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唐彬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呼吸道准备尤为重要.除紧急手术(抢救生命)外,一般均需仔细、全面地进行全身各系统检查,而了解患儿呼吸道情况应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临床常遇到的情况是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等.特别是冬春季发病率更高.在新生儿、早产儿及危重婴儿,因咳嗽反射不健全,吞咽反射功能差,免疫力低下,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肺不张、吸入性肺炎等.
作者:谷兴琳 刊期: 1995年第05期
采用NADPH二磷酸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症NANC抑制性神经系统.结果提示狭窄段肠管缺乏NOS阳性神经丛,肌层内有散在神经纤维,有时可见到粗纤维或小神经干;正常结肠和巨结肠正常段富含阳性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提示NO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理有关.
作者:夏谷良;王果;翁一珍;曹福元;茹立强 刊期: 1995年第05期
观察10例小儿恶性肘,瘤患者染色体畸变情况,并与正常儿童对照.恶性肿瘤患者常见染色体断裂、裂隙或双着丝粒染色体,并有6例10个染色体有远端断缺失.恶性肿瘤患者染色体畸变率(2.13%)显著高于正常儿童(0.52%).探讨染色体畸变对肿瘤发病机理、基因突变、遗传研究的意义.
作者:高解春;倪祖德;金百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采用多方案联合序贯式化疗对7例Ⅲ、Ⅳ期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进行术前及术后化疗,使患儿的二年生存率达42.8%,平均生存时间为670天.而传统化疗的患儿平均生存时间仅为274天,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意义(0.02<P<0.05)(时序检验),且多方案联合序贯式化疗组并未产生严重的化疗副作用.
作者:郑修军;董蒨;江布先;黄婉芬 刊期: 1995年第05期
1961~1994年共收治325例小儿胚芽细胞瘤.其中良好280例(86.2%),恶性和潜在恶性45例(13.8%).肿瘤术后复发、恶变和转移13例,死亡20例.笔者强调血清甲胎蛋白在诊断和治疗小儿胚芽细胞瘤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早期诊断(包括产前B超诊断),早期手术,一旦肿瘤恶变、转移,预后极差.笔者推荐近来对恶性胚芽细胞瘤采用CCG-861方案治疗,有明显疗效.
作者:宋家其;余亚雄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杂志上经常应用的名词,但尚未见有作者给其一个明确的含义.综合文献报告大致可定义为:对术前有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预防并发症,减少手术病死率,促使早日康复的措施称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蔡威 刊期: 1995年第05期
1号染色体短臂(1p)缺失和N-myc基因扩增是神经母细胞瘤(NB)的特征性基因改变,特别是1p缺失,Ⅲ、Ⅳ期的NB 80%~100%有1p缺失,是评估预后的重要基因标志物.既往的检测方法复杂,不能将1p缺失作为评估预后的常规指标.我们利用PCR-LOH(聚合酶链反应-杂合性缺失)成功地检测了8例Ⅲ、Ⅳ期Nb,6例有1p缺失.PCR-LOH具有简单、快速、特异等优点,为临床从分子水平评估NB的预后提供有效途径.
作者:武君;王慧贞;吉士俊;高红 刊期: 1995年第05期
脾脏原发性肿瘤少见,小儿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则更少见,我院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小儿脾脏巨大网状细胞肉瘤二例,现报道如下:例1:男,10岁.因左季肋下肿物伴疼痛5个月,低热,乏力,消瘦而来院就诊.体检见上腹部明显膨隆.
作者:刘维藩;曹岫岩;王健;李全 刊期: 1995年第05期
病史摘要患儿:男,6岁.于1994年1月21日,因食欲减退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腹部肿块转入本院.发病以来无发热、黄疸、腹痛史,稀便2次/天,腹部膨胀较病初明显增加,无明显消瘦.体检:精神稍差,全身皮肤无黄疸,无瘀斑及出血点.
作者:上海小儿外科学会 刊期: 1995年第05期
例1男,10天.第1胎足月产,产时合并呼吸窘迫,经面罩给氧症状缓解.第2天出现腹胀、呕吐、便血.行禁食、抗炎、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腹胀减轻,于生后第9天开始进奶后腹胀加剧.摄立位腹部X线平片,见膈下广泛游离气体.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作者:张鲁东;陶强;邹音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医学科学的发展使恶性肿瘤的治愈范围日益扩大,目前肿瘤的治疗已趋于综合治疗,这对延长无瘤生存期、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作为综合治疗的一个方面,配合采用高能营养疗法在小儿尤为明显.
