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肇伉
本文研究了25例神经母细胞瘤(Nb),采用胶银染色法测定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发现AgNOR颗粒每核均数随临床分期级别升高而增加.在分化较低的病理类型中较高,而在分化较好者则较低.AgNOR颗粒每核均数与有丝分裂核破碎指数(MKI)之间存在正相关(r=0.86,P<0.01).另外术前接受化疗组AgNOR颗粒每核均数较未接受化疗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AgNOR胶银染色法在评判Nb的增生活性及恶性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作者:杨志波;李心元;周新;杨宏伟;王恩华;林国宏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呼吸道准备尤为重要.除紧急手术(抢救生命)外,一般均需仔细、全面地进行全身各系统检查,而了解患儿呼吸道情况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临床常遇到的情况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特别是冬春季发病率更高.在新生儿、早产儿及危重婴儿,因咳嗽反射不健全,吞咽反射功能差,免疫力低下,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肺不张、吸入性肺炎等.
作者:谷兴琳 刊期: 1995年第05期
抗癌药物攻击癌细胞的机理涉及到细胞增殖中DNA合成、RNA录制及蛋白质翻译的各个环节,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正常细胞与组织.骨髓和上皮细胞代谢活跃,增殖周期短,容易受到损害.临床上骨髓抑制、粘膜炎、恶心呕吐及脱发等是化疗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抗癌药物对器官的毒副作用主要见于多次或长期化疗的病例.四类抗癌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分述如下.
作者:金先庆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小儿恶性肿瘤(CMT)的治愈率已达70%~80%,但经受肿瘤侵袭、外科手术、强力放疗和化疗等影响恢复、治愈的长期生存者仍面临着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以复发特别是晚期复发、晚期损害和继发肿瘤为重要.
作者:江启俊 刊期: 1995年第05期
例1:男,13岁,因腰痛,腹胀伴左上腹肿块2个月入院.体检:除左中上腹部触及表面光滑、拳头大小肿块外,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正常.IVP:左肾无功能,右肾正常.B超:左肾重度积水,右肾正常.术前诊断为左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可能.
作者:张顺兴;卜强;张克贤;陈向东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高新技术.自1964年由Perdce创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也称杂交组织化学(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细胞杂交(cytological hybridization)或原位杂交组织化学(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
作者:董岿然;高解春;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腹腔内化疗(IPC)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治疗腹腔内肿瘤的新途径,优点在于全身毒性反应小,对局部肿瘤接触浓度高.但IPC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笔者采用40只小白鼠动物实验,用不同剂量阿霉素作腹腔内注射,观察小白鼠生存率及腹腔内脏器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提示加倍量组即(DDA)10/10于注后24小时死亡,常量组(SDA)2/10于注后24小时死亡,8/10于注后48小时死亡,减量组(LDA)4/10于注后48小时死亡,4/10于注后72小时死亡.组织学改变为受累组织细胞浊肿→出血→坏死.与IPC注射浓度及时间有关.笔者提出阿霉素作为IPC的一种抗癌剂可行性差;且指出虽然IPC在实验及临床中已被首肯,但选择合适的抗癌剂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施诚仁;鲍南;徐敏;张弛;奚政君;李敏 刊期: 1995年第05期
例1男,10天.第1胎足月产,产时合并呼吸窘迫,经面罩给氧症状缓解.第2天出现腹胀、呕吐、便血.行禁食、抗炎、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腹胀减轻,于生后第9天开始进奶后腹胀加剧.摄立位腹部X线平片,见膈下广泛游离气体.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作者:张鲁东;陶强;邹音 刊期: 1995年第05期
1961~1994年共收治325例小儿胚芽细胞瘤.其中良好280例(86.2%),恶性和潜在恶性45例(13.8%).肿瘤术后复发、恶变和转移13例,死亡20例.笔者强调血清甲胎蛋白在诊断和治疗小儿胚芽细胞瘤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早期诊断(包括产前B超诊断),早期手术,一旦肿瘤恶变、转移,预后极差.笔者推荐近来对恶性胚芽细胞瘤采用CCG-861方案治疗,有明显疗效.
