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鼠仔的病理特点

关键词:肛门闭锁, 直肠瘘, 疾病模型, 动物
摘要:为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用乙烯硫脲(ETU)诱发大白鼠产生肛门闭锁畸形鼠仔,观察其盆腔病理改变.结果:低位肛门闭锁肛门内括约肌正常;高、中位有瘘型肛门闭锁存在内括约肌,但直肠前壁短小,畸形位置越低,内括约肌面积越大;高、中位无瘘型肛门闭锁无内括约肌.有瘘型肛门闭锁及低位肛门闭j锁直肠远端或瘘管内覆未角化的复层上皮或角化的鳞状上皮,为正常肛管的异位.肛门闭锁畸形鼠仔外括约肌缺如、异位或正常.肛提肌薄弱.肛门闭锁畸形术中应充分保留瘘管近端及直肠盲端组织.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术后肠道真菌性二重感染10例分析

    本组男6例,女4例.2个月至3岁5例,4至13岁5例.其中肾病伴胃穿孔腹膜炎、肾病伴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脓毒败血症各1例,肝、脾破裂伴肠破裂2例,肠旋转不良、肠梗阻、腹膜炎3例,胆总管囊肿中毒性休克2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先天性巨结肠细胞能量代谢的酶学研究

    为了解先天性巨结肠(HD)病变肠段细胞能量代谢的状况.通过酶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HD患儿正常段、狭窄段全层组织,进行了五种酶的定性、定量及计数分析:①ATPase(腺苷三磷酸酶),②SDH(琥珀酸脱氢酶),⑧MAO(单胺氧化酶),④ChE(胆碱脂酶),⑤ChE+Ag(胆碱脂酶+镀银).发现狭窄段有如下变化:ATPase、SDH和ChE活性显著升高(P<0.01);MAO活性显著降低(P<0.01);粘膜下和肌间神经丛(ChE+Ag)减少1/3,神经节细胞数(SDH)减少4/5(P<0.01).说明HD狭窄段细胞能量代谢是旺盛的,检测ATPase、DH、MAO可作为诊断HD新的参考.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结肠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2例

    例1 女,9岁.因右下腹部包块伴腹痛、发热、粘液血便反复发作2年入院.体检:T 38.3℃,贫血貌,右下腹扪及一包块,边缘不清,质硬,不活动,压痛,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WBC:21×10~9/L,N:0.87.血沉:45 mm/h.大便肉眼观:咖啡色血便,潜血:强阳性.B超:右下愎部探及不均质团块6.0 cm×4.0 cm×4.0cm.钡灌肠;升结肠轻度狭窄,粘膜紊乱,壁僵硬.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机械性肠梗阻时限和血运与细菌移位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研究机械性肠梗阻时限和血运对细菌移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40只SD鼠分为5组:①对照组;②6、24、48小时单纯性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组;③3小时闭袢性绞窄性肠梗阻组.无菌操作取血和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肠内容物的匀浆培养,鉴定、计数细菌;测定血浆内毒素,光镜检查肠粘膜结构.总细菌移位率在单纯性肠梗阻24、48小时及绞窄性肠梗阻3小时分别为46.8%、59.4%和53.1%,较对照组3.1%及单纯性肠梗阻6小时的12.5%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随梗阻时间延长,细菌移位发生率升高,肠绞窄短时间即可造成严重细菌移位.细菌移位机制包括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肠粘膜屏障破坏.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剖腹探查3例

    例1男,8岁.因四肢皮肤紫癜、腹痛15天,便血3天收入儿科.两天后,腹痛加重,有腹膜炎体征,转外科.体检:腹部轻度膨隆,未见肠型,全腹肌紧张,压痛(+),肠鸣音弱.腹腔穿刺吸出淡红色渗液0.5 ml.腹腔液常规:李凡他反应阳性,脓细胞、红细胞满视野/高倍.X线腹部平片阴性.剖腹探查:切口处腹壁肌肉间有陈旧性出血,腹腔内有淡红色渗液300 ml,小肠壁水肿、增厚,浆膜充血,浆膜下有广泛出血点及癍斑.行腹腔冲洗及腹腔引流.痊愈出院.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本刊对中、英文摘要的新要求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残存极短每末段回肠保留回盲瓣吻合2例

    笔者为2例距回盲瓣分别为0.5cm和1.0cm的回肠坏死患儿,行保留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例1,女,2岁.因粘连性肠梗阻致距回盲瓣1.0 cm近侧80 cm回肠坏死.例2,男,2 2/12岁.因腹内疝致距回盲瓣0.5 cm近侧90 cm回肠坏死.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小儿阑尾腺瘤致回-结肠、阑尾-盲肠型肠套叠1例

    患儿:男性,5岁3个月,因反复脐周疼痛1月余,加重并伴血便1天入院.近1个月多以来,逐渐出现脐周疼痛,间歇性发作,每天1~2次,呈隐痛,每次疼痛约持续10余分钟,可自行缓解,无便血,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一穴肛合并短囊袋状结肠1例

