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诊治分析

刘振华;崔同建;陈峥;张桂枫

关键词:恶性肿瘤, 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VTE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的33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生存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例肺栓塞患者4小时内死亡.其余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14例.恶性肿瘤发生VTE时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20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生存,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聚集等.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VTE诊断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肝癌首发部位对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癌首发部位及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表达对于预测肝癌患者术后复发及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10月行肝癌手术并长期随访的256例患者,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总体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Logrank检验P值,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后复发高危因素.结果 肝癌首发部位不同,其术后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且肝癌首发于全肝或肝左叶组患者较肝右叶组患者具有更高的术后复发风险(P=0.002).分层分析发现,在AFP阴性(AFP<25 ng/ml)亚组中两者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远处转移(P= 0.016)、血清AFP(P= 0.002)及门脉癌栓(P<0.001)可以作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肝癌首发部位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P=0.088).结论 肝癌首发部位可以作为一个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董忠谊;曾钦;王剑;梁基韵;曹传辉;黄志勇;吴德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 收集2001月-2009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及湖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560例,对比分析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情况.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多见于绝经前女性,肿瘤直径大,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转移率高,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艾.绝经与否、肿瘤直径大小以厦淋巴结有无转移与其预后相关,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类预后差的乳腺癌亚型.

    作者:李星;龚益平;熊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根治性宫颈切除治疗早期宫颈癌临床价值的循证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安全性及保留生育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我们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文全文数据库,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所有有关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文献进行回顾,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对照试验,采用Stata 9.2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无对照的临床研究则采用描述性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生存率,结果 共纳入4篇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和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生存率比较的临床对照试验和17篇无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和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治性宫颈切除术术后总妊娠率为47%.结论 宫颈根治切除术不会降低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不增加术后复发率,且能维持正常的妊娠及生育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而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陈艳丽;陈昌贤;阳志军;李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个体化皮瓣在舌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依照头颈肿瘤外科修复重建原则,给予舌癌根治术后,采用个体化皮瓣进行舌再造,使患者的吞咽度语言功能早日恢复,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大程度的减少精神创伤.方法 对67例舌鳞癌患者在根治术中应用皮瓣移位或皮瓣移植完成修复重建,在皮瓣设计上采取个体化,并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手术的依从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精神创伤等方面进行判定及分析.结果 术后舌创面I期愈合67例,1例血管栓塞患者抢救成功,其他无不良并发症,修复成活率为100%.再造舌外形大部分良好,吞咽功能恢复正常,语言功能恢复优或良,患者心理状况良好.结论 个体化皮瓣进行舌再造术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良好,且患者的依从性高,精神创伤小,值得推广.

    作者:田鑫;莫立根;张涛;郑厚普;由金萍;陈卫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CD34、8-OHdG和Ki67在HBV相关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意义

    目的 探讨CD34、8-OHdG和Ki67在HBV相关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顸后的关系.方法 对入组的HBV-HCC患者每3月随访一次,随访生存期5年.通过对HBV-HCC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4、8-OHdG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HBV-HCC组织中,CD34、8-OHdG、Ki67均呈阳性表达.CD34在HBV-HCC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CD34、8-OHdG和Ki67在HBV-HCC组织中的表达彼此呈正相关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CD34、8-OHdG和Ki67是HBV-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CD34、8-OHdG和Ki67可以作为评价HBV-HCC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张兰;李胜棉;张慧景;吴义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VTE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的33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生存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例肺栓塞患者4小时内死亡.其余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14例.恶性肿瘤发生VTE时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20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生存,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聚集等.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VTE诊断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作者:刘振华;崔同建;陈峥;张桂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survivin基因沉默对宫颈癌XB1702细胞增殖和对吉非替尼敏感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survivin基因沉默对人宫颈癌XB1702细胞增殖和对化疗药物吉非替尼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survivin的siRNA序列,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入XB1702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在干扰后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通过MTT法和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法观察survivin基因沉默后XB1702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度.结果 Survivin基因沉默48h后,XB1702细胞的survivin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S期细胞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基因沉默组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度显著增强.结论 survivin特异性siRNA能显著沉默XB1702细胞survivin基因,抑制细胞增殖,并增强XB1702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度.

    作者:罗晓梅;罗婕;罗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声刀逆行气管切开救治甲状腺癌所致呼吸道梗阻的临床体会

