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锋
笔者自1982年以来,以古人验方和本身自拟方治疗骨疽186例.取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耀林;陈志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络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但对络病的论述多散在各种文献之中,而缺少系统性.结合古今论述,提出络脉郁(瘀)滞为络病的基本病理,痒、麻、痛、肿、出血为络病的辨证依据,且和常用通络八法,为络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
作者:张晓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阳萎,是男子性功能障碍常见的病症,主要指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或触而萎软之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称之为“阴萎”历代医家多责之“肾虚”所致.明@张景岳改称为“阳萎”,并在《景岳全书》卷32中首次将阳萎作为杂证中一个独立的病列出,从而完成阳萎辨证论治较为完整的框架.
作者:李湛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古代中医认为,破阳太早、恣情纵欲及自身戕害(手淫)等房劳伤是引起阳萎的主要原因.目前,通用的大中专院校教材及多数学者在论及阳萎病因病机时,亦多采纳上述观点,即认为房劳伤是阳萎发病的主要原因,肾阳亏虚是阳萎的主要病机,因而主张在治疗上要以温补肾阳为主[1].这种理论在当今男科临床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对当今阳萎病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基础的分析,这种理论并不普遍符合当今阳萎病的发病学规律和证候学规律.经过研究发现,在阳萎发病学中,房劳伤不是现代人类阳萎的主因,而情志之变为其主要发病学环节,不良生活习惯不可忽视,实多虚少是普遍规律,发病脏腑以肝肾为中心而涉及五脏[2].以下重点谈谈郁与阳萎发病的关系.
作者:秦国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麻杏石甘汤源出《伤寒论》,是以清宣肺热为主的方剂.笔者从1988年以来,以此方加味治疗鼻渊120例,疗效显著.现将临床观察小结如下.
作者:卓菁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先兆流产,是妇产科的常见病.近年来,孕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它是导致胚胎流产,死亡或胎儿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因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预防疫苗,故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自拟“抗毒保胎汤”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先兆流产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京枝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漓不尽,尿涩不利,可归入中医淋证范围认识.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肾虚湿热,治疗宜分辨肾虚的性质,灵活运用温肾、补肾、益肾,兼顾不同证候治标治本.
作者:倪青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自80年代初期,法国Roussel-Uclaf推出米非司酮用于终止早孕以来,我国于1986年开始,应用米非司酮合并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临床试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自1990年开始将此项技术应用于临床,随机选择正常宫内妊娠5~7周、并且自愿服用药物终止早孕的健康妇女,采用分服法,即每日米非司酮50mg,分两次空腹口服,连续3天,总量150mg;第4天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其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为96.33%.
作者:黄可佳;王秀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以隧道法切开、脱管、引流、垫棉,隧道内填塞祛腐生肌之红油膏纱布,外敷三石散治疗高位肛瘘181例,治愈180例,治愈率达99.4%.治愈时间21~49天,平均28天.随访1~5年无复发,亦未肛门失禁、移位畸形等后遗症.
作者:张平生;柏连松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研究腰椎退行性变患者骨代谢变化与肾虚的关系.选择腰椎退行性变患者75例,分为绝经前妇女组(15例)、绝经后妇女组(30例)、成年男性组(30例);正常人群50例,分为三组(15例、20例、15例),分别作为以上各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血清骨钙素(BGP)及尿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rosslaps)水平,对各组患者进行肾虚评分.结果,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绝经后妇女组血清BG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绝经前妇女组及成年男性组无此变化(P》0.05);各组患者尿Crosslaps水平均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P《0.01,P《0.05),其中绝经后妇女组差异尤为显著;各组患者肾虚评分,绝经后妇女组分值高(与绝经前妇女组比较,P《0.01),其次是成年男性组(与绝经前妇女组比较,P《0.05)、绝经前妇女组,前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及骨代谢紊乱表现,中医病机以肾虚为本,骨代谢紊乱可能是中医肾虚的重要改变之一.
