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杨其昌;刘宏斌;张晓娟;沈屹;刘曼华
目的 (1)从改善化疗后易栓状态的角度,揭示活血化瘀治法减轻化疗引起不良反应新的内涵.(2)以榄香烯乳注射液防治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为切入口,为从祖国传统医学中寻找有效、经济、安全的抗栓药物提供实验依据,为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易栓状态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分层区组随机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共临床观察60例肿瘤患者,其中治疗组30例予化疗+健脾益肾方+榄香烯乳注射液;对照组30例予化疗+健脾益肾方.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瘀证症状和体征评分,并进行易栓状态指标相关检查.结果 (1)对照组中肿瘤患者化疗后的血瘀证症状加重,体征较前明显,凝血及纤溶指标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例患者有血栓的形成.(2)治疗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的血瘀证症状减轻,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比容、纤维蛋白原均较化疗前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化疗是造成肿瘤易栓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2)榄香烯乳注射液可防治化疗引起的易栓状态.
作者:董莹;李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院4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实验室的检查结果以及影像学检查情况,分析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4例均行完整的手术切除.病理确诊均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术后随访18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肾上腺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罕见,预后良好.完整的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作者:付伟金;米华;刘德云;颜海标;黄伟华;莫曾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不同中药含药血清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刺激LPAK抗肿瘤活性,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PBMC,采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获取DC及LPAK,采用中性红摄入比色法检测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含药血清干预DC LPA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不同.结果 LPAK∶Tumor(L∶T)为10∶1或5∶1组时,各中药组DC诱导的LPA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杀伤活性比较,即L∶T(10∶1)与L∶T(5∶1)比较,解毒组、空白DC对照组、T+ LPAK组,P<0.05,余各组比较,P>0.05;肺瘤平膏组、益气组、活血组在L∶T为5∶1与10∶1时,诱导LPAK的杀伤活性基本相同.结论 肺瘤平膏、活血药、益气药可不同程度增强DCLPAK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而解毒药则对其有抑制作用.
作者:周雍明;朴炳奎;郑红刚;侯炜;熊露;裴迎霞;祁鑫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外源表达hTERTC27对鼻咽癌C666-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将pcDNA3 hTERTC27转染至C666-1细胞株中.采用Western blot法鉴定hTERTC27和Bcl-2在细胞中的表达.采用MTT比色法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TUNEL实验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脂质体转染24h后,C666-1细胞株外源性hTERTC27出现高表达.过量表达hTERTC27的C666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缓(P<0.01),克隆形成率降低(P<0.01),TUNEL阳性细胞率增加(P<0.01),Bcl-2表达量降低(P<0.01).结论 hTERTC27可以抑制C666-1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可能与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林桂淼;王晓梅;林苏霞;余水红;吴世明;林李家宓;陈思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0 引言T细胞根据表面受体的不同而分为两大类,即表达αβ和γδ受体的T细胞.γδ T细胞只占循环T细胞的1%~5%,在感染、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时数量会增多.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HSTCL)在临床上较为少见,而且通常为γδ T细胞型.HSTCL主要发生于年轻男性,预后较差.瘤细胞主要源自非活化的细胞毒性γδ T细胞,尤其是V-δ1亚型.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成年女性肝脾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免疫表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1病例报告患者,女,41岁,以反复发热4月余入院.体温波动在37.0℃~38.8℃,以午后至次日凌晨时段发热较明显,晨起后体温可自行下降至正常范围,经抗感染治疗无效.查体:肝位于右肋缘下5 cm,脾位于左肋缘下6 cm.
作者:陈燕平;孙良起;黄本成;王长松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二醇组人参皂苷Rh2、PPD对Lewis肺癌生长及NF-κB相关信号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Rh2、PPD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体内实验,以足趾皮下接种模型检测Rh2、PPD对Lewis肺癌细胞为瘤源的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对体内样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Rh2、PPD对p65和p50(组成性NF-κB)及其下游若干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结果 在体外,人参皂苷Rh2、PPD对肺癌细胞株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在体内,Rh2、PPD对小鼠Lewis肺癌移植性模型均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Lewis肺癌组织在体内经人参皂苷Rh2、PPD作用后,p65和p50及其下游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Rh2、PPD对Lewis肺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抑制NF κB及下游基因的表达.