作者:宋家其;余亚雄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杂志上经常应用的名词,但尚未见有作者给其一个明确的含义.综合文献报告大致可定义为:对术前有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预防并发症,减少手术病死率,促使早日康复的措施称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蔡威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小儿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早期转移和延误诊治,确诊时已为Ⅲ、Ⅳ期晚期肿瘤者可达50%~70%.对于此类晚期患儿,争取原发肿瘤的完整切除和转移灶的满意控制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所在.近年,国内外文献均报道应用延期和二次手术治疗小儿晚期恶性肿瘤,即通过术前化疗使原发肿瘤缩小,为完整切除创造条件,同时能有效地杀灭循环血液中肿瘤细胞微小转移灶,减少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
作者:高解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患儿:男,9岁.生后发现赘生阴茎和阴囊,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体检:阴茎睾丸正常,肛门位置正常.在正常阴茎阴囊与肛门连线之间有一赘生阴茎阴囊(附图).赘生阴茎长3cm,直径0.8cm,可见阴茎头,冠状沟,包皮及包皮系带,无尿道口.触及阴茎体有海绵体样组织感觉,刺激能勃起.阴囊较正常阴囊稍大,饱满感,皮肤皱襞不明显,内无睾丸.正常阴囊与赘生阴茎阴囊皮肤相延续.作排尿性尿道造影,正常阴茎尿道正常,赘生阴茎无尿道.诊断异位重复阴茎.
作者:徐德利;高唯唯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小儿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主要危险是大出血,笔者根据小儿肝脏解剖和生理特点,采用长时间阻断入肝血供及选择性阻断肝静脉行肝脏肿瘤切除术15例.该方法便于操作,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患儿恢复顺利,无并发症.临床观察小儿肝脏温缺血时限可达52分钟.
作者:王家祥;范应中;杨合英;夏自强;王卫东 刊期: 1995年第05期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发生于骨内的血管瘤远比发生于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少见.我院1980~1990年收治小儿长骨血管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资料: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4.5岁.病变部位:肱骨上端2例,股骨上端、股骨中下段及胫骨下段各1例,均为单发.临床症状以局部肿胀和疼痛为主,其中3例邻近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障碍.
作者:楼跃;夏榕圻;唐凯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小儿动脉瘤样骨囊肿较少见,常因临床缺乏典型症状而易与其他骨囊肿或巨细胞瘤等相混淆,故诊断较困难.我院1981~1993年共收治2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作者:张品南 刊期: 1995年第05期
本文对32例病理确诊的神经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所有病理标本重新进行组织学分型,同时进行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并利用全自动图象分析仪对其中28例进行了瘤细胞DNA定量测定及倍体分析.结果表明:NSE及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反映神经母细胞瘤分化程度,s-100蛋白阳性细胞的出现是该肿瘤分化成熟及预后良好的表现,DNA异倍体是预后良好的可靠标志.
作者:周鹏飞;周蓉儿 刊期: 1995年第05期
1号染色体短臂(1p)缺失和N-myc基因扩增是神经母细胞瘤(NB)的特征性基因改变,特别是1p缺失,Ⅲ、Ⅳ期的NB 80%~100%有1p缺失,是评估预后的重要基因标志物.既往的检测方法复杂,不能将1p缺失作为评估预后的常规指标.我们利用PCR-LOH(聚合酶链反应-杂合性缺失)成功地检测了8例Ⅲ、Ⅳ期Nb,6例有1p缺失.PCR-LOH具有简单、快速、特异等优点,为临床从分子水平评估NB的预后提供有效途径.
作者:武君;王慧贞;吉士俊;高红 刊期: 1995年第05期
我院自1982年至1994年收治纵隔肿瘤患儿27例,本文就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小儿巨大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进行了重点分析.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10例.3岁以下6例,3~7岁8例,7+~14岁13例.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等症状者23例,脑转移者1例,肺实变体征8例,上腔静脉压迫症状1例,无症状者3例.主要依靠X线、CT、MRI确立诊断.术前误诊为肺炎3例,胸腔包裹性积液1例.肿瘤全部切除26例(2例合并肺叶切除),部分切除1例,术后无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作者:于法盛;岳洪义;薛峰 刊期: 1995年第05期
为进一步探讨恶性肿瘤患儿免疫紊乱发生饥制,检测了30例恶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患儿外周血IL-2R、CD16的含量变化,并观察经PHA刺激后培养0,24,48,72小时肿瘤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膜上IL-2R的活性表达,目的是了解肿瘤患儿免疫功能受抑的程度,探讨机体免疫机制与肿瘤的关系.
作者:李世光;陈兰萍;岳月娥;赵俊萍;陈博渊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例先天性中胚层肾瘤、96例肾母细胞瘤和27例正常肾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DNA含量和增殖活性分析.同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无论在出现非整倍体细胞峰上,还是DI值、S%、PI值上,先天性中胚层肾瘤与肾母细胞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提出了肾母细胞瘤流式诊断标准与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相鉴别.同时分析了临床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结合随访认为对出现DNA非整倍体的先天性中胚层肾瘤以单纯切除及定期复查为好.
作者:周晓岩;王琳;冯畹兰 刊期: 199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