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通腑宁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临床研究

柳越冬;陶弘武;张勤良;田振国

关键词:通腑宁颗粒,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 中医药治疗
摘要:采用通腑宁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15例,总有效率为89.57%,与补脾益肠丸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通腑宁颗粒在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方面较补脾益肠丸有一定优势.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通腑宁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依据.
辽宁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鼻窦炎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鼻窦炎,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李某,女,35岁.1996年6月9日诊.自述近半年来,经常鼻塞不通,头痛且昏胀、(目眩)尤以前额昏胀为甚,时有脓浊鼻涕流出.曾外用滴鼻净点鼻、内服中成药鼻炎丸.

    作者:郎铭铠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脓毒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烧伤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将烧伤脓毒症43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加用参麦注射液或白参、麦冬汤进行治疗,对照组选择敏感抗生素全身抗感染,创面以磺胺嘧啶银冷霜换药或手术切削痂植异种皮,适当给予营养支持.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24例中,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显效病程平均3.8天.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8.9%,显效病程平均6.2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程明显比对照组短.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脓毒症疗程短,疗效高.

    作者:毛远桂;黄友芸;辛国华;曾元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疏肝利湿降脂方对脂肪肝患者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疏肝利湿降脂方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用疏肝利湿降脂方治疗脂肪肝32例,疗程3个月.结果:患者乏力、肝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消失或缓解;肝脏在B超下的形态和实质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和改善(其中10例恢复正常,18例有效恢复);血清胆固醇含量恢复正常13例,甘油三酯含量恢复正常10例,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13例,谷草转氨酶恢复正常8例,转肽酶恢复正常17例,总有效率87.5%.结论:疏肝利湿降脂方是治疗脂肪性肝炎的有效方剂.

    作者:陈丽英;张曼韵;钱立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走出肾命理论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15)

    针对肾命理论中阴阳概念的混乱局面,进一步探讨了秦伯未的学术思想.结论:提出命门的概念,突出命门通过心、肾、督脉与脑有着密切的关系,揭示命门与脏腑及形体组织的具体联系,总结出命门的中医网络系统,规范和丰富了命门学说;肾与命门是二物一体关系,肾不纳气与肾气不固应统一于肾气虚;肾精肾气的功能归于肾,真阴真阳的全身作用属于命门,传统的肾阴肾阳一律统称为真阴真阳;对肾精、肾气与真阴、真阳进行严格的界定,重构肾命阴阳气精辨证思维模式.

    作者:孙其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滋阴凉血活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260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大多为15~35岁.现代医学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症状,虽对急性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但难以阻止红斑狼疮对心、肾、肝、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且长期服用激素会使人体自身分泌皮质激素的功能下降,而出现满月脸、肥胖、水肿、内分泌紊乱、骨质疏松等副反应.

    作者:季德兵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李克勤诊治胎盘残留的经验

    李师认为,胎盘残留以瘀血阻滞、阴虚火旺、气血虚弱为发病机制,治疗以活血祛瘀、养阴清热为主,佐以清热解毒之品,并适时加用补中益气之法,临床收到良好疗效.

    作者:金燕;李克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利澹胶囊治疗胆系疾病93例

    胆系疾病,通常指胆囊炎、胆管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等,前四种临床发病率极高,后两者也逐年上升,将利澹胶囊结合西药治疗胆系疾病临床观察作出总结.

    作者:关生柏;王东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针灸耳压并用治疗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俗称尿床.年龄一般3~10岁,偶见10岁以上者.有一夜遗尿数次,也有数日遗尿一次者,白天往往伴有尿频现象.小儿遗尿一般为功能性的,无器质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经久不愈,往往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在长期的针灸临床中,笔者采用针刺、艾灸、耳穴压丸并用的方法治疗遗尿患儿4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益权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王素芝治疗尪痹的经验

    王素芝主任医师,长期潜心研究痹病,学验俱丰,对尪痹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主张重中西医结合,病证俱辨,疗效满意,现就其心得于后,以飨同道.

