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源
目的 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B、C组,每组各20例.Ⅰ组气管插管前20min静脉预先注射氯诺昔康16mg;Ⅱ组气管插管前20 min静脉注射哌替啶75mg;Ⅲ组气管插管前2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ml.观察患者术后30min,1、2、4、6、8、12h各时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氯诺昔康组)VSA评分维持较低水平,4、6、8、12h的VSA评分明显低于B、C组,A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也显著高于B、C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莫志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下肢深静脉血柃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高龄、并存疾病、手术及应用脱水药物等是DVT的发病原因.结论 对于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存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患者应提高警惕,一旦确诊,尽早实施抗凝、促溶药物加手术的综合治疗,并进行系统的护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闫春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发作和临床表现上的一些特点.方法 对44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在临床表现特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老年支气管哮喘发病年龄晚、哮喘症状不典型、基础病多、并发症多,病情复杂,哮喘症状重.本组治愈18例、好转24例、死亡2例.结论 由于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在临床工作中需要予以重视,以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韩大莉;宋红云;姜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髋臼骨折多为高能量创伤引起.由于交通运输业及建筑业的发展,髋臼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髋臼为不规则骨,形态结构较复杂,在髋关节正位(含骨盆正位)X线片上,骨质结构重叠较多,部分髋臼骨折不易显示.
作者:方永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附件中的规定设计处方评价表,随机抽取本院门诊处方进行处方评价,反馈评价结果.2008年各项处方评价指标为用药品种总数11471个,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2.3种,使用抗菌药的处方数2106张,抗菌药使用的百分率41.8%,使用注射剂的处方数1092张,注射剂使用的百分率21.7%,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总数10683个,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93.1%,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总数11471种,药品通用名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100%,处方总金额816529.7元,平均每张处方的金额162.0元.通过处方评价使处方审评有了统一的标准,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纪庆红;郑军;张燕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口腔癌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例口腔癌患者,对其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口腔癌患者术前红细胞C3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3bRR)、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花环率(RBC-TRR)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红细胞吸附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高于正常组(P<0.01).术后RBC-C3bRR、RBC-TRR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但仍低于正常组(P<0.05),RBC-ICR较术前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口腔癌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手术切除肿瘤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改善作用.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对口腔癌的预防和诊治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俞辉明;傅成扬;夏光明;房进;尤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如何及时发现颅内迟发性血肿并及时治疗,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对我院8年间收治的38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38例对侧迟发性血肿均行手术治疗,良好、正常生活2例;轻中度伤残、生活能自理18例;生活不能自理、重度残疾10例;植物生存状态3例;死亡3例;有2例自动出院.结论 急性颅脑外伤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有可预见性因素和明显临床特点,对有高危因素者,应考虑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可能,术前应作好对侧开颅的准备,术后宜动态复查CT,加强观察和监护,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作者:钟远强;游恒星;邱建东;练晓文;马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当今医疗的发展和医疗技能的不断进步,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能在手术室的应用,各种手术的广泛开展及艾滋病(AIDS)病例增多[1],使手术窜工作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
作者:杜惠;李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实验动物解剖,以及对2例患者资料分析,为临床工作特别是临床麻醉中所遇到的异常阻滞平面提供佐证,提醒麻醉医师在工作中注意硬脊膜下腔的存在,及时认识到某些临床症状根源于硬脊膜下腔阻滞,而尽早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尽可能避免出现由于硬脊膜下腔阻滞所引起的严重危险性.方法 解剖离体牛脊柱和解剖活体狗脊柱,同时分析以往临床中出现广泛阻滞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离体牛脊柱上硬脊膜下腔较易分离,暴露完全;活体狗的硬脊膜下腔基本暴露完全,亦可证实硬脊膜下腔的客观存在性;临床患者术后X线征象表明硬膜外导管位于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硬脊膜下腔.结论 从动物解剖学和临床角度分析2例患者资料,表明硬脊膜下腔的客观存在性.
