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丙肝汤治疗非输血感染性急性丙型肝炎36例

陈卫平

关键词:急性丙型肝炎, 丙肝汤, 临床观察
摘要:丙肝汤治疗非输血感染的急性丙型肝炎36例,总有效率达88.89%.其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效,能诱生干扰素抗丙肝病毒,调整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脏微循环,抑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从而达到改善肝功能和消除丙肝病毒的目的.
辽宁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糖萎灵治疗糖尿病性阳萎3 8例

    阳萎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本病缠绵难愈,现尚未有很理想的中西药物治疗,笔者自拟糖萎灵敷剂治疗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明强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四逆散化裁临床运用举隅

    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而成.主治阳郁四逆,手足不温.功专透解郁热,疏肝理脾.凡阳郁于里,不能外达或气血郁滞而变生诸证者均可用之.笔者衍其方用于治疗抽搐、胃脘痛,疗效较好,与同道共鉴.

    作者:齐志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医药治疗阳萎148例析义

    阳萎以肾阳虚为主,治宜温肾壮阳,填精补髓为主;以阴虚火旺为主,治宜滋阴清热为主;以肝气失疏而郁结,治宜疏肝理气解郁为主;以感受湿邪而致阳萎不起,治宜清热化湿为主.共观察148例,疗效满意.

    作者:刘延宝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抗毒保胎汤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兆流产32例

    先兆流产,是妇产科的常见病.近年来,孕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它是导致胚胎流产,死亡或胎儿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因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预防疫苗,故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自拟“抗毒保胎汤”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先兆流产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京枝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论络病的临床辨治要点

    络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但对络病的论述多散在各种文献之中,而缺少系统性.结合古今论述,提出络脉郁(瘀)滞为络病的基本病理,痒、麻、痛、肿、出血为络病的辨证依据,且和常用通络八法,为络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

    作者:张晓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干祖望医话(33)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内涵,有两个意思,一为孔孟之道,是得人心的;二为搞政治工作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实我们当医生的也必须有高素质的文化,一则可以吸收古文献的营养达到“涓滴不遗”;二则写起著作来可以“笔锋到处,横扫千军”.

    作者:干祖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备急千金要方》制方特色探析

    对《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方剂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书中所用方剂的特色为①以论统方,方证相应;②寒温同用,相反相成;③补泻并施,全面兼顾;④主药分明,善用药对;⑤注重理气,调整气机.

    作者:张林;姜俊梅;刘学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增脉汤治疗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观察自拟方增脉汤治疗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33例的疗效,对照观察西药治疗30例,通过主要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善进行前瞻性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76.6%.经过Ridit分析,两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增脉汤治疗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

    作者:张晓波;杜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肝郁并非尽皆疏肝医案3则

    对于肝气郁结的治疗,大多以疏肝理气,但也并非尽皆如此.有些肝气郁结证或肝胃不和证,屡用舒肝之品初则小效,继则无效,究其因,临床尚有因肺气郁闭、中气不足与过敏等原因所致.

    作者:关风岭;关思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针药并举治疗Ⅱ型糖尿病病人大便异常的体会

    大便异常,为Ⅱ型糖尿病常见兼症,缠绵难愈.或便秘,呈栗子样,数日1次;或大便次数正常,但稀溏或呈糊状,便时自觉粘滞,便后不爽;或虽腹泻,但无肠道感染指征;亦有上述症状交替出现者.笔者以针药并举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存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从五脏辨治阳萎刍议

    阳萎,是男子性功能障碍常见的病症,主要指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或触而萎软之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称之为“阴萎”历代医家多责之“肾虚”所致.明@张景岳改称为“阳萎”,并在《景岳全书》卷32中首次将阳萎作为杂证中一个独立的病列出,从而完成阳萎辨证论治较为完整的框架.

    作者:李湛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黄芪治疗难治性心衰近况

    近年来,中药黄芪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实验以及临床资料证明,黄芪具有治疗心衰的作用,尤其在治疗难治性心衰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从报道来看,黄芪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临床疗效也相当令人满意,兹就1989年以来各地的报道资料作总结如下.

    作者:梁春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从脾胃论述耳鸣耳聋

    耳鸣,是指自觉耳内有响声,或如蝉鸣,或如潮声,或如蚊叫.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听不真切,重者听觉丧失.耳鸣日久,可影响听力,导致耳聋.故《医学入门》谓“耳鸣乃是耳聋之渐也”.两者症状虽异,但其发病机理相似,故中医将耳鸣耳聋并称.传统理论多以肾开窍于耳为立论依据,将耳鸣耳聋多责之于肾,但从临床实际看,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在耳鸣耳聋的生理、病理、防病、治病方面都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五官诸窍皆赖以为养,耳的正常功能活动所需要的气血皆来源于脾胃.正如李东垣所说:“胃气一虚,耳目口鼻皆为之病.”

