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宁
通过以大接经全息疗法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42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15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提示本法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较好的疗效,为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开拓了新的思路.
作者:万文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而成.主治阳郁四逆,手足不温.功专透解郁热,疏肝理脾.凡阳郁于里,不能外达或气血郁滞而变生诸证者均可用之.笔者衍其方用于治疗抽搐、胃脘痛,疗效较好,与同道共鉴.
作者:齐志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著名医家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在临床中,用之得当,确有奇效.笔者曾以此法治疗内、儿、妇科疾病多例,疗效显著,现将病案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刘贵宁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阳萎,是男子性功能障碍常见的病症,主要指阳事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或触而萎软之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称之为“阴萎”历代医家多责之“肾虚”所致.明@张景岳改称为“阳萎”,并在《景岳全书》卷32中首次将阳萎作为杂证中一个独立的病列出,从而完成阳萎辨证论治较为完整的框架.
作者:李湛民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古代中医认为,破阳太早、恣情纵欲及自身戕害(手淫)等房劳伤是引起阳萎的主要原因.目前,通用的大中专院校教材及多数学者在论及阳萎病因病机时,亦多采纳上述观点,即认为房劳伤是阳萎发病的主要原因,肾阳亏虚是阳萎的主要病机,因而主张在治疗上要以温补肾阳为主[1].这种理论在当今男科临床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对当今阳萎病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基础的分析,这种理论并不普遍符合当今阳萎病的发病学规律和证候学规律.经过研究发现,在阳萎发病学中,房劳伤不是现代人类阳萎的主因,而情志之变为其主要发病学环节,不良生活习惯不可忽视,实多虚少是普遍规律,发病脏腑以肝肾为中心而涉及五脏[2].以下重点谈谈郁与阳萎发病的关系.
作者:秦国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对《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方剂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书中所用方剂的特色为①以论统方,方证相应;②寒温同用,相反相成;③补泻并施,全面兼顾;④主药分明,善用药对;⑤注重理气,调整气机.
作者:张林;姜俊梅;刘学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用清肝解郁方加小剂量抗甲药物(ATD)治疗64例Graves病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12周,结果显示,肝功能各指标(ALT、AST、Tbil)显著改善(均P《0.01);甲状腺功能指标(T3、T4、TSH、FT3、FT4)显著改善(P《0.01);TGA、TMA显著下降(均P《0.01).本组病例肝功能的恢复与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相平行,提示高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是肝脏损害的因素之一.建议对初诊Graves病合并肝损害者,中西药并用,ATD宜小剂量,同时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
作者:刘芳;余江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97年,以自拟方益气活血逐瘀通络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及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之稳定期患者2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东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内涵,有两个意思,一为孔孟之道,是得人心的;二为搞政治工作必须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实我们当医生的也必须有高素质的文化,一则可以吸收古文献的营养达到“涓滴不遗”;二则写起著作来可以“笔锋到处,横扫千军”.
作者:干祖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首次公布朱文锋教授长期从事疾病计量诊断研究的资料,明确了621个症状对内妇儿科410种疾病的诊断贡献度,并简要介绍临床实际运用的方法.
作者:朱文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以隧道法切开、脱管、引流、垫棉,隧道内填塞祛腐生肌之红油膏纱布,外敷三石散治疗高位肛瘘181例,治愈180例,治愈率达99.4%.治愈时间21~49天,平均28天.随访1~5年无复发,亦未肛门失禁、移位畸形等后遗症.
作者:张平生;柏连松 刊期: 2001年第09期
阳萎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本病缠绵难愈,现尚未有很理想的中西药物治疗,笔者自拟糖萎灵敷剂治疗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郝明强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笔者自1992-1999年,以疏风化湿法治疗银屑病10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来自门诊.105例中,男61例,女44例;年龄小12岁,大64岁,其中12~34岁55例,35~44岁31例,45~55岁17例,55岁以上2例;病程短1周,长31年.均符合赵辨主编《临床皮病学》银屑病临床诊断标准.
作者:蒋蔚;赵蔚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对于肝气郁结的治疗,大多以疏肝理气,但也并非尽皆如此.有些肝气郁结证或肝胃不和证,屡用舒肝之品初则小效,继则无效,究其因,临床尚有因肺气郁闭、中气不足与过敏等原因所致.
