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肠壁内血肿2例

关键词:儿童外伤性, 十二指肠, 上腹部, 肿块, 液性暗区, 下腔静脉, 生命体征, 上腹疼痛, 腹主动脉, 恶心呕吐, 实质性, 呕吐物, 刺激征, 超检查, 液体, 体检, 蠕动, 前方, 平稳, 绿色
摘要:例1 男,11岁.因上腹部被马踢伤2天入院.伤后有上腹疼痛,伴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液体.体检:生命体征平稳,上腹有压痛,可触及一肿块,无腹膜刺激征,可见胃型及蠕动波.B超检查见上腹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方有一约62 mm×76 mm×28mm肿块影,呈实质性,内含液性暗区.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显微外科技术在肛门直肠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治疗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4例,术后随访1年,排便控制功能明显优于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者.手术要点:①皮下组织尽量采用锐性分离,骶前组织分离应在骶前筋膜前进行.②以放大镜辨认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仔细分离肌纤维.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骶尾部原肠残余畸形1例

    患儿:男,5个月.生后发现骶尾部正中皮肤有一粉红色蕈形物,约鸽蛋大小,表面无正常皮肤覆盖,有少量分泌物,无异味.曾两次在当地手术,试图将该肿物缝埋于皮下,但不久又复发.该病灶随患儿年龄增长而长大.除局部病灶外无全身其他异常.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液氮冷冻术治疗超短型巨结肠

    我院自1987年5月至1995年3月,采用液氮冷冻术治疗超短型巨结肠22例,男20例,女2例.年龄1个月~4岁(3个月以内9例).全组患儿均有典型病史和症状,钡灌肠显示痉挛段距肛门4.0 cm以内,24小时复查结肠内仍有钡剂滞留.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儿童外伤性十二指肠肠壁内血肿2例

    例1 男,11岁.因上腹部被马踢伤2天入院.伤后有上腹疼痛,伴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液体.体检:生命体征平稳,上腹有压痛,可触及一肿块,无腹膜刺激征,可见胃型及蠕动波.B超检查见上腹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方有一约62 mm×76 mm×28mm肿块影,呈实质性,内含液性暗区.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先天性巨结肠与原癌基因RET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 disease,HD),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病因尚不清.导致痉挛段神经节细胞缺失的原因说法不一,概括起来有三种学说:①胚胎期神经嵴细胞分化及向肠壁内移行过程停顿所致.②某些局部因素,如血管供血不足等,毁坏肠壁内神经节细胞.③肠管微环境如细胞外基质蛋白(extracellula matrix protein)改变,抑制了结肠的胚胎发育.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克隆病2例

    例1 女,6岁.拟诊为消化道出血收住院.入院前12天因腹痛在外院以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4天又出现腹痛,6天后因排柏油样便转本院.体检:T 36.5~37.8℃,P110次/分,BP 9.5/5.3 kPa,体重16 kg.精神委靡,急性痛苦面容,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皮疹,心肺(-),腹平坦,脐部左上方及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英国小儿肛肠外科见闻

    1995年7月,我受英国小儿外科学会的邀请和资助,到英国参加第42届小儿外科年会及参观访问6所小儿外科中心.本次会议代表486人来自42个国家,会议交流论文154篇,代表了当今世界小儿外科发展的前沿水平.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短结肠畸形5例报告

    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短结肠畸形比较罕见,且多伴其他复杂畸形.近年我院共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例1 男,3天.以肛门闭锁伴消化道穿孔入院.术中见回肠直接与球形扩张的结肠相通,结肠短,壁薄,有局限性穿孔,阑尾缺如,并伴有肠旋转不良.给予结肠造痿,术后6小时死亡.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剖腹探查3例

    例1男,8岁.因四肢皮肤紫癜、腹痛15天,便血3天收入儿科.两天后,腹痛加重,有腹膜炎体征,转外科.体检:腹部轻度膨隆,未见肠型,全腹肌紧张,压痛(+),肠鸣音弱.腹腔穿刺吸出淡红色渗液0.5 ml.腹腔液常规:李凡他反应阳性,脓细胞、红细胞满视野/高倍.X线腹部平片阴性.剖腹探查:切口处腹壁肌肉间有陈旧性出血,腹腔内有淡红色渗液300 ml,小肠壁水肿、增厚,浆膜充血,浆膜下有广泛出血点及癍斑.行腹腔冲洗及腹腔引流.痊愈出院.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术后肠道真菌性二重感染10例分析

