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内化疗动物实验——阿霉素作为腹腔内化疗药物的组织学观察

施诚仁;鲍南;徐敏;张弛;奚政君;李敏

关键词:腹腔内化疗, 阿霉素
摘要:腹腔内化疗(IPC)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治疗腹腔内肿瘤的新途径,优点在于全身毒性反应小,对局部肿瘤接触浓度高.但IPC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笔者采用40只小白鼠动物实验,用不同剂量阿霉素作腹腔内注射,观察小白鼠生存率及腹腔内脏器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提示加倍量组即(DDA)10/10于注后24小时死亡,常量组(SDA)2/10于注后24小时死亡,8/10于注后48小时死亡,减量组(LDA)4/10于注后48小时死亡,4/10于注后72小时死亡.组织学改变为受累组织细胞浊肿→出血→坏死.与IPC注射浓度及时间有关.笔者提出阿霉素作为IPC的一种抗癌剂可行性差;且指出虽然IPC在实验及临床中已被首肯,但选择合适的抗癌剂是十分重要的.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全国小儿肿瘤学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主办的全国小儿肿瘤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5月12日至1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百余名代表出席会议.收到论文149篇,交流94篇,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高解春;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晚期恶性肿瘤延期和二次手术的指征与时机

    小儿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早期转移和延误诊治,确诊时已为Ⅲ、Ⅳ期晚期肿瘤者可达50%~70%.对于此类晚期患儿,争取原发肿瘤的完整切除和转移灶的满意控制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所在.近年,国内外文献均报道应用延期和二次手术治疗小儿晚期恶性肿瘤,即通过术前化疗使原发肿瘤缩小,为完整切除创造条件,同时能有效地杀灭循环血液中肿瘤细胞微小转移灶,减少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

    作者:高解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恶性肿瘤患者染色体畸变的观察

    观察10例小儿恶性肘,瘤患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并与正常儿童对照.恶性肿瘤患者常见染色体断裂、裂隙或双着丝粒染色体,并有6例10个染色体有远端断缺失.恶性肿瘤患者染色体畸变率(2.13%)显著高于正常儿童(0.52%).探讨染色体畸变对肿瘤发病机理、基因突变、遗传研究的意义.

    作者:高解春;倪祖德;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原位杂交技术在小儿实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与组织化学相结合的高新技术.自1964年由Perdce创建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也称杂交组织化学(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细胞杂交(cytological hybridization)或原位杂交组织化学(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

    作者:董岿然;高解春;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单纯性肾囊肿二例

    例1:男,13岁,因腰痛,腹胀伴左上腹肿块2个月入院.体检:除左中上腹部触及表面光滑、拳头大小肿块外,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正常.IVP:左肾无功能,右肾正常.B超:左肾重度积水,右肾正常.术前诊断为左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可能.

    作者:张顺兴;卜强;张克贤;陈向东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先天性颈前骨软骨瘤一例

    患儿:男,6岁.出生后颈前即发现一小包块,包块随着年龄稍有增大,无任何自觉症状.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颈前甲状软骨上方偏右见一肿块隆起,约2.5cm×2cm×1.5cm大小,稍有活动度,随吞咽上下活动不明显,肿块质偏硬,形状不规则,无压痛.

    作者:余璟;朱元喜;余何之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纵隔肿瘤27例

    我院自1982年至1994年收治纵隔肿瘤患儿27例,本文就小儿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小儿巨大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进行了重点分析.临床资料:本组男17例,女10例.3岁以下6例,3~7岁8例,7+~14岁13例.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等症状者23例,脑转移者1例,肺实变体征8例,上腔静脉压迫症状1例,无症状者3例.主要依靠X线、CT、MRI确立诊断.术前误诊为肺炎3例,胸腔包裹性积液1例.肿瘤全部切除26例(2例合并肺叶切除),部分切除1例,术后无并发症,无手术死亡.

    作者:于法盛;岳洪义;薛峰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提高小儿肿瘤的诊治水平与生活质量

    癌症发病逐年增加,在小儿亦不例外.据上海市的发病数与人口比率的推算,全国每年至少有2万至3万新病例发生,加以临床就诊时大多已非早期,从而成为严重威胁小儿生命的疾病.在发达国家中,继意外伤亡之后,恶性肿瘤已是第二位死亡原因.为此引起普遍关注,小儿肿瘤的防治研究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应该有更多的学者从事这一课题.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腹腔内化疗动物实验——阿霉素作为腹腔内化疗药物的组织学观察

    腹腔内化疗(IPC)是近年提出的一种治疗腹腔内肿瘤的新途径,优点在于全身毒性反应小,对局部肿瘤接触浓度高.但IPC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笔者采用40只小白鼠动物实验,用不同剂量阿霉素作腹腔内注射,观察小白鼠生存率及腹腔内脏器的组织学改变.结果提示加倍量组即(DDA)10/10于注后24小时死亡,常量组(SDA)2/10于注后24小时死亡,8/10于注后48小时死亡,减量组(LDA)4/10于注后48小时死亡,4/10于注后72小时死亡.组织学改变为受累组织细胞浊肿→出血→坏死.与IPC注射浓度及时间有关.笔者提出阿霉素作为IPC的一种抗癌剂可行性差;且指出虽然IPC在实验及临床中已被首肯,但选择合适的抗癌剂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施诚仁;鲍南;徐敏;张弛;奚政君;李敏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新生儿消化道毛霉菌病二例

