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野;邹世洁;张宇鹏;王肃
从诊察局部、推究病机,外科之法注重外治,内外合治、中西结合,重视护理与调摄4个方面。探讨杨吉相老师治疗疮疡的经验。
作者:李占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中药(主要成分为红参、黄芪、红景天等)对热适应不同阶段HSP70表达的影响,为用药物提高热区部队热适应能力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人工热气候室(34±1℃、RH60%),建立热适应动物模型。SD大鼠160只分为对照组、热适应组、中药对照组、中药热适应组,每组又分为热适应2、7、14、28天4个时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肝、心肌组织HSP70含量的变化。结果,在热适应的4个阶段,肝与心肌细胞的HSP70表达强度变化呈现如下趋势:中药热适应组>热适应组>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P<0.01或0.05);热适应不同时期中药热适应组肝与心肌HSP70表达强度无明显变化;适应2天时HSP70在核内表达强于胞浆,而此时中药组则是胞浆表达强于胞核;热适应2天与28天时血清中肝与心肌细胞内酶浓度明显增高,而中药热适应组血清酶浓度明显低于热适应组。中药可显著增强热适应不同阶段肝与心肌细胞HSP70的表达强度,减轻热适应时肝与心肌细胞的损伤,使机体较早达到热适应状态。同时中药的细胞保护作用机理也可能与增强HSP70的高表达有关。
作者:陈威巍;朱国标;王天然;曾祥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胃下垂的治疗,临床必须结合其伴随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决不能一见下垂便议升补,治虚遗实。胃下垂属虚者固多,但实证亦不少;气虚者常见,气滞者尤多,更有湿阻、痰饮、血瘀所致者,皆实证也。临证宜通变,不可执滞,非破格出奇,难以奏效。兹录验案4则,以供借鉴。……
作者:王春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0年6月15日上午,南京电视台现场直播江苏省人民医院为西藏16岁小姑娘做“心脏粘液性肿瘤”摘除手术。这半天的荧屏享受,使笔者年将九旬的老中医收获良多。不过不是专科技术方面,而是思想方法上的丰收。……
作者:干祖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陈立华老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颇具特色,笔者有幸侍诊,深受教益。现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见解和经验介绍如下。 1 重视客观理化指标与症状学的改善相结合……
作者:叶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有口、眼干燥、关节疼痛,原发者还可伴内脏损害,侵犯肺、胃、肾,出现肺间质改变、萎缩性胃炎、肾小管酸中毒等,实验室检查可有高效价类风湿因子,高免疫球蛋白,抗SS-A、SS-B抗体阳性等。现代医学对此病的治疗,通常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然对症状改善能有帮助,但易于反复,又因伴较多副反应而难被接受。SS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但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在许多古典医籍中有类似描述,有人认为,本病归属于燥症范畴而以“燥毒”名之,有以其可能累及周身故称周痹。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明确命名为燥痹。……
作者:母小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而“瘀血内阻”是脑病之病因,这是他对脑的生理病理的认识。颜德馨教授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继承和发扬了王清任脑病学说,对老年期痴呆和小儿弱智的认识和治疗突破了传统和常规,认为瘀血是主要病因,从瘀论治疗效较好;对中风的防治,宗王清任学说而有所发展,益气化瘀佐以逐痰,颇有成效。
作者:颜新;邢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实验观察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病结合模型的舌肌超微结构。雌性大鼠,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肾虚CAG组。CAG模型采用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加免疫损伤法;脾虚证模型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肝郁证模型采用夹尾加肾上腺素注射法;肾虚证模型采用MTU溶液饮用法。总造模期35周。造模结束后,从舌背面取舌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舌肌纤维线粒体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包括线粒体肿胀,膜结构破坏;嵴肿胀、模糊,断裂或消失,排列紊乱,出现髓鞘样改变;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各组中,CAG组和肝郁CAG组变化较轻,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较严重。舌肌超微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证、病和证病结合病理规律。
作者:陈小野;邹世洁;张宇鹏;王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小儿遗尿,是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若婴幼儿或学龄儿童因疲劳、睡前多饮等原因,偶然发生遗尿,不属病态。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的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熟睡时经常遗尿,轻者数夜1次,重者可一夜数次,则为病态。笔者在临床中,用五倍子穴位敷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此病,疗效满意。……
作者:于秀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西医学的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目前,中医对消渴的认识局限于对其病理变化、治疗、用药的研究,虽然在传统上分上中下三消,以肺燥、胃热、肾虚为其基本病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论及了气虚、阴虚、湿热、痰湿、瘀血等病理,提出了益气健脾、滋阴、温阳、化湿、祛瘀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用药,但大多忽视了中医对胰脏本身的认识。其实,很早以前,中医对胰脏即有所认识,由于历史原因,对解剖学重视不够,故未受到医家们的深入研究及论述。导师王行宽教授潜心学习古籍,在继承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关于胰脏本身功能导致消渴的见解,现将其主要论点阐述如下。……