    本组男6例,女4例.2个月至3岁5例,4至13岁5例.其中肾病伴胃穿孔腹膜炎、肾病伴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脓毒败血症各1例,肝、脾破裂伴肠破裂2例,肠旋转不良、肠梗阻、腹膜炎3例,胆总管囊肿中毒性休克2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儿童排便性疾患的生物反馈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biofeedback training)是一种辅助性治疗,它通过主观能动锻炼,使某系统的动作或行为功能恢复或逐步改善接近正常功能.近20年来生物反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大便失禁和其他排便性疾病,如:便秘等,且作为这些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之一.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鼠仔的病理特点

    为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用乙烯硫脲(ETU)诱发大白鼠产生肛门闭锁畸形鼠仔,观察其盆腔病理改变.结果:低位肛门闭锁肛门内括约肌正常;高、中位有瘘型肛门闭锁存在内括约肌,但直肠前壁短小,畸形位置越低,内括约肌面积越大;高、中位无瘘型肛门闭锁无内括约肌.有瘘型肛门闭锁及低位肛门闭j锁直肠远端或瘘管内覆未角化的复层上皮或角化的鳞状上皮,为正常肛管的异位.肛门闭锁畸形鼠仔外括约肌缺如、异位或正常.肛提肌薄弱.肛门闭锁畸形术中应充分保留瘘管近端及直肠盲端组织.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改良Kimura术治疗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

    笔者近2年来应用改良Kimura法治疗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简称TCH)3例,效果满意.病例介绍:例1,男,19天.因TCH行回肠双孔造瘘术.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及末段回肠10cm.术后腹泻严重,需静脉维持营养.4周后行回结肠拼合术,拼合肠段15 cm.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阑尾腺瘤致回-结肠、阑尾-盲肠型肠套叠1例

    患儿:男性,5岁3个月,因反复脐周疼痛1月余,加重并伴血便1天入院.近1个月多以来,逐渐出现脐周疼痛,间歇性发作,每天1~2次,呈隐痛,每次疼痛约持续10余分钟,可自行缓解,无便血,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5例诊治体会

    临床资料: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7~12岁,车撞击伤4例,跌落伤1例.5例均有腹痛、右侧腰背部疼痛及叩击痛,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上腹压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其中2例伴休克.X线检查:2例见膈下游离气体,2例右肾周围有气体存在征象,腰大肌阴影模糊,脊柱侧弯.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关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因研究有很大进展.有人发现肛门直肠畸形出现在正常家鼠的SD基因突变型鼠,称此鼠为SD鼠.SD基因以半显性方式遗传,影响直肠、泌尿生殖系统和中轴骨骼系统的发育.用杂合子SD鼠可繁殖出肛门直肠畸形鼠仔,说明SD基因与肛门直肠畸形有密切关系.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张力-应力定律在肛门直肠狭窄治疗中的应用——一种非手术治疗的新方法

    利用张力-应力原理,采用球囊持续扩张方法,治疗肛门直肠狭窄患儿13例,其中先天性肛门狭窄2例,肛门成形术后肛门狭窄5例,先天性直肠狭窄1例,术后或外伤性直肠狭窄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1例.狭窄段长度0.6~1.0 cm4例,1.2~5.0 cm9例.8例曾经扩肛器扩肛失败.持续球囊扩肛每天20小时,扩张压力在狭窄部静息压力曲线的迅速上升期范围.13例中12例成功,即排便通畅,肛检及球囊造影示狭窄段消失.所需时间5~15天,平均6.7天.1例无效.随访6~18个月无复发者.球囊持续扩张为治疗小儿肛门直肠狭窄的可靠方法,特别适用于狭窄段长和常规扩肛器扩张治疗失败的患儿.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后天性肛周感染及肛瘘形成的病因探讨

    研究小儿后天性肛周感染的发生与肛门直肠组织解剖学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探明其发病原因.对38例后天性肛周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病理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总结,同时对12例非肛周感染致死的胎儿及婴儿尸体肛管的组织解剖进行研究,作出综合评价.38例肛瘘及直肠前庭瘘患儿中,34例(89.47%)瘘内口位于肛窦,28例(73.68%)在瘘管附近及肌肉组织间存在上皮细胞或上皮细胞碎片.12例尸体解剖中的10例(83.33%)有肛窦存在,3例(25.00%)在齿状线附近粘膜下发现有上皮细胞存在.在后天性肛周感染患儿中,肛窦为易感染部位.瘘管附近及肌肉组织间上皮细胞的存在是肛痿形成的主要病理学基础.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治疗小儿神经源性大便失禁

    探讨小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后及隐性脊柱裂所致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治疗方法.4~14岁患儿56例均表现为排便异常.病理改变为盆底肌肉瘫痪,肌层薄弱,盆底下垂,肛门松弛.全组患儿均采用改良的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3年.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是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Martin、Boley手术及术后观察

    我院1973~1995年治疗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及部分回肠末段的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11例.其中6例施行Martin术,2例行Bolcy手术.现将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