    作者:张静;牛臻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两种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优劣.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合并尾静脉注射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STZ加单侧肾切除组)及单纯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STZ组)两种方法,分别将Wister大鼠造成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然后检测二种方法在空腹血糖,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及尿微量白蛋白(albulin,Alb)的排出量方面的差异.结果:STZ组空腹血糖(33.59mmol/L)明显高于STZ加单侧肾切除组(16.12mmol/L);STZ+单侧肾切除组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量较STZ组有明显增加,其病理改变也较明显.结论:STZ合并单侧肾切除更符合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

    作者:李敬林;乔文军;郑曙琴;郑学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分段齿线结扎加肛管成形术在治疗环状混合痔中的价值.方法:将环状混合痔10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分段齿线结扎加肛管成形术;对照组40例,采用分段齿线结扎术.术后两组均用痔痛消洗剂先熏后洗.结果:治愈率:两组全部治愈;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18.2±4.5)天,对照组(23.9±4.8)天(P<0.05);术后并发症:肛门疼痛治疗组8.3%(5/60),对照组27.5%(11/40)(P<0.05);肛缘水肿治疗组6.7%(4/60),对照组22.5%(9/40)(P<0.05);术后肛门功能评价:治疗组功能正常,对照组肛门潮湿6例;术后1年随访,对照组肛周皮赘8例,复发3例,治疗组无肛周皮赘和复发.结论:分段齿线结扎加肛管成形术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有效和安全术式.

    作者:郭晓华;施正华;孙海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辨证分型治疗痤疮60例

    痤疮,俗称粉刺,也叫青春痘,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面部及胸背部,笔者治疗60例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彭久燕;苏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针刺外敷内服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20例

    本科自2000年1月-2003年3月,以针刺、外敷、内服中药3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心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便秘及其它肛肠疾病与慢性前列腺炎相关性机理探讨

    许多CP患者有或曾经有过便秘病史,或者有其它肛肠疾患,推断CP可能与便秘及肠道慢性炎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便秘及其它肛肠疾患与CP相关性的解剖生理病理基础和机理;可能对CP的防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张明选;戴春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不同电针波形治疗高尿道压型FUS的临床研究

    采用不同电针波形,以及临床上证明治疗高尿道压型女性尿道综合征(FUS)有效的穴位组合,并观察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探讨不同电针波形对排尿功能的作用.结果表明,3组电针,不同波形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不同,连续波容易使机体产生适应而作用小,疏密波更接近人体生物电其作用大,断续波兴奋神经、肌肉作用强,在改善膀胱无力方面效果明显.

    作者:申东原;申鹏飞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中医药治疗先兆流产的近况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或(和)下腹痛,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妊娠物未排出,妊娠尚有希望继续者.为妊娠早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的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范畴.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用黄体酮制剂及维生素E等药物,疗效不甚满意.中医药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且疗效较好,临床实践中,未见对妊娠妇女及胎儿有不良影响.本文拟将近年来,先兆流产的中医药治疗概况作以综述.

    作者:丁永芬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病变

    1 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2001年1月-7月间,在我院采用白内障非超乳小切口无缝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本组6例中,男3例,女3例;年龄小46岁,大75岁;发病时间短术后两周,长术后36天.

    作者:杨旭;刘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双波长扫描法测定扶正抗癌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扶正抗癌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双波长扫描法测定扶正抗癌口服液中黄芪甲苷含量.检测波长:λS=530nm;参比波长:λS=700nm.结果:经方法学考察,其重现性、稳定性均良好,回收率为98.2%,RSD为1.9%.结论:为该制剂质量分析提供了可行的控制方法.

    作者:马丽颖;张铭;娄志华;冯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解毒降浊法在中风病中的地位

    回顾了解毒降浊法治疗中风理论的形成,分析了瘀、痰久甚成毒,毒损脑络在中风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中的病理作用,并从现代研究角度阐明其病理作用基础,确立了解毒降浊法在防治脑卒中的地位.

    作者:刘轲;李建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论经病络病辨证及其意义

    经络病变,是针灸临床上常见病变,<灵枢*经脉>对十二经脉、十五络的病候进行归纳总结,成为后世经络辨证的基础.然而,经与络是两个概念,经病与络病虽有其共同之处,但二者又各有其特点,互相不能包涵.因此,经病与络病的辨证也不能以经络辨证而概统之.实际上,目前的经络辨证,详于经而略于络,且二者的关系也没有区分开来.因而也不能为针灸临床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经病与络病的辨证区分开来,使经络病变的临床治疗更加明确而有效.

    作者:李伯;肖延龄;赵春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辽宁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