作者:李恭才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小儿围手术期管理中,体温是重要环节之一.新生儿、婴幼儿期,体温受外环境影响很明显,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要求的中性环境温度较高,体温调节限度又显然较成人差.其代偿性产热主要依靠增加氧耗和提高代谢率.减少热量损失也主要依赖血管收缩,同时提高热量产生.高热、低温都严重干扰机体的内环境,直接关系患儿术中安全及术后的恢复.
作者:刘润玑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小儿肝脏肿瘤切除术中的主要危险是大出血,笔者根据小儿肝脏解剖和生理特点,采用长时间阻断入肝血供及选择性阻断肝静脉行肝脏肿瘤切除术15例.该方法便于操作,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患儿恢复顺利,无并发症.临床观察小儿肝脏温缺血时限可达52分钟.
作者:王家祥;范应中;杨合英;夏自强;王卫东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例先天性中胚层肾瘤、96例肾母细胞瘤和27例正常肾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DNA含量和增殖活性分析.同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无论在出现非整倍体细胞峰上,还是DI值、S%、PI值上,先天性中胚层肾瘤与肾母细胞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由此提出了肾母细胞瘤流式诊断标准与先天性中胚层肾瘤相鉴别.同时分析了临床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结合随访认为对出现DNA非整倍体的先天性中胚层肾瘤以单纯切除及定期复查为好.
作者:周晓岩;王琳;冯畹兰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小儿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早期转移和延误诊治,确诊时已为Ⅲ、Ⅳ期晚期肿瘤者可达50%~70%.对于此类晚期患儿,争取原发肿瘤的完整切除和转移灶的满意控制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所在.近年,国内外文献均报道应用延期和二次手术治疗小儿晚期恶性肿瘤,即通过术前化疗使原发肿瘤缩小,为完整切除创造条件,同时能有效地杀灭循环血液中肿瘤细胞微小转移灶,减少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
作者:高解春 刊期: 1995年第05期
本文采用MTT法对10例淋巴肉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实体恶性肿瘤患儿作抗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VP-16、丝裂霉素及顺铂等抗癌药物对儿童实体恶性肿瘤较为敏感.本文讨论了影响试验结果的三个主要因素:肿瘤细胞浓度,培养时间及药物浓度.笔者认为MTT法是一种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的试验方法,抗癌药物敏感试验应逐渐成为化疗药物选择的重要依据.
作者:金先庆;汤为学;王珊;伍烽;蒲从伦;谈必龙 刊期: 1995年第05期
患儿:女,2岁.因左上腹包块1个月于1986年2月18日收住院.体检:BP 10/7 kPa,发育正常,无肥胖,性征无异常.左上腹饱满,触及一拳头大小包块,质硬固定,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血、尿常规正常.
作者:朱干启;陈福连 刊期: 1995年第05期
为进一步探讨恶性肿瘤患儿免疫紊乱发生饥制,检测了30例恶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患儿外周血IL-2R、CD16的含量变化,并观察经PHA刺激后培养0,24,48,72小时肿瘤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膜上IL-2R的活性表达,目的是了解肿瘤患儿免疫功能受抑的程度,探讨机体免疫机制与肿瘤的关系.
作者:李世光;陈兰萍;岳月娥;赵俊萍;陈博渊 刊期: 1995年第05期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发生于骨内的血管瘤远比发生于其他部位的血管瘤少见.我院1980~1990年收治小儿长骨血管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资料: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4.5岁.病变部位:肱骨上端2例,股骨上端、股骨中下段及胫骨下段各1例,均为单发.临床症状以局部肿胀和疼痛为主,其中3例邻近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障碍.
作者:楼跃;夏榕圻;唐凯 刊期: 1995年第05期
小儿术前液体管理的目的为在手术前尽量短的时间内纠正体内已经存在的水及电解质的紊乱,恢复和维持血容量、渗透压、酸碱度和电解质成分的稳定,使机体能够很好地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打击,并有利于手术后的康复.由于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及婴儿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功能不尽完善,因此,小儿的术前准备中,液体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以下对小儿手术前液体管理的一些原则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董蒨 刊期: 199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