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政
丙肝汤治疗非输血感染的急性丙型肝炎36例,总有效率达88.89%.其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效,能诱生干扰素抗丙肝病毒,调整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脏微循环,抑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从而达到改善肝功能和消除丙肝病毒的目的.
作者:陈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内涵,有两个意思,一为孔孟之道,是得人心的;二为搞政治工作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实我们当医生的也必须有高素质的文化,一则可以吸收古文献的营养达到“涓滴不遗”;二则写起著作来可以“笔锋到处,横扫千军”.
作者:干祖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漓不尽,尿涩不利,可归入中医淋证范围认识.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肾虚湿热,治疗宜分辨肾虚的性质,灵活运用温肾、补肾、益肾,兼顾不同证候治标治本.
作者:倪青 刊期: 2001年第09期
1996年以来,我院共收治小腿慢性溃疡患者36例,除2例自动出院、1例癌变外,其余33例全部治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马勤;董庆梅;王会丽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麻杏石甘汤源出《伤寒论》,是以清宣肺热为主的方剂.笔者从1988年以来,以此方加味治疗鼻渊120例,疗效显著.现将临床观察小结如下.
作者:卓菁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先兆流产,是妇产科的常见病.近年来,孕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它是导致胚胎流产,死亡或胎儿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因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预防疫苗,故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自拟“抗毒保胎汤”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先兆流产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京枝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近年来,中药黄芪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实验以及临床资料证明,黄芪具有治疗心衰的作用,尤其在治疗难治性心衰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从报道来看,黄芪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临床疗效也相当令人满意,兹就1989年以来各地的报道资料作总结如下.
作者:梁春才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耳鸣,是指自觉耳内有响声,或如蝉鸣,或如潮声,或如蚊叫.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听不真切,重者听觉丧失.耳鸣日久,可影响听力,导致耳聋.故《医学入门》谓“耳鸣乃是耳聋之渐也”.两者症状虽异,但其发病机理相似,故中医将耳鸣耳聋并称.传统理论多以肾开窍于耳为立论依据,将耳鸣耳聋多责之于肾,但从临床实际看,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在耳鸣耳聋的生理、病理、防病、治病方面都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五官诸窍皆赖以为养,耳的正常功能活动所需要的气血皆来源于脾胃.正如李东垣所说:“胃气一虚,耳目口鼻皆为之病.”
作者:刘健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阳萎,是男子性功能障碍常见的病症,主要指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或触而萎软之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称之为“阴萎”历代医家多责之“肾虚”所致.明@张景岳改称为“阳萎”,并在《景岳全书》卷32中首次将阳萎作为杂证中一个独立的病列出,从而完成阳萎辨证论治较为完整的框架.
作者:李湛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97年,以自拟方益气活血逐瘀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及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之稳定期患者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东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古代中医认为,破阳太早、恣情纵欲及自身戕害(手淫)等房劳伤是引起阳萎的主要原因.目前,通用的大中专院校教材及多数学者在论及阳萎病因病机时,亦多采纳上述观点,即认为房劳伤是阳萎发病的主要原因,肾阳亏虚是阳萎的主要病机,因而主张在治疗上要以温补肾阳为主[1].这种理论在当今男科临床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对当今阳萎病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基础的分析,这种理论并不普遍符合当今阳萎病的发病学规律和证候学规律.经过研究发现,在阳萎发病学中,房劳伤不是现代人类阳萎的主因,而情志之变为其主要发病学环节,不良生活习惯不可忽视,实多虚少是普遍规律,发病脏腑以肝肾为中心而涉及五脏[2].以下重点谈谈郁与阳萎发病的关系.
作者:秦国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2蛋白尿精微和固精清利祛风通络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蛋白尿的治疗是一个难题.出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导致蛋白尿的漏出.中医理论认为,蛋白的漏泄可以认作精微的漏泄,宜加固涩.慢性肾炎表现为面色白、腰酸乏力,或者有浮肿.肾本水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固精常作为传统治疗蛋白尿的方法.
作者:沈庆法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首次公布朱文锋教授长期从事疾病计量诊断研究的资料,明确了621个症状对内妇儿科410种疾病的诊断贡献度,并简要介绍临床实际运用的方法.
作者:朱文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弥漫性硬皮病所致的四肢肌肉萎缩、干枯、僵直、溃烂或肢体局部功能障碍与畸形,西医学至今尚乏有效的治疗方药.中医则辨证分型论治,疗效卓著,多能治愈.疗效是科学的论证,请君细读吾等曾已披露之中医临床家朱良春先生治疗各科奇难杂病的“经验系列”,就能助你了解中医学神奇的科学色彩,更能认识奇难杂病得中医治疗,即无终生遗憾的慨叹.总结老一辈临床家经验,是继承中求创新之路,亦是挽救中医危机,提高中医整体水平的唯一途径.中医的生命在“疗效”.著名临床家干祖望先生和邓铁涛先生指出的假、冒、伪、劣中医和“自愿从属西医的中医”,他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不理解是不学无术之过也.当前,在一片中医现代化和废医存药的呼声中,中医要卓然自立,谨防民族虚无主义的抬头.
作者: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研究骨愈宝治疗创伤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临床选择180例四肢创伤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病例进行治疗观察.实验研究用57只家兔,造双侧桡骨中段0.73cm骨缺损,并随机分为A、B、C3组,A组常规喂养,B、C组常规喂养并加服强的松每日6mg/kg,C组同时服骨愈宝每日1.5g/kg,强的松用3周停止,骨愈宝全程给药.观察一般状况、骨缺损部X线表现、组织学变化,对骨痴及血液进行生化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检.结果:临床治疗优良率92.8%,实验研究证明A组无肾虚,B组有肾虚,C组有肾虚并很快纠正.愈合状况C组愈合好,B组差.碱性磷酸酶在血及骨缺损间分布C组显著高于A、B组.低切态血浆和全血粘度C组显著低于A、B组.骨愈宝能有效治疗创伤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能纠正肾虚,提高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血粘度,促进骨痴钙化.
作者:郭建刚;毛书歌;冯坤;赵庆安;赵然;侯桂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92-1999年,以大粗隆下斯氏针钻孔减压结合注入中药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4例,共174个髋,经随访1-7年,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晻;邰东旭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络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但对络病的论述多散在各种文献之中,而缺少系统性.结合古今论述,提出络脉郁(瘀)滞为络病的基本病理,痒、麻、痛、肿、出血为络病的辨证依据,且和常用通络八法,为络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
作者:张晓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李德新教授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出发,认为治病首先调补脾胃,并运用其创立的燮理中宫汤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作者:夏永良;夏永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从肺脏免疫功能探讨老年肺炎的发病机制及毒素清对其作用.复制大肠杆菌肺炎模型,分为老龄正常组、模型组、毒素清高、低剂量组、氟哌酸组共5组.观察肺脏组织病理改变和肺泡灌洗液免疫球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n)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肺炎老龄大鼠的肺组织损伤明显.与老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泡灌洗液sIgA和FN降低,中性粒细胞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sIgA含量和用药各组FN含量升高,高剂量组中性粒细胞降低.肺脏中性粒细胞含量增多及sIgA、FN含量减少与老年肺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毒素清对肺炎的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肺脏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提高sIgA、FN含量有关.
作者:李建生;童丽;张杰;杨戈;李仪奎;郭盛典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对于肝气郁结的治疗,大多以疏肝理气,但也并非尽皆如此.有些肝气郁结证或肝胃不和证,屡用舒肝之品初则小效,继则无效,究其因,临床尚有因肺气郁闭、中气不足与过敏等原因所致.
作者:关风岭;关思友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