作者:张文静;俞春莺;吴炉飞;韩琪园;蔡兵;葛强;许长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0 引言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进展快,预后差.大约80%的患者确诊时往往伴有局部的侵犯或者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4%.胰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临床早期诊断的困难性、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对胰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清楚[1].长期以来肿瘤研究一直关注着肿瘤细胞本身的一些特性.经典理论认为肿瘤生成是大量肿瘤细胞自主(autonomous)生长,不受机体控制的过程,这一理论强调了肿瘤细胞本身的作用,而忽略了基质微环境与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肿瘤的影响.但正如著名肿瘤学专家Hanahan所预测的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目前已把肿瘤微环境作为一个重要成分加入到癌症原有的标志物中去[2].
作者:许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化疗对晚期胃癌TAM、CEA、CA72-4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对49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CEA、CA72-4进行检测;应用生化法对其血清TAM进行检测,并均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血清中TAM、CEA、CA72-4分别为(99.00±17.00) u/ml、(24.17±7.54)ng/ml、(48.44±17.36) u/m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0.00±12.00)u/ml、(4.24±1.28)ng/ml、(5.49±1.89)u/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化疗有效的病例(PR+ SD)化疗前后TAM分别为(123.00±21.00) u/ml、(97.00±16.00)u/ml; CEA、CA72-4化疗前分别为(25.80±2.57) ng/ml、(47.69±13.19) u/ml,化疗后分别为(21.56±7.87) ng/ml、(38.47±14.23)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临床进展的病例(PD)化疗前TAM、CEA分别为(1 1 7.00±18.00) u/ml和(21.34±5.68) ng/ml,化疗后分别为(14000±17.00) u/ml和(30.94±8.79)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72-4化疗前后分别为(41.78±11.99) u/ml和(50.34±17.06)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M、CEA、CA72 4的联合检测可作为一种评价化疗效果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姚小健;姚国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survivin及bcl-2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4例宫颈癌、2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24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OPN、survivin、bcl-2的表达.结果 OPN、survivin、bcl-2在四组中阳性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分析显示宫颈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宫颈炎相比,三者阳性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宫颈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N的表达与survivin、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OPN、survivin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学分级、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 OPN在宫颈癌中高表达,提示OPN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组织中OPN的表达与survivin、bcl-2的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朱燕;杨其昌;刘宏斌;张晓娟;沈屹;刘曼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0 引言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往往伴随着上皮间质转化.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特殊的生长因子和蛋白酶类等激活信号转导通路,改变肿瘤微环境,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侵袭,终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将综述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1概述1.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由一系列的居住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组成.在这个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在肿瘤的进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巨噬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群体之一,被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
作者:黄薇;丁军利;刘超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0引言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stomach,HAS)是有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分化特征的原发性胃癌,伴有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是胃癌的一类独特亚型.现报道我院胃肝样腺癌病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1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体检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1月,于2011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不适.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后给予完善相关检查,血清AFP>1 000 ng/ml,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 22 u/L,谷草转氨酶(AST) 28 u/L;GGT 52 u/L,GLB19.90 g/L;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前壁可见一大小约3.0 cm×5.0 cm深溃疡,底覆血痂及污秽苔,周围黏膜呈围堤样充血肿胀,内镜诊断为胃窦巨大溃疡,性质待查,反流性食管炎(A级);PET-CT提示胃窦后壁增厚及放射性浓聚影,胃周淋巴结增大及放射性浓聚影,考虑胃癌侵犯全层并胃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作者:兰英;陈继红;漆楚波;谭韡;魏少忠;罗和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胸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放疗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09年12月经组织学证实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癌病例152例,其中食管原发灶采用放射治疗患者95例,手术治疗57例;食管原发灶治疗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1例,初诊时发现71例;141例患者锁骨上淋巴结行放射治疗,11例患者未行放射治疗.