    0 引言 甲状腺癌一般进展比较缓慢,预后大多良好,但甲状腺癌晚期患者,癌肿组织压迫侵犯气管及喉,常导致呼吸道梗阻,是甲状腺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由于癌肿组织包绕压迫气管,并完全覆盖颈段气管前面,甲状腺峡部下方气管暴露困难,常规气管切开难以进行,临床处理比较棘手.笔者采用超声刀逆行气管切开解除甲状腺癌所致呼吸道梗阻,成功率高,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任良;刘春林;欧阳电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CCN蛋白与血液及血液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0 引言 CCN是近发现的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有多重生物学功能,参与机体心血管和骨骼发展、损伤修复、纤维化疾病、炎性反应及肿瘤的发生发展.CCN蛋白在不同肿瘤中发挥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这和具体的肿瘤类型相关.现对CCN与血液及血液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白学琴;贺其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Gli1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 研究Hedgehog/Gli1信号通路中Gli1蛋白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Gli1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79例乳腺癌标本、68例癌旁组织及42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Gli1蛋白的表达;同时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乳腺癌组织中新生血管,计算肿瘤MVD并分析Gli1蛋白的表达与MVD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Gli1阳性率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和癌旁正常组织;Gli1在Ⅲ期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要高于Ⅰ~Ⅱ期乳腺癌(P<0.05).Gli1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中Gli1与MVD表达呈正相关(r=0.325,P<0.05).结论 Gli1蛋白在乳腺癌中活化,并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其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张兰胜;陈冬波;贾晓民;王保庆;凌桂琴;张世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p73 4G14C-4A14T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73 4G14C-4A14T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2000- 2010年Cochran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BIOSIS Preview、Journal Citation Reports、FMJS、EMMC等数据库,语种不限,获取有关p73 4G14C-4A14T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分别以病例组和对照组的p73 4G14C-4A14T基因型分布以及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确定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评价筛选,异质性检验,然后利用RevMan5.0软件对各研究原始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并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按照纳入标准,终入选5篇文献,累计病例919例,对照1234例.Meta分析p73 4G14C-4A14T基因型GC/GCvs.GC/AT+ AT/AT合并OR值为0.84(95%CI:0.71~1.00),Z值为1.95,GC/GC vs.AT/AT合并OR值为0.50(95%CI:0.35~0.70),Z值为4.00,AT/ATvs.GC/GC+ GC/AT合并OR值为1.94(95 %CI:1.39~2.70),Z值为3.91.结论 我们发现AT/AT基因纯合子可以明显提高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说明p73 4G14C-4A14T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之间有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携带p73 4G14C-4A14T多态性是结直肠癌重要的发病因素.

    作者:王丽;韦凤;聂伟伟;唐林;陈龙邦;管晓翔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NDV7793体外激活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MΦ)对小鼠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初步研究NDV7793激活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M(Φ))对小鼠肝癌Novikoff细胞的杀伤作用,并探讨其杀伤机制与TNF-α和TRAIL的关系.方法 从腹腔分离6周龄BALB/C小鼠M(Φ),用NDV7793于体外刺激小鼠M(Φ),以ELISA分别测定NDV7793刺激小鼠M(Φ)后产生的TNF-α及TRAIL水平;NDV7793体外刺激M(Φ)后,与小鼠肝癌Novikoff细胞混合培养,以LDH微量释放法测定小鼠M(Φ)对小鼠肝癌Novikoff细胞的杀伤效应.同时设立3组实验对照组:IFN-β阳性对照组、紫外线灭活NDV(UV-NDV)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结果 与3个对照组相比,NDV7793在体外能提高MO分泌TNF-α、TRAIL的水平;NDV体外刺激后的小鼠M(Φ)能杀伤小鼠肝癌Novikoff细胞.结论 NDV7793在体外能激活小鼠M(Φ),小鼠M(Φ)被NDV7793刺激后,对小鼠肝癌Novikoff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NDV激活后的小鼠M(Φ)对小鼠肝癌Novikoff细胞的杀伤机制可能与TNF-α和TRAIL有关.

    作者:刘金颖;宫金伶;樊晓晖;宋德志;王立芳;潘文宝胜;殷君;梁莹;肖庆;赖振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寻找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PSH临床症状、CT和冰冻切片诊断、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结果 女性18例,平均年龄55岁.右肺11例,双肺1例,左肺8例.CT检查19例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1例双肺分别见有结节;CT诊断肺癌17例,食管癌伴有肺转移2例,错构瘤1例.有10例进行术中冰冻检查,2例诊断为类癌,2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描述性诊断PSH,5例炎性假瘤等良性病变.常规切片中同时具有实性区、乳头区、硬化区、血管瘤样区4种结构的11例,并可见圆形和立方形两种肿瘤细胞,HE切片诊断PSH.9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央圆形细胞EMA、TTF-1、Vimentin弥漫强阳性,AE1/AE3阴性,被覆立方细胞AE1/AE3和TTF-1阳性,而Vimentin阴性等做出诊断.结论 PSH是常发生于中老年女性的少见肿瘤,多表现为孤立性肺结节,CT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均易误诊,前者极易误诊为肺癌,后者虽然在判断性质方面较前者准确性高,但是多数PSH仍然很难确诊,术后常规切片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梅;杨海军;张静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HER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HER3与HER2、ER和PR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癌组织中HER3、HER2、ER和PR蛋白的表达,对患者随访,随访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结果 HER2、HER3、ER和PR在136例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41.18%、60.9%和27.21%.HER3与年龄、淋巴结转移、分期、肿瘤类型以及化疗状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R3阳性与阴性患者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HER3(+ )HER2(+)组乳腺癌患者较其他组OS明显缩短(P= 0.047).HER3的表达与PR表达无明显关系(P= 0.214),但可抑制ER产生(P=0.001).HER2阳性和HER3的过度表达高度相关(P=0.000).结论 HER3可作为独立的临床预后因子,HER3阴性患者OS较长.

