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因研究有很大进展.有人发现肛门直肠畸形出现在正常家鼠的SD基因突变型鼠,称此鼠为SD鼠.SD基因以半显性方式遗传,影响直肠、泌尿生殖系统和中轴骨骼系统的发育.用杂合子SD鼠可繁殖出肛门直肠畸形鼠仔,说明SD基因与肛门直肠畸形有密切关系.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女,6.5岁.因会阴部红色肿物6.5年入院.患儿生后耻骨联合部有一红色肿物,直径约2.5cm,随患儿生长发育肿物渐增大,能够控制大小便.体检:脐位置低,近耻骨联合水平,可见脐茸,脐下方可见直径4 cm的红色肿物,表面被覆粘膜,附有粘液,尿道外口位于肿物右侧上方,排尿通畅,阴蒂被推向右,且有转位,阴道未能查清,肛门位置较正常前移,排便时有轻度直肠脱垂.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例1 男,11岁.因上腹部被马踢伤2天入院.伤后有上腹疼痛,伴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液体.体检:生命体征平稳,上腹有压痛,可触及一肿块,无腹膜刺激征,可见胃型及蠕动波.B超检查见上腹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方有一约62 mm×76 mm×28mm肿块影,呈实质性,内含液性暗区.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男,3月.生后即发现肛门闭锁合并阴茎阴囊错位.因同时合并直肠会阴痿,能自行排稀便,未行诊治.体检: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触痛.阴茎阴囊位置错位,双阴囊位于阴茎上方,双睾丸发育正常,位于阴囊内,阴茎发育正常,会阴部无正常肛门,但有一痿孔,由此可排稀便.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我院自1987年5月至1995年3月,采用液氮冷冻术治疗超短型巨结肠22例,男20例,女2例.年龄1个月~4岁(3个月以内9例).全组患儿均有典型病史和症状,钡灌肠显示痉挛段距肛门4.0 cm以内,24小时复查结肠内仍有钡剂滞留.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女,4岁.以右下腹发作性疼痛1年入院.1年来反复发作3次,均为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无发热.经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好转,大小便正常.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部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处有深压痛,未扪及肿物,其余无阳性发现.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为了解婴儿先天性巨结肠(HD)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关系,对19例2~18个月的HD患儿(经病理证实)的血清、尿和组织块用病毒分离和DNA探针杂交方法进行CMV检测.结果:19例HD患儿分离CMV的19份尿标本中2份污染,在17份尿标本中7份阳性,阳性率为41.2%;正常儿尿标本阳性率为14.4%(P<0.05).19例HD血清中,CMVIgM抗体2例阳性,阳性率为10.5%;正常儿阳性率为8.0%(P>0.05).19例HD痉挛段组织块中无一例CMV阳性,但6例HD痉挛段组织块CMV-DNA探针杂交全部阳性.其中2例强阳性,阳性率为100%.说明婴儿HD与CMV感染关系密切,CMV感染可能是包括HD在内的一些先天性畸形的重要致畸因素.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临床资料: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7~12岁,车撞击伤4例,跌落伤1例.5例均有腹痛、右侧腰背部疼痛及叩击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上腹压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其中2例伴休克.X线检查:2例见膈下游离气体,2例右肾周围有气体存在征象,腰大肌阴影模糊,脊柱侧弯.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男,9岁.因阑尾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9年入院.患儿生后8个月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有大量脓液,肠管广泛粘连,找不到阑尾,遂置管腹腔引流.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男,5个月.生后发现骶尾部正中皮肤有一粉红色蕈形物,约鸽蛋大小,表面无正常皮肤覆盖,有少量分泌物,无异味.曾两次在当地手术,试图将该肿物缝埋于皮下,但不久又复发.该病灶随患儿年龄增长而长大.除局部病灶外无全身其他异常.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例1 女,9岁.因右下腹部包块伴腹痛、发热、粘液血便反复发作2年入院.体检:T 38.3℃,贫血貌,右下腹扪及一包块,边缘不清,质硬,不活动,压痛,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WBC:21×10~9/L,N:0.87.血沉:45 mm/h.大便肉眼观:咖啡色血便,潜血:强阳性.B超:右下愎部探及不均质团块6.0 cm×4.0 cm×4.0cm.钡灌肠;升结肠轻度狭窄,粘膜紊乱,壁僵硬.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近年笔者在小儿肛肠手术的肠道准备中运用易蒙停(imodium)来控制排便,并与以往采用的复方樟脑酊作比较.选择74例肛门正常的直肠舟状窝瘘修补术患儿,年龄2~10岁.37例服复方樟脑酊,每次0.05ml/kg,术前晚1次,术后每天2次.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我院1973~1995年治疗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及部分回肠末段的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11例.其中6例施行Martin术,2例行Bolcy手术.现将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为了提高对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对123例12岁以内下消化道出血患儿,按不同年龄分为五组,又按出血量的大小分为急性大出血和慢性间歇性出血两大类,从而找出不同年龄组及急慢性出血的常见原因.结果发现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急性大出血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对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详细地询问病史,按诊断程序全面进行检查,绝大多数病例可得到明确诊断.根据检查结果积极地进行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主要环节.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例1 女,6岁.拟诊为消化道出血收住院.入院前12天因腹痛在外院以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4天又出现腹痛,6天后因排柏油样便转本院.体检:T 36.5~37.8℃,P110次/分,BP 9.5/5.3 kPa,体重16 kg.精神委靡,急性痛苦面容,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皮疹,心肺(-),腹平坦,脐部左上方及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用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8例.年龄8个月~3岁.7例为肛门闭锁合并直肠前庭瘘,1例合并直肠阴道瘘.经X线瘘管造影显示直肠盲端距离肛门窝为2.0~2.5 cm者6例,3.0 cm者2例;瘘管长1.5~2.0 cm,瘘口直径0.5~0.7cm.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笔者为2例距回盲瓣分别为0.5cm和1.0cm的回肠坏死患儿,行保留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例1,女,2岁.因粘连性肠梗阻致距回盲瓣1.0 cm近侧80 cm回肠坏死.例2,男,2 2/12岁.因腹内疝致距回盲瓣0.5 cm近侧90 cm回肠坏死.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患儿:女,5岁.因反复便血3年入院.患儿3年前开始出现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鲜红色,数毫升至数十毫升不等,时多时少,不与大便混合.体检:轻度贫血貌.腹平坦、软,肝脾不大,未扪及包块.肛诊:KC位,距肛门约7 cm处直肠后壁有粗糙海绵样感觉,未触及肿块或息肉,指套上有血迹.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探讨小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后及隐性脊柱裂所致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治疗方法.4~14岁患儿56例均表现为排便异常.病理改变为盆底肌肉瘫痪,肌层薄弱,盆底下垂,肛门松弛.全组患儿均采用改良的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3年.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是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例1男,8岁.因四肢皮肤紫癜、腹痛15天,便血3天收入儿科.两天后,腹痛加重,有腹膜炎体征,转外科.体检:腹部轻度膨隆,未见肠型,全腹肌紧张,压痛(+),肠鸣音弱.腹腔穿刺吸出淡红色渗液0.5 ml.腹腔液常规:李凡他反应阳性,脓细胞、红细胞满视野/高倍.X线腹部平片阴性.剖腹探查:切口处腹壁肌肉间有陈旧性出血,腹腔内有淡红色渗液300 ml,小肠壁水肿、增厚,浆膜充血,浆膜下有广泛出血点及癍斑.行腹腔冲洗及腹腔引流.痊愈出院.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