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5月(2~77月).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达CR、PR、NC及PD的分别为52.5%(74/141)、41.8%(59/141)、3.6%(5/141)和2.1%(3/141).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1.3%、26.6%、17.3%.单侧转移与双侧转移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54.0%、17.6%和26.7%、13.3%(P=0.033).转移灶放疗剂量≥60 Gy和<60 Gy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61.5%、21.7%和12.5%、0(P<0.01).单侧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健侧锁骨上区预防照射与未行预防照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53.7%、12.3%和56.3%、20.6%(P=0.939).多因素分析示患者的年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食管原发灶控制情况及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9、P=0.008、P<0.01).结论 放射治疗是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锁骨上转移灶放射治疗范围以累及野为宜,剂量60~70Gy;患者的年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时间、食管原发灶的控制情况及是否合并内脏转移对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作者:甄婵军;周志国;宋玉芝;乔学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骨肉瘤与正常骨组织蛋白质组学的差异,探寻骨肉瘤特异性标志物.方法 分别提取5例骨肉瘤肿瘤标本和5例正常骨组织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重复3次;银染、扫描后进行ImageMaster 2-DE Platinum 6.0软件分析以发现差异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E TOF质谱鉴定,获取肽质指纹图谱后应用NCBI数据库查找匹配蛋白质.结果 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银染图谱,骨肉瘤组织蛋白质点数约为(1 296±179),正常骨组织蛋白质点数约为(1108±162),明显差异的蛋白质点25个,其中10个被成功鉴定,6个蛋白质在骨肉瘤中表达上调,以谷胱甘肽转移酶升高为突出;4个蛋白质在骨肉瘤中表达下降,以核苷二磷酸激酶下降明显.结论 蛋白质组学的分析能成功发现骨肉瘤与正常骨组织之间的差异蛋白质,为寻找骨肉瘤特异标志物提供依据.
作者:卿海辉;贺茂林;葛洪亮;王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医药治疗肿瘤有2000多年的历史,历史的积淀为中医肿瘤学现代化的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近数十年中医肿瘤学的创新与发展使得中医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肿瘤的治疗中焕发了青春.实践证明,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有较好的作用,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药合并放、化疗、靶向治疗的减毒增效作用;晚期肿瘤的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术后应用中药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其他在围手术期和手术后、中医肿瘤康复、肿瘤的预防方面中医药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如此,在中医肿瘤科学研究方面,近数十年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临床经验总结到七十年代放化疗减毒增效、八十年代的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九十年代的抗复发转移到现阶段综合方案、诊疗规范的制订和研究.
作者:张英;林洪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肥大细胞内VEGF-C的表达以探讨MC影响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检查乳腺良性病变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中肥大细胞内VEGF-C,用VEGF-C经SP法标记乳腺良性病变和癌组织,用D2-40标记淋巴管并计数.结果乳腺良性病变MC中极少或无蓝黑色VEGF-C颗粒,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C中均含有较明显,并且前者MC数量(7.80±1.22),明显低于后者MC数量(15.44±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浸润性导管癌中,Ⅰ、Ⅱ、Ⅲ级MC数量分别为(10.75±2.61)、(13.70±1.92)、(15.33±0.62),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导管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C数量及癌周边LVD(14.03±2.01,11.21±4.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22±0.55,5.78±3.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C数量与乳腺癌淋巴管数量呈正相关(r=0.18).结论 乳腺癌可诱导MC表达VEGF-C,MC数量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生成呈正相关性.
作者:钱红;黎晴;杨梅;曹桂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究叶酸纳米偶联紫杉醇对卵巢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卵巢癌SKOV-3细胞,裸鼠皮下接种SKOV 3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叶酸纳米偶联紫杉醇组(实验组,10 mg/kg尾静脉注射)、紫杉醇组(对照组,10mg/kg尾静脉注射,每周给药2次,共4疗程)、每组各8只.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绘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曲线,实验结束依肿瘤体积,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同时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结果 实验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抑瘤率为38.1%.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实验组凋亡改变明显多于对照组.TUNEL法显示,实验组的AI为(53.45±6.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叶酸纳米偶联紫杉醇药物,可能利用叶酸受体为作用靶点,将药物主动靶向肿瘤细胞,提高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显示出了比传统的紫杉醇药物更好的抗肿瘤疗效.
