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位杂交技术在小儿实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董岿然;高解春;金百祥

关键词:原位杂交技术, 小儿, 实体, 肿瘤研究,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 生物医学研究, 分子生物学, 细胞杂交, 高新技术, 化学相
摘要: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高新技术.自1964年由Perdce创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也称杂交组织化学(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细胞杂交(cytological hybridization)或原位杂交组织化学(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部肿块下肢浮肿腹水腹泻

    病史摘要患儿:男,6岁.于1994年1月21日,因食欲减退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腹部肿块转入本院.发病以来无发热、黄疸、腹痛史,稀便2次/天,腹部膨胀较病初明显增加,无明显消瘦.体检:精神稍差,全身皮肤无黄疸,无瘀斑及出血点.

    作者:上海小儿外科学会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儿童实体恶性肿瘤抗癌药物敏感试验

    本文采用MTT法对10例淋巴肉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实体恶性肿瘤患儿作抗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VP-16、丝裂霉素及顺铂等抗癌药物对儿童实体恶性肿瘤较为敏感.本文讨论了影响试验结果的三个主要因素:肿瘤细胞浓度,培养时间及药物浓度.笔者认为MTT法是一种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的试验方法,抗癌药物敏感试验应逐渐成为化疗药物选择的重要依据.

    作者:金先庆;汤为学;王珊;伍烽;蒲从伦;谈必龙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纵隔肿瘤27例

    我院自1982年至1994年收治纵隔肿瘤患儿27例,本文就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小儿巨大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进行了重点分析.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10例.3岁以下6例,3~7岁8例,7+~14岁13例.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等症状者23例,脑转移者1例,肺实变体征8例,上腔静脉压迫症状1例,无症状者3例.主要依靠X线、CT、MRI确立诊断.术前误诊为肺炎3例,胸腔包裹性积液1例.肿瘤全部切除26例(2例合并肺叶切除),部分切除1例,术后无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作者:于法盛;岳洪义;薛峰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当前儿童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

    基于对儿童肿瘤病理生理的认识提高和各种诊治手段的不断更新,儿童肿瘤的化疗原则和处理概念亦已有很大变更,治疗目的不仅满足于生存率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而且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疗原则已由过去的安全、根治变迁为肿瘤根治、功能维持、心理健康的三者有机结合.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325例小儿胚芽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1961~1994年共收治325例小儿胚芽细胞瘤.其中良好280例(86.2%),恶性和潜在恶性45例(13.8%).肿瘤术后复发、恶变和转移13例,死亡20例.笔者强调血清甲胎蛋白在诊断和治疗小儿胚芽细胞瘤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早期诊断(包括产前B超诊断),早期手术,一旦肿瘤恶变、转移,预后极差.笔者推荐近来对恶性胚芽细胞瘤采用CCG-861方案治疗,有明显疗效.

    作者:宋家其;余亚雄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新生儿腹腔睾丸畸胎瘤一例

    患儿:男,1月.以腹部包块2天之主诉于1993年4月24日入院.2天前患儿哭闹时,无意中发现在下腹有桃子大小包块,活动,无压痛,无发热及哭闹不安.大小便正常.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家中无遗传及类似病史.

    作者:徐泉;李恭才;张宪生;郭正团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围手术期的心理问题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人和环境的关系,心理和生理的关系的重要性,已被临床医学所认识.个体的生理活动经常是与其心理活动同时存在和进行的,不论疾病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或器官,都会影响到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引起心理的、生理的和生物化学的种种变化,从而使其健康状况发生改变,并且可以影响疾病的进程.由此可见,单纯用药物和外科手术来治疗疾病已远远不够,还应从患儿的精神状况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治疗问题.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25例临床病理研究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较少见,常因临床缺乏典型症状而易与其他骨囊肿或巨细胞瘤等相混淆,故诊断较困难.我院1981~1993年共收治2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作者:张品南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的流式细胞术分析及其与肾母细胞瘤的比较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例先天性中胚层肾瘤、96例肾母细胞瘤和27例正常肾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DNA含量和增殖活性分析.同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无论在出现非整倍体细胞峰上,还是DI值、S%、PI值上,先天性中胚层肾瘤与肾母细胞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提出了肾母细胞瘤流式诊断标准与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相鉴别.同时分析了临床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结合随访认为对出现DNA非整倍体的先天性中胚层肾瘤以单纯切除及定期复查为好.

