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细胞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车乐;杨学辉;朱积川;王晓峰;侯树坤

关键词:肾癌,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肿瘤微血管密度,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探讨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肾癌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与肾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35例肾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肾组织b-FGF表达和MVD(肿瘤微血管密度).结果肾癌组织中b-FGF表达明显高于癌旁和周围正常肾组织(P<0.01).b-FGF表达升高与肿瘤分期、分级密切相关,肾细胞癌组织中MVD与b-FGF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b-FGF是肾细胞癌组织中重要的血管生长因子之一,b-FGF表达和MVD与肾细胞癌的预后有关.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联合方案用于乳腺癌术前化疗的初步观察

    为探讨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联合方案(以下简称为CEP方案)用于乳腺癌术前化疗的疗效,我们对60例住院准备行根治术的乳腺癌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作者:龚益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羟基喜树碱为主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1997年3月~1999年3月对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常规化疗药物组(A组)和以羟基喜树碱为主药物组(B组),比较常规化学药物(阿霉素,顺铂,5氟脲嘧啶)和以羟基喜树碱为主的化疗药物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况建荣;王道梅;燕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癌术后早期双路腹腔温热化疗并全身化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胃癌术后化疗方法.方法随机选择Ⅱ~Ⅳ期胃癌术后患者56例作治疗组,采用早期双路腹腔温热化疗并全身化疗.对照组,选择Ⅱ~Ⅳ期胃癌术后42例采用常规化疗的患者.结果治疗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肠道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髓抑制两组无差异(P>0.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双路腹腔温热化疗并全身化疗对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有预防作用.

    作者:王冰;周珞华;于丁;胡丹;黄承芳;李乃卿;罗洁丽;殷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男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约占乳腺癌发病率的1%,虽然其发病率低,但就诊时的年龄较大,病期较晚,死亡率较高.由于对男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了解较少,临床上对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往往是参照女性乳腺癌的特性而进行的.从近年的研究资料看[1],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是有差异的,但这些差异是否影响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目前还无明确的结论.为了加深对男性乳腺癌生物特性及其临床相关行为的了解,本文拟就男性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免疫组化特征和预后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贺兰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腺病毒介导的p27kip1cDNA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p27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抗增殖作用.方法构建重组体腺病毒Ad-p27kip1并转染SGC-7901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免疫组化检测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Ad-p27kip1,病毒滴度为1.24×1012pfu/ml,在MOI≥50时,即可达到100%的转导效率.在SGC-7901细胞中表达,能抑制其生长和集落形成,Ad-p27kip1和对照组PCNA标记指数分别为35.2%及78.6%(P<0.01).结论 p27可有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这为采用p27kip1cDNA基因治疗胃癌奠定了基础.

    作者:童强;吴清明;刘重贞;于皆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局部晚期直肠癌综合治疗的评价

    局部晚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cancer of the rectum)预后不佳,如果处理得当,部分病人可望治愈或收到满意的姑息性效果.于1981~1994年间对64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做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鲁建林;王兵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放射治疗的挡铅钻孔螺丝固定技术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挡铅制作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制作技术直接关系到放射治疗的效果.我们在这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杨麟;王者非;王雷;吴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膀胱混合癌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提高膀胱混合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0年6月收治的12例病人,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讨论.结果 12例膀胱混合癌占同期549例膀胱肿瘤的2.19%,其中鳞、腺混合癌3例,移行、鳞状、腺细胞混合癌1例,移行、鳞状细胞混合癌6例,移行、腺细胞癌混合癌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9例,全膀胱切除2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1例.术后12例患者均接受定期随访,生存期7个月~4.2年.结论膀胱混合癌的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蔡晓晴;李文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宫颈癌p53外显子7突变与HPV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p53外显子7突变与HPV16、18型感染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限制性酶解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等方法对49例宫颈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p53外显子7的突变与HPV16、18型感染进行了检测.结果 p53外显子7的突变率10.20%,HPV-DNA阳性率87.76%,二者差异显著(χ2=55.901,P<0.001),突变位点多见于密码子229(1/5)、247(2/5)、249(1/5);HPV16-DNA阳性率87.76%显著高于HPV18-DNA阳性率38.78%(χ2=23.227,P<0.001);p53外显子7突变与HPV感染可共存于同一标本中.结论宫颈癌p53外显子7突变热点是密码子229、247、249;少数宫颈癌是由于p53外显子7突变或p53外显子7突变与高危HPV感染相互作用所致,大多数宫颈癌是由于高危HPV感染尤其是HPV16感染所致.