作者:杜鑫丹;滕占喜;张严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老年人,尤其是>70岁的高龄者,骨质量明显下降,易发生低能量损伤所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如需手术治疗时,医师、患者及家属均会对高龄患者的安全性产生顾虑.与其他年龄段患者手术不同的是此时对于手术治疗的安全性评估与术后患肢功能状态的评估同等重要[1].
作者:张立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各病理类型Ⅳ期肺癌的远处转移特点与规律.方法 将361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Ⅳ期肺癌患者纳入分析.其中,鳞癌155例,腺癌130例,小细胞癌51例,腺鳞癌25例;比较各病理类型肺癌不同器官远处转移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各病理类型中,腺癌的骨转移发生率高,为50.77%(P<0.005);腺鳞癌的肝转移发生率高,为40.00%,P<0.05.小细胞癌的脑及肾上腺转移发生率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分别为45.10%及15.69%(P<0.005)(P<0.05),鳞痛的各脏器转移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有其各自的远处转移特点,应针对性地选择检杏和制定治疗方案.
作者:熊士忠;刘华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产后6~8h膀胱有尿而不能自行排出,称为产后尿潴留.它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增多等不良后果.传统采用诱导排尿、热敷,也可药物兴奋膀胱,促进排尿,常用甲硫酸新斯的明,无效予导尿.本院自2006年1月采用开塞露纳肛治疗产后尿潴留,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忠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习惯性流产是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妊娠,并连续3次自然流产.常见原因有:胚胎染色体异常、免疫异常、甲状腺功能下降、子宫畸形或发育不良,宫内粘连,宫颈内口松弛.每次流产常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其临床过程与一般流产相同.
作者:杨晓琼;卿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胰腺癌在世界范围内呈增多趋势,已成为癌症致死第4位病因,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的有效方法,但由于80%的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只有10%~15%的患者拥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因此必须综合应用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和支持对症等治疗手段.
作者:黄万钟;姚月华;赵洁;梁立华;张卫星;潘达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眼科护理差错发生的原因,确定管理对策,以减少临床工作中护理差错的发生.方法 对7年内发生的52例护理差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工作第1~5年的护士发生差错率高(59.6%),差错发生有个人、制度及管理层面等原因.结论 管理者应制定差错防患对策,重视工作程序、方法以及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的改进,转变观念,实施人性化管理,科学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等.
作者:董维玲;陆霞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慢重肝)是在慢性病毒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其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症肝炎诊断标准,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疽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
作者:刘莹;过建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Shy-drager综合征(简称SDS)是一种少见的进行性多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上可表现为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直立性低血压,还可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症,及锥体束征等躯体神经症状,易被误诊为前列腺增生,直立性低血压晕厥,颈椎椎体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作者:胡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量皮肤扩张术在治疗颈部中重度瘢痕孪缩畸形中的效果.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颈部皮肤超量扩张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背阔肌肌皮瓣转移术治疗,比较两种术式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部肤色好,挛缩搬痕得到松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颈部超量扩张术治疗颈部中重度瘢痕挛缩畸形安全,有效.
作者:王禾;陈守万;何学东;贾叙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动态超声技术探讨胎儿肾实分离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多功能彩色超声诊断仪跟踪观察126例胎儿肾窦分离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大部分为轻度肾窦分离,一过性胎儿肾窦分离86例;短期性胎儿肾窦分离26例;持续性胎儿肾窦分离14例.结论 胎儿肾窦分离大部分为非病理性,毋须特别处理,能自然恢复正常,少部分为病理性,必须治疗方可消除.
作者:王瑞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玫瑰糠疹(PR)是一个常见的原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1 PR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既往推敲本病可能与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有关[1],但皆无证据支撑.近多年来认为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认为有少数病例于发疹前或同时伴有系统性病毒感染的症状,有相对聚集的发病,病程有自限性,病愈后几乎无复发病例,以及注射PR恢复期血清的病人可以极大缩短病程……等[1],支持病毒感染模式.
作者:李学熹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