作者:戴小良;王行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因糖尿病性便秘的病因较复杂,治疗比较棘手。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拟降糖益脾通幽汤治疗老年Ⅱ型糖尿病性便秘6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30例相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永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颈源性眩晕病人118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配合针刺;对照组静滴能量合剂、654-2、口服脑益嗪、尼莫地平、西比灵、维生素B_(12)。结果,治疗组76例,有效75例,无效1例;对照组42例,有效35例,无效7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予灯盏花及针刺联用治疗颈源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作者:马有凤;常广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胃轻瘫(简称DGP),是糖尿病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据统计,糖尿病者中至少有50%以上患有胃轻瘫,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甚则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致不可预测的血糖波动,加速病情恶化。治疗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采用一些促胃动力药如胃复安、红霉素等,但均存在一定的副反应,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血管、神经病变,乃治标之法,远期疗效欠佳。如何从中医药角度探究一种既能促进胃动力,又能改善其血管、神经病变的药物,成为本病防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鉴此,笔者在总结临床经验基础上,拟用中药糖胃康治疗28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万泽;毕会民;薛青;付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改变和粘度增加而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本病属中医学中风(中经络)范围,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偏瘫。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为了促进病人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肢体挛缩畸形,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本病采用辨证施护,取得一定经验,试述如下。……
作者:闻桂英;林秀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从理化和临床两大方面探讨近年来防治糖尿病的中医药5种方法,说明治法与方药。
作者:李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用中药活血解痉汤治疗偏头痛52例,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提示本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作用,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作者:徐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朱良春老师治疗外感、久咳的特色为“通治方”和辨证论治相结合。自拟清肺定咳汤结合辨证加减统治风热久咳诸证,自拟旋复夏麻芍草汤结合辨证加减统治风寒久咳诸证,疗效卓著,经得起临床反复验证。所拟方药,简朴轻灵,屡屡中病,效验如神。其通治方中寓仲景用药之刚,寓锡纯用药之朴,寓温病家用药之轻。且简朴轻灵之中,寓宣、清、润、降、和、补、涩七法,吾辈借浅析朱师之经验和特色,进而例举事实,探讨“通治方”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之途径,以论证中医现代化之必由之路。当代中医泰斗邓铁涛先生指出“中医现代化,必须按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沿着验便廉的方向发展”此乃民族心声矣,吾辈为之拍手叫好。
作者: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老年性痴呆,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以呆傻、愚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以智能减退和人格改变为主而无意识障碍。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本病日渐增多,因此,对本病的治疗地位日益重要。以七福饮加味颗粒剂治疗该病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塞。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流的某血管因各种原因受阻,以致其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血流量急剧降低,造成其供应区脑组织局灶性坏死,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祖国医学亦称之本病为中风,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闭阻血脉,血行不畅,致血虚不荣于脑。临床常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也有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该病现已成为一种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很高的疾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寿命和生存质量。因此,要采取一切措施进行预防。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在缺血性卒中的各种检测手段中,经颅多普勒不仅有利于早期诊断,而且有利于病情评估和预后监测。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技术是挪威学者鲁恩·艾斯里德(Rune Aaslid)在1982年创建的。因其能无创伤性的检测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得到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资料,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有较大价值,且具有仪器轻便、操作简捷、数据可靠及重复性好等优点,故在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就TCD对脑血管病的脑循环储备及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作用研究的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吕晶;曾祥发;刘泰;陆晖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将肝硬化患者82例进行辨证分型,并与child-pugh分级、并发症的发生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发现,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与child-pugh分级、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说明肝硬化的辨证分型不仅是对前一阶段病情的概括,对预后判断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冠华;朱兰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