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松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抗感灵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4.6×250mm,5μ),检测波长265nm.结果:盐酸小檗碱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RSD为2.1%,重复性试验的RSD为2.2%.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结果稳定,重复性好,本方法可用于测定抗感灵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作者:冷玉杰;刘兵;张振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干燥综合征因异常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介质,造成了SS患者的组织炎症性和破坏性病变,以泪腺、唾液腺病变为主,腺体及小管周围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终导致腺泡萎缩、消失,由大量浸润细胞和增生结缔组织替代.现代医学主要是对症处理,没有可靠的疗法.中医学从以法论治的角度出发,丰富对本病的治疗,文章对此做了分析和探讨.
作者:刘征堂;高普;袁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淋病后及非淋菌性尿道炎后综合征是指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经相应抗菌药物治疗后,已无尿道炎晶临床及实验室客观依据,但患者仍诉有多种症状和不适的症候群[1].自2004年10月-2006年5月,笔者采用中药加味四逆散治疗本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万春;严张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对70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讨论其特点和发并发症防治的问题.方法:统计受伤机制、类型及治疗方法分类.结果:本组70例患者出现2例Volkmann's挛缩,6例肘内翻,余均获满意疗效.结论: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式,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作者:李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临床疗效评价是一个涵盖面很广而又十分复杂的课题,既涉及理论层面、思维方式,也与方法学和实际操作密切相关.中医药治疗病证效果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广泛,然而所采用的疾病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大多采纳西医的有关评价标准,因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弊端颇多.在生物医学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应从中医学自身特点出发,在遵循常规的疗效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包括中医证候和生存质量等科学、客观、多维的疗效评价体系,以评价中医药疗效,并使之逐步得到公认.
作者:丁旭峰;刘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电针调理髓海治疗多系统萎缩4例的临床疗效.方法:电针上印堂、风府、百会、太阳、神庭、头维.每天针灸1次,每周治疗5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论:电针调理髓海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曹于;刘志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奚肇庆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临证和研究,其学术观点源于中医经典著作.又撷取诸家精华,有继承有发展,尤有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证认识和临床风格,笔者有幸跟随奚教授临证半载,收获颇丰.
作者:藕二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在病人这个群体中,老年患者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老年患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其他年龄的患者相比,即使病情相似,但其住院时间较长、复发率较高、易产生合并症、康复速度较慢.如何提高老年患者康复水平,情志护理是关键的护理.
作者:费秋红;卢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安胰颗粒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水肿型胰腺炎44例.随机分为西医时照组19例,西医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5例,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胰颗粒口服,比较2组治疗后恢复排气通便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及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和乳酸脱氢酶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缓解及临床检验指标的恢复等方面均较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住院天数缩短,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胰颗粒治疗急性胰腺炎使腑通、热清、瘀消、毒祛.从而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与促进肠道内大量富含细胞因子和炎性递质的液体排出体外,减少吸收;改善胰腺、肠道微循环障碍,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等方面有关,因而预防和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雷力民;田玉玲;林寿宁;朱永苹;黄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的效果.方法:随机将自愿要求药物流产,停经小于49天的健康妇女28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40例.观察组加服桂枝茯苓胶囊,对照组加服米索前列醇.结果:两组阴道出血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温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适当降低挂线高度的浅挂线法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高位肛周脓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愈率相当,但治疗组手术时间缩短,术后疼痛减轻,住院时间缩短.且无肛门功能障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挂线法在保持高治愈率基础上,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减轻了病人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大限度地保护了肛门功能.
作者:陈玉根;孙桂东;李国年;史仁杰;黄继成;谷云飞;朱秉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窦性心律频率在60次/min以下者称窦性心律过缓,在中医属心悸、怔忡范围.在中医脉象学中属迟脉.临床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笔者用温阳益气方药治疗43例,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新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补肾活血法为大法口服中药汤荆,对照组用西药治疗,2组均治疗2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77.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补肾活血法可明显改善下腹及腰骶疼痛、痛经、白带量多等主要临床症状(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金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3 火神派与温补派的对比明代薛己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治疗,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善用甘温之品,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特色的学术体系.其后,张景岳继承其观点,进而提出阳重于阴的观点,为温补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世称为温补学派.
作者:张存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探讨温阳化湿中药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影响,揭示其利胆退黄的机制.方法:在采用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大黄煎剂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观察大鼠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UDPGT活性、D-木糖吸收率的变化,并予中药复健方茵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胆红素代谢的影响.结果:阴黄证动物模型符合黄疸特点,即阴黄证大鼠表现为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升高、UDPGT活性及D-木糖含量下降,肝病理组织学改变符合肝内胆汁淤积黄疸的病理改变,符合异硫氰酸-1-萘酯(AN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黄疸证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茵陈术附汤有保肝利胆退黄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肝细胞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诱导UDPGT活性、促进胆红素排泄,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有关.
作者:杨雪山;曲长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在临床上是常见病、多发病,经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溃疡煎剂治疗消化溃疡有卓效.现将近2年用此方对42例溃疡病患者德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孙立杨;郭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2组分别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西医常规治疗加中医辨证论治.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型急性期缺血中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代伟;林忠嗣;单翠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从1000余病例中选出符合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混合型儿童多动症198例.采用中药汤剂治疗,配合家长和儿童心理辅导,经过疗程3个月时间的治疗,期间,每月复查1次.结果发现,不能坚持治疗,用药时间短,疗效差.药物依从性好,家长能够很好接受心理辅导,并能正确指导患儿者,治愈率高,疗效稳定.
作者:张树和;庄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1例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应用外固定架结合局部转移皮瓣治疗.术后予以本院自行研制的促进骨折愈合之中药-琥珀丸.结果:21例患者获9个月~4年6个月(平均1年11个月)随访,20例骨折及创面获得愈合.术后并发症:骨感染1例,部分皮瓣坏死1例.结论:外固定架结合局部转移皮瓣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具有创伤小,复位容易,固定牢固,风险小,费用低,方便功能练习等特点.中药琥珀丸,具活血化瘀之效,对接骨续筋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高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增率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5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口服增率汤,对照组用阿托品治疗.分别观察主要症状、体征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症状、提高心率、改善窦房结功能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增率汤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黄健;周慧君;陈岩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