作者:关风岭;关思友 刊期: 2001年第09期
弥漫性硬皮病所致的四肢肌肉萎缩、干枯、僵直、溃烂或肢体局部功能障碍与畸形,西医学至今尚乏有效的治疗方药.中医则辨证分型论治,疗效卓著,多能治愈.疗效是科学的论证,请君细读吾等曾已披露之中医临床家朱良春先生治疗各科奇难杂病的“经验系列”,就能助你了解中医学神奇的科学色彩,更能认识奇难杂病得中医治疗,即无终生遗憾的慨叹.总结老一辈临床家经验,是继承中求创新之路,亦是挽救中医危机,提高中医整体水平的唯一途径.中医的生命在“疗效”.著名临床家干祖望先生和邓铁涛先生指出的假、冒、伪、劣中医和“自愿从属西医的中医”,他们对中医学的科学性不理解是不学无术之过也.当前,在一片中医现代化和废医存药的呼声中,中医要卓然自立,谨防民族虚无主义的抬头.
作者: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探讨阿魏酸钠对TNF-α致血管内皮细胞(VEC)中Bcl-2和Bax表达改变的影响及其细胞保护作用.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实验模型,采用细胞培养、电镜、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TNF-α对VEC的形态以及内皮细胞中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并研究阿魏酸钠的保护机理.结果,TNF-α能明显损伤VEC的超微结构,可见较多凋亡细胞,细胞中Bcl-2表达明显减少,Bax表达明显增多.将阿魏酸钠与TNF-α共同作用于VEC,可见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正常细胞形态相似,Bcl-2表达增多,Bax表达减少.阿魏酸钠可减少TNF-α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其机理可能是通过减少Bax表达,提高Bc1-2表达实现的.
作者:张敬芳;欧阳静萍;王生锋;王光洁;齐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漓不尽,尿涩不利,可归入中医淋证范围认识.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肾虚湿热,治疗宜分辨肾虚的性质,灵活运用温肾、补肾、益肾,兼顾不同证候治标治本.
作者:倪青 刊期: 2001年第09期
研究腰椎退行性变患者骨代谢变化与肾虚的关系.选择腰椎退行性变患者75例,分为绝经前妇女组(15例)、绝经后妇女组(30例)、成年男性组(30例);正常人群50例,分为三组(15例、20例、15例),分别作为以上各组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血清骨钙素(BGP)及尿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rosslaps)水平,对各组患者进行肾虚评分.结果,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绝经后妇女组血清BG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绝经前妇女组及成年男性组无此变化(P》0.05);各组患者尿Crosslaps水平均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P《0.01,P《0.05),其中绝经后妇女组差异尤为显著;各组患者肾虚评分,绝经后妇女组分值高(与绝经前妇女组比较,P《0.01),其次是成年男性组(与绝经前妇女组比较,P《0.05)、绝经前妇女组,前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及骨代谢紊乱表现,中医病机以肾虚为本,骨代谢紊乱可能是中医肾虚的重要改变之一.
作者:吴洁;张英泽;张静;葛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从肺脏免疫功能探讨老年肺炎的发病机制及毒素清对其作用.复制大肠杆菌肺炎模型,分为老龄正常组、模型组、毒素清高、低剂量组、氟哌酸组共5组.观察肺脏组织病理改变和肺泡灌洗液免疫球蛋白、纤维连接蛋白(Fn)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肺炎老龄大鼠的肺组织损伤明显.与老龄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泡灌洗液sIgA和FN降低,中性粒细胞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sIgA含量和用药各组FN含量升高,高剂量组中性粒细胞降低.肺脏中性粒细胞含量增多及sIgA、FN含量减少与老年肺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毒素清对肺炎的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肺脏中性粒细胞数量和提高sIgA、FN含量有关.
作者:李建生;童丽;张杰;杨戈;李仪奎;郭盛典 刊期: 2001年第09期
近年来,中药黄芪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实验以及临床资料证明,黄芪具有治疗心衰的作用,尤其在治疗难治性心衰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从报道来看,黄芪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临床疗效也相当令人满意,兹就1989年以来各地的报道资料作总结如下.
作者:梁春才 刊期: 200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