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平;李德川;范永田;楼荣灿;朱玉萍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至今未明,发病中有免疫因素和各种炎症介质等参与,艾迪沙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重要药物.为了探讨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本科应用结肠灌洗机灌注艾迪沙治疗广泛性溃疡性结肠炎32例,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金珍成;陈伟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科在常规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采用654-2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42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1],血清总胆红素(TBil)≥170 μmol/L,并伴有丙氨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酸转移酶(AST)升高.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对照.治疗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3~66岁(平均34.3岁);急性黄疸型肝炎13例,慢性肝炎重度1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肝炎6例,淤胆型肝炎8例;HBsAg(+)30例,抗HEVlgM(+)10例,病原分型不明2例.对照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24~63岁(平均32.6岁);急性黄疸型肝炎12例,慢性肝炎重度1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肝炎7例,淤胆型肝炎6例,HBsAg(+)28例,抗HEVIgM(+)8例,病原分型不明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炎程度、分型及肝炎病毒标志物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袁柳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臀位是常见的异常胎位,导致围生儿的发病率、死亡率增高,剖宫产率上升.孕期如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则大部分可以矫正.为了探讨更佳的治疗方法,对臀位孕妇240例随机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晞;王正;王文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作者将本院ICU 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间,符合条件的8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赟华;陈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i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5%~50%[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缺乏特异疗法.作者应用酚妥拉明联合丹参酮对DPN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卢志坤;陈一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是产科经常面临的问题.出血发生突然,原因多种,短时间大量出血,为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的一种急症.剖宫术中大出血,临床上经宫缩剂、按摩子宫、热敷、子宫动脉下行支缝扎等处理无效时需切除子宫,目前虽然介入治疗能保存部分患者子宫,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限制尚难全面开展这一技术.本院2000至2005年,对剖宫产术中大出血36例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止血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月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慢性盆腔炎(CPID)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常因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慢性盆腔炎的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工作.2004年8月至2006年2月,本院采用高频热疗辅以中药汤剂治疗慢性盆腔炎98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毛小萍;顾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骨盆骨折占骨关节损伤的3%~8.2%,13%~17%存在不稳,其中C型骨折同时存在旋转不稳和垂直不稳[1],临床上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1999年2月至2005年2月,本院收治不稳定性骨盆骨折18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5~56岁(平均27.5岁);交通事故15例,高处坠落3例.根据Tile's分型[1],均为C型,闭合性骨折.
作者:程建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下肢骨折术后腓总神经损伤是由于手术牵拉、石膏、敷料、夹板及肢体自身压迫引起神经轴索中断,神经内瘢痕形成,或过度的牵拉致神经张力过大,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发踝关节背伸及伸趾功能障碍、呈垂足、垂趾畸形;足不能外翻、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1].2003年10月年至2006年7月,本科收治下肢骨折术后并发腓总神经损伤8例,由于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和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着重就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作者:梅卫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4年6月至05年8月,本科采用加压装置推注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15例,并与常规推注方法15例作比较,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需行PVP术病例30例,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59~93岁(平均76岁);上胸椎2例,下胸椎9例,腰椎19例;4个椎体2例,3个椎体5例,2个椎体8例,1个椎体15例.一次手术多治疗3个病椎,超过3个的2月后再行PVP术.作单侧椎弓根穿刺21例,双侧穿椎弓根穿刺9例.
作者:雷村;周雷杰;黄燎原;徐荣明;杨立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罗格列酮属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增加骨骼肌、肝脏、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而发挥降低血糖的疗效,可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和C肽水平,对餐后血糖和胰岛素也有降低作用,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1].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本科应用罗格列酮治疗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68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饶高峰;陈恩福;林海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PVP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22例.结果 术后随访6~15个月,背部疼痛均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 PVP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技术,创伤小、操作简便,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特别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姚志宏;李青忠;王君;杨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是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尤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发病者多,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以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为特征.过敏性紫癜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为了进一步了解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在儿童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中的作用,探讨各种变应原与疾病发病的关系,作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2例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俊敏;陈筱凡;张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具有非定向分化的间叶组织肿瘤,以往作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将经CT检查、免疫组化并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其CT特征.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3~81岁(中位年龄57岁),均为1994年1月至2005年12月病例.发病时间7 d~22个月(平均61 d).主要临床表现:腹部疼痛8例;消化道出血5例;体检B超发现盆腔肿块1例.1.2 检查方法 7例采用Somaton Plus 4螺旋CT机,3例采用16层CT机,1例采用Siemens AR型CT机.层厚、层距均各为10 mm,病灶区作5 mm薄扫.
作者:陈本宝;王善军;张文奇;陶云年;方金忠;王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先天性巨输尿管临床上较少见,其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手术治疗方法亦较多.本院1994年2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12例,现作一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
作者:汪官富;陈安屏;章灵芝;方夏玲;卢思保;王仙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肩胛骨骨折约占肩部损伤的5%、全身损伤的1%[1],主要由于剧烈的直接暴力所致,多合并其他器官和组织的损伤.过去多以非手术方法治疗,但易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长期疼痛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多层螺旋CT的问世,三维重建图像对肩胛骨折能多方位观察,手术治疗提供了详细信息.本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1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俊;任鹏;陈增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COPD患者的病理改变大多属不可逆,抗感染、舒张支气管等治疗是改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效果不理想.根据近10年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资料表明,长期氧疗(LTOT)是COPD缓解期治疗的一场革命.LTOT在欧美国家开展较为普遍,受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的我国仍未得到COPD患者的普遍接受.目前认为在缓解期动脉血氧分压(PaO2)<55 mmHg(7.3 kPa)或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88%的COPD患者,以及有明确夜间低氧血症和运动性低氧血症的COPD患者均是LTOT的指征.作者就LTOT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张继礼;周华娟;刘明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肝外胆管癌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术前诊断主要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B超(US)等检查[1].现对2002年2月至2006年8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6例肝外胆管癌的螺旋CT(SCT)三维重建与ERCP的诊断价值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作者:姚吟秋;徐少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巨和粒(rhIL-1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即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至50×109/L以下20例,定期复查血常规使之自然恢复≥80×109/L,作为自身对照(第一周期),在下一疗程化疗结束后24 h给予巨和粒25 μg/kg-1·d-1皮下注射,连用4~14 d(平均8 d),观察15 d(第二周期).同一患者前后化疗方案及剂量强度相同.结果 第二周期(化疗+rhIL-11)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第一周期,分别为(86.25±31.27)×109/L和(26.91±10.42)×109/L,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头痛头晕等,以Ⅰ~Ⅱ度为主.结论 巨和粒对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有确切的治疗作用,而且毒副作用少,耐受性好.
作者:陈占红;黄健;楼彩金;王晓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由于广谱抗菌药的广泛应用,使医院感染日趋严重,耐药菌株型的增加,导致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也越来越困难.掌握院内感染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延缓细菌的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共43487例病人出院,发生院内感染2030例,以痰、尿、大便、脓、血及分泌物作标本.
作者:徐丽英;陈海泉;李国雄;朱美珍;吴爱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