    作者:刘健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益气活血逐瘀通络汤治疗脑血管病21例

    笔者自1997年,以自拟方益气活血逐瘀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及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之稳定期患者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东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补肾合剂对绝经后女性性激素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探讨中药补肾法对绝经妇女血脂及性激素的影响,选择自然停经者60例,其中30例用补肾法,另30例用安慰剂法,疗程为30天.治疗前后均检测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中药组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T水平无明显变化,TC,TG及LDL-C下降,HDL-C升高,安慰剂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补肾法能改善绝经妇女血脂代谢和提高其性激素水平,从而发挥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玉霞;孔令钧;梁济乐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药治疗骨疽186例

    笔者自1982年以来,以古人验方和本身自拟方治疗骨疽186例.取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耀林;陈志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阿魏酸钠对VEC中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探讨阿魏酸钠对TNF-α致血管内皮细胞(VEC)中Bcl-2和Bax表达改变的影响及其细胞保护作用.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实验模型,采用细胞培养、电镜、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TNF-α对VEC的形态以及内皮细胞中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并研究阿魏酸钠的保护机理.结果,TNF-α能明显损伤VEC的超微结构,可见较多凋亡细胞,细胞中Bcl-2表达明显减少,Bax表达明显增多.将阿魏酸钠与TNF-α共同作用于VEC,可见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正常细胞形态相似,Bcl-2表达增多,Bax表达减少.阿魏酸钠可减少TNF-α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少Bax表达,提高Bc1-2表达实现的.

    作者:张敬芳;欧阳静萍;王生锋;王光洁;齐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骨愈宝治疗创伤骨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研究骨愈宝治疗创伤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临床选择180例四肢创伤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病例进行治疗观察.实验研究用57只家兔,造双侧桡骨中段0.73cm骨缺损,并随机分为A、B、C3组,A组常规喂养,B、C组常规喂养并加服强的松每日6mg/kg,C组同时服骨愈宝每日1.5g/kg,强的松用3周停止,骨愈宝全程给药.观察一般状况、骨缺损部X线表现、组织学变化,对骨痴及血液进行生化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检.结果:临床治疗优良率92.8%,实验研究证明A组无肾虚,B组有肾虚,C组有肾虚并很快纠正.愈合状况C组愈合好,B组差.碱性磷酸酶在血及骨缺损间分布C组显著高于A、B组.低切态血浆和全血粘度C组显著低于A、B组.骨愈宝能有效治疗创伤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能纠正肾虚,提高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血粘度,促进骨痴钙化.

    作者:郭建刚;毛书歌;冯坤;赵庆安;赵然;侯桂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Graves病伴肝功能损害64例

    用清肝解郁方加小剂量抗甲药物(ATD)治疗64例Graves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12周,结果显示,肝功能各指标(ALT、AST、Tbil)显著改善(均P《0.01);甲状腺功能指标(T3、T4、TSH、FT3、FT4)显著改善(P《0.01);TGA、TMA显著下降(均P《0.01).本组病例肝功能的恢复与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相平行,提示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是肝脏损害的因素之一.建议对初诊Graves病合并肝损害者,中西药并用,ATD宜小剂量,同时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

    作者:刘芳;余江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郁是阳萎发病学的重要环节

    古代中医认为,破阳太早、恣情纵欲及自身戕害(手淫)等房劳伤是引起阳萎的主要原因.目前,通用的大中专院校教材及多数学者在论及阳萎病因病机时,亦多采纳上述观点,即认为房劳伤是阳萎发病的主要原因,肾阳亏虚是阳萎的主要病机,因而主张在治疗上要以温补肾阳为主[1].这种理论在当今男科临床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对当今阳萎病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基础的分析,这种理论并不普遍符合当今阳萎病的发病学规律和证候学规律.经过研究发现,在阳萎发病学中,房劳伤不是现代人类阳萎的主因,而情志之变为其主要发病学环节,不良生活习惯不可忽视,实多虚少是普遍规律,发病脏腑以肝肾为中心而涉及五脏[2].以下重点谈谈郁与阳萎发病的关系.

    作者:秦国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辽宁中医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