作者:陈卫;李红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NapsinA、TTF-1、CK5/6、CK7及P6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支气管镜活检标本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NSCLC支气管镜活检标本中NapsinA、TTF-1、CK5/6、CK7及P63的表达,并结合NSCLC的临床特征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NapsinA、TTF 1和CK7在27例肺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7/27)、100%(27/27)和93%(25/2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K5/6[19%(5/27)]和P63[0(0/27)](P<0.05);而CK5/6和P63在18例肺鳞癌中的阳性率均为100%(18/18),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apsinA及TTF 1[0(0/18)、0(0/18)]和CK7[11%(2/18)](P<0.05),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apsinA、TTF-1、CK7、CK5/6及P63在肺支气管镜活检标本腺癌和鳞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夏祥;俞国冰;王爱忠;邬丹钰;唐晓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药冬凌草的有效提取成分冬凌草甲素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冬凌草甲素单药及冬凌草甲素联合顺铂对SKOV3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SKOV3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流式细胞术PI单染检测冬凌草甲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流式细胞术AnnexinV-FITC/PI双染检测冬凌草甲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QRT-PCP)检测SKOV3细胞bcl-2、bax、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MTT结果显示冬凌草甲素对卵巢癌SKO V3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24、48、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G50)分别为45.22、33 85、22.48 μmol/L;与顺铂合用具有协同抑制作用.(2)倒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3)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冬凌草甲素组出现空泡变性,染色质浓缩,核染色质边集.(4)细胞周期显示冬凌草甲素组细胞周期被阻滞于S期和G2/M期.(5)AnnexinV FITC/PI双染检测冬凌草甲素(10、20、30μmol/L)作用细胞48h后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13±0.91)%、(18.89±1.79)%、(36.11±3.01)%,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QRT-PCR显示冬凌草甲素组bcl-2、survivin基因表达下调,bax基因表达上调,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冬凌草甲素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survivin,上调bax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娜;金平;张春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0 引言前蛋白转化酶家族(proprotein convertases,PCs)是一类Ca2+依赖的丝氨酸内切酶[1],目前已发现该家族在哺乳动物中共有9个成员,它们是:PC1/3、PC2、弗林蛋白酶(Furin)、PC4、PC5/6(含有A和B两个亚型)、PACE4和PC7以及两个非碱性氨基酸特异性的转化酶SKI-1/S1P和NARC 1/PCSK9.PCs基本功能是对前体蛋白(如蛋白水解酶、生长因子以及多基识别位点的受体)的一个或多个内在位点进行限制性蛋白水解从而将其激活[2,3].结构上PCs由信号肽、前肽区、催化区、中间区以及胞质区构成.当前体蛋白的碱基由(K/R)-(X)n-(K/R)↓构成,其中n=0,2,4或6且X是除了半胱氨酸之外的任意氨基酸,它们即可被PC1/3、PC2、Furin、PC4、PACE4、PC5/6和PC7识别剪切[4].
作者:徐华;马韵;龙喜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核苷酸还原酶M1(RRM1)的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晚期NSCLC患者肺组织中RRM1蛋白表达水平,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RRM1的表达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组织学类型及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1低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57.7%)及疾病控制率(69.2%)均高于高表达组(29.4%,35.3%)(P<0.05).在对生存期的分析中发现RRM1低表达组的生存期(18月)及无疾病进展期(6月)均明显长于高表达组(13月,4月)(P<0.05),1年生存率(69.2%)及2年生存率(23.1%)均高于高表达组(58.8%,3%)(P<0.05).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RRM1低表达的患者对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反应的有效率更高,生存期更长,是独立的预后因素.这将有助于筛选适合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进行一线化疗的患者.
作者:江波;涂长玲;何文杰;杨承纲;赵金奇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