    作者:周晓岩;王琳;冯畹兰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常温下长时间阻断入肝血供和选择性阻断肝静脉在小儿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小儿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主要危险是大出血,笔者根据小儿肝脏解剖和生理特点,采用长时间阻断入肝血供及选择性阻断肝静脉行肝脏肿瘤切除术15例.该方法便于操作,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患儿恢复顺利,无并发症.临床观察小儿肝脏温缺血时限可达52分钟.

    作者:王家祥;范应中;杨合英;夏自强;王卫东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神经母细胞瘤AgNOR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本文研究了25例神经母细胞瘤(Nb),采用胶银染色法测定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发现AgNOR颗粒每核均数随临床分期级别升高而增加.在分化较低的病理类型中较高,而在分化较好者则较低.AgNOR颗粒每核均数与有丝分裂核破碎指数(MKI)之间存在正相关(r=0.86,P<0.01).另外术前接受化疗组AgNOR颗粒每核均数较未接受化疗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AgNOR胶银染色法在评判Nb的增生活性及恶性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作者:杨志波;李心元;周新;杨宏伟;王恩华;林国宏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围手术期的循环管理

    外科围手术期循环系统的监测项目繁多,但其基本的指标是以心排血量(心排量)为中心的各种直接或间接指标.正常儿童心排量为2.4~3.0L·(m2)-1·min-1.目前心排量的测定仍以SWANGANZ温差稀释漂浮导管方法为正确和方便.唯因此种心导管价格昂贵,又为创伤性,仅应用于研究工作上.

    作者:苏肇伉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DNA含量、N-myc基因扩增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本文比较分析了18例神经母细胞瘤的DNA含量、N-myc基因扩增、临床分期、原发部位等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有N-myc基因扩增的死亡率(7/10)明显高于无扩增的(1/8);DNA含量增高与肿瘤的恶性度成正比;临床分期与N-myc基因扩增情况相结合与病死率的关系极为密切.

    作者:刘获;吴建新;呼守生;马汝柏;林久治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原位杂交技术在小儿实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高新技术.自1964年由Perdce创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也称杂交组织化学(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细胞杂交(cytological hybridization)或原位杂交组织化学(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

    作者:董岿然;高解春;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全国小儿肿瘤学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主办的全国小儿肿瘤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5月12日至1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百余名代表出席会议.收到论文149篇,交流94篇,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高解春;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神经母细胞瘤S-100蛋白免疫组化研究及图象分析DNA倍体的预后价值

    本文对32例病理确诊的神经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所有病理标本重新进行组织学分型,同时进行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利用全自动图象分析仪对其中28例进行了瘤细胞DNA定量测定及倍体分析.结果表明: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反映神经母细胞瘤分化程度,s-100蛋白阳性细胞的出现是该肿瘤分化成熟及预后良好的表现,DNA异倍体是预后良好的可靠标志.

    作者:周鹏飞;周蓉儿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围手术期的体温管理

    小儿围手术期管理中,体温是重要环节之一.新生儿、婴幼儿期,体温受外环境影响很明显,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要求的中性环境温度较高,体温调节限度又显然较成人差.其代偿性产热主要依靠增加氧耗和提高代谢率.减少热量损失也主要依赖血管收缩,同时提高热量产生.高热、低温都严重干扰机体的内环境,直接关系患儿术中安全及术后的恢复.

    作者:刘润玑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长骨血管瘤五例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发生于骨内的血管瘤远比发生于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少见.我院1980~1990年收治小儿长骨血管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资料: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4.5岁.病变部位:肱骨上端2例,股骨上端、股骨中下段及胫骨下段各1例,均为单发.临床症状以局部肿胀和疼痛为主,其中3例邻近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障碍.

    作者:楼跃;夏榕圻;唐凯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先天性颈前骨软骨瘤一例

    患儿:男,6岁.出生后颈前即发现一小包块,包块随着年龄稍有增大,无任何自觉症状.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颈前甲状软骨上方偏右见一肿块隆起,约2.5cm×2cm×1.5cm大小,稍有活动度,随吞咽上下活动不明显,肿块质偏硬,形状不规则,无压痛.

    作者:余璟;朱元喜;余何之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恶性肿瘤长期生存的若干问题

    小儿恶性肿瘤(CMT)的治愈率已达70%~80%,但经受肿瘤侵袭、外科手术、强力放疗和化疗等影响恢复、治愈的长期生存者仍面临着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以复发特别是晚期复发、晚期损害和继发肿瘤为重要.

    作者:江启俊 刊期: 1995年第05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