    作者:张挺丽;王彬;吴锦昌;周俊东;张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维适形大分割放射治疗局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反应与长期生存分析

    目的 比较大分割与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生存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行大分割放射治疗的75例和同期行常规分割放疗的8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析.放疗后3月内参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并对患者的急慢性放射损伤进行分级和评价,随访至2009年12月31日,计算1、3、5年生存期和生存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各组变量均衡,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为44.9%、19,0%及11.7%;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r=3.33,P=0.068).全组患者1、3、5年局部控制率为76.8%、48.1%及40.5%;两组患者局部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0,P=0.041).肿瘤大直径、是否化疗、治疗时间、近期疗效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大分割放疗组与常规分割放疗组患者相比,前者治疗天数显著低于后者(x2=3.93,P=0.047),近期疗效亦显著好于后者(x2=9.649,P=0.022),两组患者2级以上放射性肺和食管损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大分割放射治疗有较好的远期疗效,患者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作者:沈文斌;祝淑钗;高红梅;李娟;苏景伟;刘志坤;李幼梅;万钧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骨髓TPO及受体c-MPL表达变化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前后骨髓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及受体c-MPL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患者化疗前、化疗缓解后及复发患者骨髓TPO以及c-MPL的表达水平.结果 AML初治患者化疗前骨髓TPO及c-MPL的表达分别为(162.21±39.92) ng/ml、(6.04±4.072)%,明显低于复发组的(213.19±48.34)ng/ml、(11.23±5.225)%,化疗前及复发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2.14±25.75)ng/ml、(2.84±0.724)%;AML患者化疗缓解后TPO及c-MPL的表达分别为(115.82±22.32)ng/ml、(2.81±1.3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骨髓TPO与c-MPL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1)TPO及c-MPL的高表达对AML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化疗后TPO及c-MPL降至正常,可作为评判AML化疗效果及是否缓解的重要指标;(2)TPO及c-MPL在复发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较初发AML白血病患者明显增高,提示TPO/c-MPL信号通路的高表达可能与急性髓表白血病治疗后复发及难治相关.

    作者:张勇;孔佩艳;曾东风;李杰平;彭贤贵;罗乐;李佳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转移复发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早期诊断,再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15年间再次收治的食管癌术后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76例患者,实施定期颈部超声检查的方法对食管癌术后的患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复发病例.采用改良性颈部淋巴清扫再手术切除治疗,观察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生存状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能够耐受颈部改良淋巴清扫术,无围手术期死亡,不降低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病理统计表明:食管癌术后患者颈部淋巴转移复发以Ⅵ、V和Ⅳ区为主,转移无明确的规律性.术后并发症统计:喉返神经损伤14.5%,颈部乳糜瘘3.9%,术后呼吸系统感染为17.1%.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3%(58/76)、35.5%(27/76)、27.6%(21/76).结论 食管癌术后应定期及时随访,颈部无创超声检查是及时发现食管癌术后患者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重要手段,对只存在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患者实施再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优于常规的放射治疗.再手术治疗是食管癌术后患者颈部淋巴转移复发的主要选择之一,并获得良好的长期生存.

    作者:段孝凤;高晓旭;顾宪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EGFR-TKI治疗肺腺癌的疗效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D对肺腺癌的疗效和血清肿瘤标志物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48例应用EGFR-TKI治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时间和治疗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EGFR-TKI治疗后有效率为58.3%,控制率为65.6%;中位生存时间为13.2月.统计学分析显示:吸烟史、血清CEA和CA19-9水平与EGFR-TKI的疗效相关(P<0.05);治疗前血清CEA,CA19-9水平高者有着更高的治疗有效率、控制率和更长的生存期(P<0.05).结论 EGFR-TKI治疗前血清CA19-9和CEA的水平对预测EGFR-TRI对肺腺癌患者的疗效有参考价值.

    作者:潘金兵;侯宇虹;钱皓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Snail及N-cadherin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观察Snail及N-cadherin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8例骨肉瘤组织、20例骨软骨瘤组织中Snail及N-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 (1)Snail、N-cadherin蛋白在骨肉瘤中表达均高于它们在骨软骨瘤组织中的表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7.375,P<0.01;r=21.849,P<0.01); (2) Snail和Ncadherin蛋白与骨肉瘤的软组织浸润、Ennecking分期、肺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部位、Dahlin类型无关(P>0.05); Snail、N-cadherin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 0.421,P<0.05);(3)骨肉瘤中Snail、N-cadherin蛋白阳性患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肉瘤组织中Snail蛋白及N-cadherin蛋白的高表达,提示它对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起重要作用并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刘宣毅;贾卫斗;侯瑞;王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青春期宫颈癌1例误诊分析

    0 引言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前宫颈浸润癌发病率极低,20~50岁增长较快[1].由于青春期宫颈癌发病率极低,在诊疗过程中易被忽视,延误治疗.本文报告1例青春期宫颈癌误诊为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in adolescent),简称青春期功血,并分析其误诊原因.

    作者:张敦兰;蔡鸿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