作者:吴洁;张英泽;张静;葛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92-1999年,以大粗隆下斯氏针钻孔减压结合注入中药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4例,共174个髋,经随访1-7年,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晻;邰东旭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研究骨愈宝治疗创伤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临床选择180例四肢创伤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病例进行治疗观察.实验研究用57只家兔,造双侧桡骨中段0.73cm骨缺损,并随机分为A、B、C3组,A组常规喂养,B、C组常规喂养并加服强的松每日6mg/kg,C组同时服骨愈宝每日1.5g/kg,强的松用3周停止,骨愈宝全程给药.观察一般状况、骨缺损部X线表现、组织学变化,对骨痴及血液进行生化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检.结果:临床治疗优良率92.8%,实验研究证明A组无肾虚,B组有肾虚,C组有肾虚并很快纠正.愈合状况C组愈合好,B组差.碱性磷酸酶在血及骨缺损间分布C组显著高于A、B组.低切态血浆和全血粘度C组显著低于A、B组.骨愈宝能有效治疗创伤骨折迟延愈合和不愈合,能纠正肾虚,提高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血粘度,促进骨痴钙化.
作者:郭建刚;毛书歌;冯坤;赵庆安;赵然;侯桂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耳鸣,是指自觉耳内有响声,或如蝉鸣,或如潮声,或如蚊叫.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听不真切,重者听觉丧失.耳鸣日久,可影响听力,导致耳聋.故《医学入门》谓“耳鸣乃是耳聋之渐也”.两者症状虽异,但其发病机理相似,故中医将耳鸣耳聋并称.传统理论多以肾开窍于耳为立论依据,将耳鸣耳聋多责之于肾,但从临床实际看,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在耳鸣耳聋的生理、病理、防病、治病方面都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五官诸窍皆赖以为养,耳的正常功能活动所需要的气血皆来源于脾胃.正如李东垣所说:“胃气一虚,耳目口鼻皆为之病.”
作者:刘健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探讨阿魏酸钠对TNF-α致血管内皮细胞(VEC)中Bcl-2和Bax表达改变的影响及其细胞保护作用.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实验模型,采用细胞培养、电镜、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TNF-α对VEC的形态以及内皮细胞中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并研究阿魏酸钠的保护机理.结果,TNF-α能明显损伤VEC的超微结构,可见较多凋亡细胞,细胞中Bcl-2表达明显减少,Bax表达明显增多.将阿魏酸钠与TNF-α共同作用于VEC,可见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正常细胞形态相似,Bcl-2表达增多,Bax表达减少.阿魏酸钠可减少TNF-α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少Bax表达,提高Bc1-2表达实现的.
作者:张敬芳;欧阳静萍;王生锋;王光洁;齐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李德新教授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出发,认为治病首先调补脾胃,并运用其创立的燮理中宫汤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
作者:夏永良;夏永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从肺脏免疫功能探讨老年肺炎的发病机制及毒素清对其作用.复制大肠杆菌肺炎模型,分为老龄正常组、模型组、毒素清高、低剂量组、氟哌酸组共5组.观察肺脏组织病理改变和肺泡灌洗液免疫球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n)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肺炎老龄大鼠的肺组织损伤明显.与老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泡灌洗液sIgA和FN降低,中性粒细胞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sIgA含量和用药各组FN含量升高,高剂量组中性粒细胞降低.肺脏中性粒细胞含量增多及sIgA、FN含量减少与老年肺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毒素清对肺炎的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肺脏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提高sIgA、FN含量有关.
作者:李建生;童丽;张杰;杨戈;李仪奎;郭盛典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丙肝汤治疗非输血感染的急性丙型肝炎36例,总有效率达88.89%.其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效,能诱生干扰素抗丙肝病毒,调整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脏微循环,抑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从而达到改善肝功能和消除丙肝病毒的目的.
作者:陈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对于肝气郁结的治疗,大多以疏肝理气,但也并非尽皆如此.有些肝气郁结证或肝胃不和证,屡用舒肝之品初则小效,继则无效,究其因,临床尚有因肺气郁闭、中气不足与过敏等原因所致.
作者:关风岭;关思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著名医家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在临床中,用之得当,确有奇效.笔者曾以此法治疗内、儿、妇科疾病多例,疗效显著,现将病案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刘贵宁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用清肝解郁方加小剂量抗甲药物(ATD)治疗64例Graves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12周,结果显示,肝功能各指标(ALT、AST、Tbil)显著改善(均P《0.01);甲状腺功能指标(T3、T4、TSH、FT3、FT4)显著改善(P《0.01);TGA、TMA显著下降(均P《0.01).本组病例肝功能的恢复与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相平行,提示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是肝脏损害的因素之一.建议对初诊Graves病合并肝损害者,中西药并用,ATD宜小剂量,同时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
作者:刘芳;余江毅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