    例1男,10天.第1胎足月产,产时合并呼吸窘迫,经面罩给氧症状缓解.第2天出现腹胀、呕吐、便血.行禁食、抗炎、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腹胀减轻,于生后第9天开始进奶后腹胀加剧.摄立位腹部X线平片,见膈下广泛游离气体.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作者:张鲁东;陶强;邹音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长骨血管瘤五例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发生于骨内的血管瘤远比发生于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少见.我院1980~1990年收治小儿长骨血管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资料: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4.5岁.病变部位:肱骨上端2例,股骨上端、股骨中下段及胫骨下段各1例,均为单发.临床症状以局部肿胀和疼痛为主,其中3例邻近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障碍.

    作者:楼跃;夏榕圻;唐凯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围手术期的体温管理

    小儿围手术期管理中,体温是重要环节之一.新生儿、婴幼儿期,体温受外环境影响很明显,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要求的中性环境温度较高,体温调节限度又显然较成人差.其代偿性产热主要依靠增加氧耗和提高代谢率.减少热量损失也主要依赖血管收缩,同时提高热量产生.高热、低温都严重干扰机体的内环境,直接关系患儿术中安全及术后的恢复.

    作者:刘润玑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儿童巨大胸腺瘤一例

    患儿:男,6岁,胸部肿块两月,于1994年10月8日入院.体检:气管居中,左上胸廓稍隆起,无压痛.左肺呼吸音明显减弱,叩诊实音,无(口罗)音,右肺呼吸音正常.心尖搏动位于左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内2cm.胸片示:左上纵膈明显增宽突向左肺野,心影右移.

    作者:徐宜才;谷兴琳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儿童膀胱神经纤维瘤一例

    患儿:女,7岁.反复尿痛5年,因近2个月来尿液混浊,夜闻常发热达38℃入院.患儿从2岁说话时起出现间歇性尿痛,无尿频、血尿.入院后B超:膀胱内强回声,左肾积水.IVP:膀胱偏左侧见一充盈缺损灶,左肾不显影.KUB平片:膀胱内一不规则密度增高影.CT:膀胱底部靠左侧壁致密影集合成团块,大小约2cm×2cm×2.8cm,CT值为1151Hu,膀胱左侧壁增厚,并可见一软组织团块,约4cm×4cm,致密影包含其中.

    作者:孙建国;蔡思清;刘为安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325例小儿胚芽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1961~1994年共收治325例小儿胚芽细胞瘤.其中良好280例(86.2%),恶性和潜在恶性45例(13.8%).肿瘤术后复发、恶变和转移13例,死亡20例.笔者强调血清甲胎蛋白在诊断和治疗小儿胚芽细胞瘤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早期诊断(包括产前B超诊断),早期手术,一旦肿瘤恶变、转移,预后极差.笔者推荐近来对恶性胚芽细胞瘤采用CCG-861方案治疗,有明显疗效.

    作者:宋家其;余亚雄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小儿恶性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报道小儿恶性血管瘤9例,其中血管内皮瘤5例,血管外皮瘤3例,血管肉瘤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术前误诊4例,占44%.结合文献对其发病,诊断要点及治疗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者:徐泉;张宪生;李恭才;高亚;郭正团;段怡涛;郑百俊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美日联合癌症研究会第3届会议和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第86届年会概况简介

    1995年2月13~18日,笔者出席了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美日联合癌症研究会第3届会议,及3月18~22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第86届年会.现将有关小儿癌症研究方面重点介绍如下:

    作者:刘唐彬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重复阴茎一例

    患儿:男,9岁.生后发现赘生阴茎和阴囊,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体检:阴茎睾丸正常,肛门位置正常.在正常阴茎阴囊与肛门连线之间有一赘生阴茎阴囊(附图).赘生阴茎长3cm,直径0.8cm,可见阴茎头,冠状沟,包皮及包皮系带,无尿道口.触及阴茎体有海绵体样组织感觉,刺激能勃起.阴囊较正常阴囊稍大,饱满感,皮肤皱襞不明显,内无睾丸.正常阴囊与赘生阴茎阴囊皮肤相延续.作排尿性尿道造影,正常阴茎尿道正常,赘生阴茎无尿道.诊断异位重复阴茎.

    作者:徐德利;高唯唯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先天性巨结肠一氧化氮的组织化学观察

    采用NADPH二磷酸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症NANC抑制性神经系统.结果提示狭窄段肠管缺乏NOS阳性神经丛,肌层内有散在神经纤维,有时可见到粗纤维或小神经干;正常结肠和巨结肠正常段富含阳性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提示NO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夏谷良;王果;翁一珍;曹福元;茹立强 刊期: 1995年第05期

  • 当前儿童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

    基于对儿童肿瘤病理生理的认识提高和各种诊治手段的不断更新,儿童肿瘤的化疗原则和处理概念亦已有很大变更,治疗目的不仅满足于生存率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而且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治疗原则已由过去的安全、根治变迁为肿瘤根治、功能维持、心理健康的三者有机结合.

    作者: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