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李少坤;彭雪枝
老年人因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引起的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属中医内科痹证范畴.临床上治疗多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笔者20多年来用自拟鹿角利腰汤治疗腰腿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对老年人的腰腿痛效果更加明显.现将近几年的资料较全的60例总结如下.
作者:王在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以<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为基础,从顺应四时、避邪防病、食饮有节、调畅情志、起居有常,勤于锻炼、不妄作劳,房室有节等不同角度探讨中医养生方法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关键作用.提倡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做到顺时摄养,避邪防病,调和七情,食饮有节,勤于锻炼,劳逸适度,房室有节,终达到形与神俱,控制疾病的目的.
作者:董天宝;卞镝;李敬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当归补血汤是一首补气生血的经典方剂,中医临床多将之用于血虚证,因其疗效确切,自问世以来广为使用.从目前的相关研究中,显示出中、西医学对其所涉及病证、治疗机理等认识存在着某些共性,为寻找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从中、西医学两方面对当归补血汤进行探索研究,以便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内在规律及联系.
作者:范颖;陈信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黄保中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倡导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想,提倡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经典著作的反复学习,临证中思路独特,遣方精简,疗效显著,善治急慢性肝病及内科疑难杂证,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举几例与同仁共析.
作者:吕文哲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蹻之会,是临床常用的腧穴之一.但其针刺方法,各家经验不一:有向鼻尖方向斜刺者,有向对侧眼眶刺者,有向同侧眼眶刺者,有向咽喉方向刺者,更有横刺透风府等多种针刺方向,且进针深度亦因人因病而异.气至病所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本文就风池穴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林翠茹;张金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介绍陈锐深教授治疗卵巢囊肿的经验.陈教授认为,卵巢囊肿的病机可概括为虚、瘀、痰、湿、毒,治疗常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辨证使用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健脾利湿、补肾活血等治法,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治气治血,标本兼治,常屡治屡验.
作者:黎壮伟;张广丽;陈志坚;谭开基;曹洋;陈锐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丹黄生肌栓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作用.方法:肛裂患者85例,便后肛内纳入丹黄生肌栓,连续治疗1周,治疗期间普食(多食纤维性食物),忌辛辣、油腻.观察治疗后①临床疗效及证候积分变化;②肛管静息压和肛管蠕动波变化,并以体检健康的志愿者25例进行对照研究;③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三烯B4(LTB4)、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变化.结果:1周后,肛裂Ⅰ、Ⅱ、Ⅲ期治愈率为80.0%、77.8%、66.7%,总有效率为100%、100%、95.8%;中医证候疗效,血热肠燥、阴虚津亏、气滞血瘀愈显率分别为84.0%、83.4%、83.4%;肛管静息压、肛管蠕动慢波振幅及频率、极慢波出现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且均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或P>0.5);治疗后血清CRP、IL-1β、LTB4、PGE2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01).结论:丹黄生肌栓治疗肛裂疗效显著,且具有松弛肛内括约肌、抗炎及外源性镇痛作用,抑制辣椒素受体激动,降低痛觉反应可能也是其镇痛作用的机理之一.
作者:刘国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阿是穴(A Shi Xue)穴位有三种类型,一是经穴,二是奇穴,三是阿是穴.经穴指有经络所属,有明确的解剖位置.经外奇穴多数没有所属经络,但是,位置较为明确,通常是指治疗作用较为显著功效独特的部位.阿是穴与前两者不同,又叫天应穴、奇穴、奇腧、别穴、扪当穴、畦穴、痛腧、不定穴等,其穴位随病变而出没,位置飘忽不定.关于阿是穴的命名和定位古人论述很多,如<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日阿是穴.其实,阿,就是啊,是语气词;是,则是病人对医生触按时,手所触及位置的肯定,表示已经感觉到触按的疼痛和按压时病变部位的轻松.
作者:陈以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将符合药物流产指征220例早孕妇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样方法服用米非司酮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对其妊囊排出后阴道出血的时间,出血血量,转经情况等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妊囊排出后阴道出血总有效率为87.5%.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出血天数(9.76±7.82)天,明显短于对照组(15.56±6.40)天.对药物流产后10天左右复查B超检查,治疗组宫内异常改变少于对照组.结果:加味生化汤对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减少阴道出血血量疗效显著,分析如下.
作者:任秀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日益深入发展,中西药同时合用十分普遍.然而,中药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和中西药配伍使用的相互作用的临床药理尚有待深入研究.中西药在临床治疗中各具优势,各有特色.怎样才能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减毒增效,趋利避害,缩短疗程,这是中西药临床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加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对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和西药药理学,对中西药配伍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临床中西药联合配伍应用有所裨益.
作者:张庆荣;赵世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自2002-2004年,笔者采用参灵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金亮;吴相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左归丸、右归丸对老年大鼠HPA轴所属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以自然衰老大鼠为肾虚证动物模型,HE染色,光镜观察HPA轴所属组织结构的增龄性变化,以及补肾方药(左、右归丸)的改善作用.结果:老年大鼠垂体、下丘脑、肾上腺皮质组织形态结构呈现明显的老年性退化,左归丸、右归丸能不同程度改善这些组织结构.结论:左归丸、右归丸能从组织结构形态方面延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老年性变化.
作者:龚张斌;姚建平;金国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在西医常规抗心力衰竭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并采用西医常规治疗128例做对照,两组均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53%,明显优于对照组74.22%(P<0.05),且疗程明显缩短.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作者:周仲羽;刘冀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司徒仪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80年代开始致力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科研与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独具理论及治疗特色,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疗效.笔者随司徒仪教授临证,受益良多,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黄艳辉;司徒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而病、症、证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贯穿其中,正确认识病、证、症是准确辨证的关键.病,是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由于某一部分阴阳失调产生的特殊本质变化,构成不同的病机及有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固定的症状和相应的证候.证、症两字的含义有互通之处,在医学上都是指疾病的征象、特征、证据、验证,故在医学中常混淆使用,然而,在近代中医学中已逐渐界定证、症的各自含义.
作者:陈凤春;侯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不明原因与免疫因素有关以血小板减少为主的出血性疾病.轻者是皮肤、黏膜出血,重者是内脏出血,甚则颅内出血危及生命.现代医学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切脾、免疫抑制剂,但对少数病人运用疗效较差,属于难治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本着辨证施治、整体观念两大中医理论精髓进行证治,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对ITP的辨治思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浅谈如下.
作者:甘欣锦;张文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自拟方小儿止汗液(黄芪、太子参、白术、防风等)治疗儿童单纯性多汗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8例用自拟方小儿止汗液治疗,对照组用谷维素治疗.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自拟方小儿止汗液治疗儿童单纯性多汗疗效显著,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孙晓静;胥庆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极易毁足致残,甚则危及生命.1998年6月-2003年6月,本院中西医结合治疗1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强;王淑卫;李浩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观察自拟五虫方(水蛭、蜈蚣、全蝎、乌梢蛇、僵蚕、蚕蛹)治疗128例脂肪肝的疗效,并与舒肝丸和丹参片治疗的32例进行对照,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128例,治愈39例,显效38例,有效3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32例,治愈2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2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五虫方治疗脂肪肝有较好疗效.
作者:李毅;伍彩霞;沈玲妹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