    作者:李惠芳;常艳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9例报告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MLT)临床少见,占睾丸肿瘤的1%~8%.我院从1985~1998年共收治睾丸恶性淋巴瘤19例,占同期睾丸恶性肿瘤的4.5%,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贵平;赵阳;胡建国;范永田;曹浩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胰腺囊性实性肿瘤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4岁.2年来无诱因上腹隐痛,与进食无关,伴恶心、呕吐,无消瘦及黄染.查体:剑突下触及约5cm×5cm、压痛明显、边界不清、质硬、活动度差之肿物.B超见上腹部囊实性占位,向后压迫胰腺.CT示胰头实性占位.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部,圆形、直径约6cm、质硬、部分呈囊性,对正常胰腺组织有侵犯.肝脏等其他脏器探查阴性,行肿物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现无复发.病理:胰腺囊性实性肿瘤(8cm×6cm×4cm),伴出血、坏死.免疫组化:NSE(+),Vimentin(+),ER(-),PR(+),CK(-).

    作者:李娜;张越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唾液酸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唾液酸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了70例宫颈癌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唾液酸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其表达水平.结果唾液酸在非癌细胞中无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细胞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发生转移、复发及预后差的患者中高表达(P<0.01或P<0.05).结论唾液酸可作为反映宫颈癌的恶性潜能和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作者:袁建寰;陈惠祯;黄凤英;熊艳;陈剑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用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及Ki-67抗原单克隆抗体对75例TCC和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TCC中VEGF表达和Ki-67指数(Ki-67 LI)明显增高,且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VEGF表达与Ki-67 LI之间亦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VEGF和Ki-67 LI从血管生成和增殖活性两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能力,联合检测VEGF和Ki-67 LI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登科;李俊卿;陈书奎;胡伟;张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高频彩超诊断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彩超与临床触诊在诊断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60例乳腺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作术前前瞻性彩超检查,并和术后病理对照,双盲法观察分析影像所见,将其结果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在60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中33例有转移性淋巴结.临床触诊检出其中17例(敏感性51.5%、特异性88.9%、准确性68.3%),彩超检出28例(敏感性84.8%、特异性100%、准确性88.3%).彩超可确诊68.7%临床漏诊的隐匿性转移淋巴结.结论彩超明显优于临床检查,是目前预计腋窝淋巴结是否受累的较准确方法.

    作者:赵惠琤;钱超文;边晔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血管抑制素对胃癌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抑素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结果治疗组肿瘤体积、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抑瘤率、AI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胃癌转移受到明显抑制(P< 0.05),且与血管抑素剂量呈正相关.结论血管抑素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对体内胃癌的生长和转移起强烈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明敖;张国锋;罗芸葆;王登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肿瘤防治前沿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食管癌腔内放射治疗剂量学的临床研究

    目的食管癌腔内放射治疗与单纯外照射的疗效比较.方法对280例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分为腔内加体外照射4组,观察研究腔内治疗的急性食管反应及生存率.结果 A、B两组急性食管反应较重.1、3、5年生存率A组48%,20%,8%;B组52%,22%,10%;C组76%,46%,26%;D组70%,32%,20%;E组57.5%,23.8%,15%.1、3年C组较A、B、 E组有显著差异(P<0.05).5年C组较A、 B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组较为理想,是腔内加外照射目前可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王冬果;刘建军;安运轩;郑安平;李翠珍;刘金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端粒酶活性检测是鉴别良、恶性胸水的重要指标

    目的检测胸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为临床鉴别良恶性胸水提供诊断依据.方法离心收集各种类型胸水的脱落细胞,TRAP-PCR-ELISA银染法检测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心力衰竭、肝硬化、尿毒症、肺炎、结核性胸膜炎胸水脱落细胞不能检出端粒酶活性,而癌性胸水91.42% 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水诊断的敏感性为91.42%,特异性为100%,显著高于其他检测方法.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临床良恶性胸水鉴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作者:邓志华;蔡洪培;李石;沈健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肿瘤相关物质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物质(TSGF)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设原发性肝癌组、继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共5组,分别行TSGF与AFP联合检测及相关性统计.结果原发性肝癌组TSGF与转移性肝癌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其他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组AFP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SGF是原发性肝癌的灵敏检测指标,与AFP联检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作者:包乐群;彭义梅;张新华;孙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陕北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陕北地区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陕北地区三所地区级医院病例组与对照组各88例,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HBV感染与个人肝病史有协同作用,本文中有肝病史者患肝癌的危险性是无肝病史者的19.174倍.结论我们认为HBV感染是陕北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赵红;李小龙;樊霞;葛蘩梅;陈秀山;乔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