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西医学的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目前,中医对消渴的认识局限于对其病理变化、治疗、用药的研究,虽然在传统上分上中下三消,以肺燥、胃热、肾虚为其基本病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论及了气虚、阴虚、湿热、痰湿、瘀血等病理,提出了益气健脾、滋阴、温阳、化湿、祛瘀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用药,但大多忽视了中医对胰脏本身的认识。其实,很早以前,中医对胰脏即有所认识,由于历史原因,对解剖学重视不够,故未受到医家们的深入研究及论述。导师王行宽教授潜心学习古籍,在继承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关于胰脏本身功能导致消渴的见解,现将其主要论点阐述如下。……
作者:戴小良;王行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组胺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患者血清中组胺水平与其寒热虚实证型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变应性鼻炎(AR)28例患者血清组胺水平进行检测,将其中虚寒证和郁热证两组进行对比,旨在探讨其和AR辨证的关系。……
作者:严道南;朱苗花;王沂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老年性痴呆,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以呆傻、愚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以智能减退和人格改变为主而无意识障碍。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本病日渐增多,因此,对本病的治疗地位日益重要。以七福饮加味颗粒剂治疗该病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四氧嘧啶糖尿病组与糖尿病黄芪多糖(APS)治疗组(黄芪多糖400mg/kg/d~(-1)腹腔注射),5周后,处死动物取血测血糖浓度,血清胰岛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并应用形态定量的方法比较各组的心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腹腔注射四氧嘧啶(200mg/kg)后的SD大鼠血糖浓度显著升高,血清NO,MDA,SOD,ET及胰岛素水平明显改变。APS治疗5周后,血糖浓度,MDA和ET较未治疗组显著下降;而NO,胰岛素和SOD的含量显著升高。切片光镜下观察,糖尿病大鼠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基底膜增厚,微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率显著降低,这些改变都可被APS改善。黄芪多糖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对早期糖尿病大鼠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影响NO,ET的产生以及促进胰岛B细胞损伤的恢复有关。
作者:吴勇;欧阳静萍;涂淑珍;汪长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实验观察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病结合模型的舌肌超微结构。雌性大鼠,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肾虚CAG组。CAG模型采用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加免疫损伤法;脾虚证模型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肝郁证模型采用夹尾加肾上腺素注射法;肾虚证模型采用MTU溶液饮用法。总造模期35周。造模结束后,从舌背面取舌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舌肌纤维线粒体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包括线粒体肿胀,膜结构破坏;嵴肿胀、模糊,断裂或消失,排列紊乱,出现髓鞘样改变;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各组中,CAG组和肝郁CAG组变化较轻,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较严重。舌肌超微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证、病和证病结合病理规律。
作者:陈小野;邹世洁;张宇鹏;王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胃下垂的治疗,临床必须结合其伴随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决不能一见下垂便议升补,治虚遗实。胃下垂属虚者固多,但实证亦不少;气虚者常见,气滞者尤多,更有湿阻、痰饮、血瘀所致者,皆实证也。临证宜通变,不可执滞,非破格出奇,难以奏效。兹录验案4则,以供借鉴。……
作者:王春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而“瘀血内阻”是脑病之病因,这是他对脑的生理病理的认识。颜德馨教授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继承和发扬了王清任脑病学说,对老年期痴呆和小儿弱智的认识和治疗突破了传统和常规,认为瘀血是主要病因,从瘀论治疗效较好;对中风的防治,宗王清任学说而有所发展,益气化瘀佐以逐痰,颇有成效。
作者:颜新;邢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用中药活血解痉汤治疗偏头痛52例,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提示本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作用,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
作者:徐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性便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因糖尿病性便秘的病因较复杂,治疗比较棘手。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拟降糖益脾通幽汤治疗老年Ⅱ型糖尿病性便秘6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30例相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永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有口、眼干燥、关节疼痛,原发者还可伴内脏损害,侵犯肺、胃、肾,出现肺间质改变、萎缩性胃炎、肾小管酸中毒等,实验室检查可有高效价类风湿因子,高免疫球蛋白,抗SS-A、SS-B抗体阳性等。现代医学对此病的治疗,通常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然对症状改善能有帮助,但易于反复,又因伴较多副反应而难被接受。SS在中医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但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在许多古典医籍中有类似描述,有人认为,本病归属于燥症范畴而以“燥毒”名之,有以其可能累及周身故称周痹。1989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明确命名为燥痹。……