    患儿:女,16个月.生后无肛门,阴道排尿、排便至今.无排便困难及腹胀,便柱成人拇指粗,稀便时完全失控,排成形便时亦有污裤现象.尿失禁,长期湿裤,但尚有成泡尿.患儿曾几次因患急性尿路感染,而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环钳根治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65例

    1989~1993年5月,我科采用环钳法对65例30天以内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HD)行根治术,术后对54例进行1~5年随访,疗效满意.临床资料:男58例,女7例;小手术年龄11天,大30天,平均21天;体重小2.9 kg,大5.9 kg,平均3.6 kg.合并肺炎4例,小肠结肠炎6例,11例有不同程度脱水和低蛋白血症.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反射诱导训练与小儿大便失禁的康复

    为了提高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或其他外伤所致大便失禁的治疗效果,对18例2~15岁进行过括约肌重建术的患儿,行加强盆底肌的协同共济肌与毗邻肌肌力的诱导训练和反射诱导恢复排便控制反射的康复治疗.随访1~9年,结果能坚持康复训练组7例,均于半年内达到社会可接受的排便控制,而不能配合训练组11例中,仅4例在1年内恢复排便控制.反射诱导训练比生物反馈训练更经济、更易学,适合我国国情,可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儿日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关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因研究有很大进展.有人发现肛门直肠畸形出现在正常家鼠的SD基因突变型鼠,称此鼠为SD鼠.SD基因以半显性方式遗传,影响直肠、泌尿生殖系统和中轴骨骼系统的发育.用杂合子SD鼠可繁殖出肛门直肠畸形鼠仔,说明SD基因与肛门直肠畸形有密切关系.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液氮冷冻术治疗超短型巨结肠

    我院自1987年5月至1995年3月,采用液氮冷冻术治疗超短型巨结肠22例,男20例,女2例.年龄1个月~4岁(3个月以内9例).全组患儿均有典型病史和症状,钡灌肠显示痉挛段距肛门4.0 cm以内,24小时复查结肠内仍有钡剂滞留.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简易肛门直肠测压仪

    笔者制作了一台简易肛门直肠测压仪,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介绍如下.1.制作:它由探头、测量电桥、直流放大器三部分构成,是利用力敏片受力作用后产生电阻值变化的原理,将力敏片装于探头中,并构成测量电桥的一臂(图1),在未受力作用时,电桥被调于零输出,当探头中的力敏片受力作用电阻值就发生变化,电桥便有电压输出,电压大小与所受的力成正比.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鼠仔的病理特点

    为了解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病理改变,用乙烯硫脲(ETU)诱发大白鼠产生肛门闭锁畸形鼠仔,观察其盆腔病理改变.结果:低位肛门闭锁肛门内括约肌正常;高、中位有瘘型肛门闭锁存在内括约肌,但直肠前壁短小,畸形位置越低,内括约肌面积越大;高、中位无瘘型肛门闭锁无内括约肌.有瘘型肛门闭锁及低位肛门闭j锁直肠远端或瘘管内覆未角化的复层上皮或角化的鳞状上皮,为正常肛管的异位.肛门闭锁畸形鼠仔外括约肌缺如、异位或正常.肛提肌薄弱.肛门闭锁畸形术中应充分保留瘘管近端及直肠盲端组织.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Martin、Boley手术及术后观察

    我院1973~1995年治疗病变累及全部结肠及部分回肠末段的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11例.其中6例施行Martin术,2例行Bolcy手术.现将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阑尾炎致阑尾膀胱瘘1例

    患儿:男,9岁.因阑尾术后反复尿频、尿急、尿痛9年入院.患儿生后8个月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有大量脓液,肠管广泛粘连,找不到阑尾,遂置管腹腔引流.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治疗小儿神经源性大便失禁

    探讨小儿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后及隐性脊柱裂所致的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治疗方法.4~14岁患儿56例均表现为排便异常.病理改变为盆底肌肉瘫痪,肌层薄弱,盆底下垂,肛门松弛.全组患儿均采用改良的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进行治疗.随访6个月~3年.双侧髂腰肌加强盆底肌、直肠悬吊术是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

    用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8例.年龄8个月~3岁.7例为肛门闭锁合并直肠前庭瘘,1例合并直肠阴道瘘.经X线瘘管造影显示直肠盲端距离肛门窝为2.0~2.5 cm者6例,3.0 cm者2例;瘘管长1.5~2.0 cm,瘘口直径0.5~0.7cm.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 肛门闭锁术后瘢痕性大便失禁的治疗

    肛门形成术后若处理不当.未能坚持扩肛,可致切口瘢痕性收缩,引起肛口狭窄、溢粪、污裤.自1992年来,我科共收治16例,经手术治疗,效果较佳.一般情况:年龄大7岁,小3个月.男10例,女6例.肛口直径均小于1cm,大便3~8次/天.

    作者: 刊期: 1996年第01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