠大部切除及小肠端端吻合术.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探讨小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后及隐性脊柱裂所致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治疗方法.4~14岁患儿56例均表现为排便异常.病理改变为盆底肌肉瘫痪,肌层薄弱,盆底下垂,肛门松弛.全组患儿均采用改良的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3年.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是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女,16个月.生后无肛门,阴道排尿、排便至今.无排便困难及腹胀,便柱成人拇指粗,稀便时完全失控,排成形便时亦有污裤现象.尿失禁,长期湿裤,但尚有成泡尿.患儿曾几次因患急性尿路感染,而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女,5岁.因反复便血3年入院.患儿3年前开始出现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鲜红色,数毫升至数十毫升不等,时多时少,不与大便混合.体检:轻度贫血貌.腹平坦、软,肝脾不大,未扪及包块.肛诊:KC位,距肛门约7 cm处直肠后壁有粗糙海绵样感觉,未触及肿块或息肉,指套上有血迹.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男,9岁.因阑尾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9年入院.患儿生后8个月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有大量脓液,肠管广泛粘连,找不到阑尾,遂置管腹腔引流.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男,5个月.生后发现骶尾部正中皮肤有一粉红色蕈形物,约鸽蛋大小,表面无正常皮肤覆盖,有少量分泌物,无异味.曾两次在当地手术,试图将该肿物缝埋于皮下,但不久又复发.该病灶随患儿年龄增长而长大.除局部病灶外无全身其他异常.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我院自1987年5月至1995年3月,采用液氮冷冻术治疗超短型巨结肠22例,男20例,女2例.年龄1个月~4岁(3个月以内9例).全组患儿均有典型病史和症状,钡灌肠显示痉挛段距肛门4.0 cm以内,24小时复查结肠内仍有钡剂滞留.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1995年9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小儿肛肠外科学术会议,150位代表出席.大会收到论文249篇,其中103篇论文在会上宣读.6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此次会议学术空气浓厚,代表们各抒己见,广泛深入地进行交流,对我国小儿肛肠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以下分专题介绍.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