作者:母小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从诊察局部、推究病机,外科之法注重外治,内外合治、中西结合,重视护理与调摄4个方面。探讨杨吉相老师治疗疮疡的经验。
作者:李占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改变和粘度增加而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本病属中医学中风(中经络)范围,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偏瘫。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为了促进病人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防止肢体挛缩畸形,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本病采用辨证施护,取得一定经验,试述如下。……
作者:闻桂英;林秀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以往对于补泻的分析研究,多只局限于毫针的手法操作。从“九针”这个大整体的高度出发,经过多方面的分析认为,毫针与推拿,单就手法操作本身而言,均偏属于温补;其泻的作用,来自于辨证配穴下的整体效应,而非手法操作本身;不同的手法操作,只是改变了温补的方式,使所调动的穴位作用,更适合于不同的疾病而已。
作者:张文兵;霍则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陈立华老师,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颇具特色,笔者有幸侍诊,深受教益。现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见解和经验介绍如下。 1 重视客观理化指标与症状学的改善相结合……
作者:叶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应用愈风通络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0例,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明显降低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加快红细胞电泳时间。提示愈风通络汤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
作者:张金阁;孙晓云;王采路;王祺;王东海;王幼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可使缺血性脑损伤加重,但是糖尿病加重脑缺血损害的因素仍不完全明确。选取慢性糖尿病大鼠模型,探讨滋阴通络方药对大鼠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作用,并对其机理作一初步探讨。结果,滋阴通络方药可以减轻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炎性反应程度。
作者:王兴东;蒋红心;沈思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胃轻瘫(简称DGP),是糖尿病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据统计,糖尿病者中至少有50%以上患有胃轻瘫,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甚则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致不可预测的血糖波动,加速病情恶化。治疗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采用一些促胃动力药如胃复安、红霉素等,但均存在一定的副反应,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血管、神经病变,乃治标之法,远期疗效欠佳。如何从中医药角度探究一种既能促进胃动力,又能改善其血管、神经病变的药物,成为本病防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鉴此,笔者在总结临床经验基础上,拟用中药糖胃康治疗28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万泽;毕会民;薛青;付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颈源性眩晕病人118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配合针刺;对照组静滴能量合剂、654-2、口服脑益嗪、尼莫地平、西比灵、维生素B_(12)。结果,治疗组76例,有效75例,无效1例;对照组42例,有效35例,无效7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予灯盏花及针刺联用治疗颈源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作者:马有凤;常广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中药(主要成分为红参、黄芪、红景天等)对热适应不同阶段HSP70表达的影响,为用药物提高热区部队热适应能力提供实验依据。采用人工热气候室(34±1℃、RH60%),建立热适应动物模型。SD大鼠160只分为对照组、热适应组、中药对照组、中药热适应组,每组又分为热适应2、7、14、28天4个时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肝、心肌组织HSP70含量的变化。结果,在热适应的4个阶段,肝与心肌细胞的HSP70表达强度变化呈现如下趋势:中药热适应组>热适应组>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P<0.01或0.05);热适应不同时期中药热适应组肝与心肌HSP70表达强度无明显变化;适应2天时HSP70在核内表达强于胞浆,而此时中药组则是胞浆表达强于胞核;热适应2天与28天时血清中肝与心肌细胞内酶浓度明显增高,而中药热适应组血清酶浓度明显低于热适应组。中药可显著增强热适应不同阶段肝与心肌细胞HSP70的表达强度,减轻热适应时肝与心肌细胞的损伤,使机体较早达到热适应状态。同时中药的细胞保护作用机理也可能与增强HSP70的高表达有关。
作者:陈威巍;朱国标;王天然;曾祥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笔者得一世传治疮疡秘方,后用所学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经科学方法改进,至今已治疗顽固性溃疡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小3个月,大73岁;病程短25天,长8个月;其中车祸外伤性和高楼坠落及一氧化碳中毒昏迷致骶、臀部溃疡(褥疮)3例,脑血管意外致骶、臀部溃疡5例,胫前及足踝部外伤致溃疡3例,感染后脓肿切开溃疡不愈合2例,口服新诺明致全身体表大面积溃疡不愈合1例,新生儿胎内蕴积热毒致全身体表溃疡久不愈合1例;溃疡均为长期不愈合,治疗前溃疡面积大8cm×5cm;治疗前经细菌培养5例,金葡菌感染1例,绿脓杆菌感染1例,链球菌感染2例,大肠杆菌感染3例。以上病例皆经中西医治疗换药20天以上而不见好转者。……
作者:秦雁凌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