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王福生;刘明旭;金磊;雷周云;邱兆华;高兰兴;吴祖泽
目的提高膀胱混合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0年6月收治的12例病人,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讨论.结果 12例膀胱混合癌占同期549例膀胱肿瘤的2.19%,其中鳞、腺混合癌3例,移行、鳞状、腺细胞混合癌1例,移行、鳞状细胞混合癌6例,移行、腺细胞癌混合癌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9例,全膀胱切除2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1例.术后12例患者均接受定期随访,生存期7个月~4.2年.结论膀胱混合癌的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蔡晓晴;李文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MLT)临床少见,占睾丸肿瘤的1%~8%.我院从1985~1998年共收治睾丸恶性淋巴瘤19例,占同期睾丸恶性肿瘤的4.5%,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贵平;赵阳;胡建国;范永田;曹浩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用顺铂(DDP)胸腔内灌注,并与中药辨证配合治疗;对照组以DDP胸腔灌注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0%,(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恶心呕吐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
作者:张莹雯;胡卫东;王海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为免疫表型(immunophenotype)的分化抗原决定族(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在鉴别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研究ML起源等方面,作用愈发突出[1].特别是抗CD20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利妥昔(rituximab)在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治疗上的巨大成功[2,3],使人们对研究分化抗原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刘超英;陈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管抑素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种植转移模型.结果治疗组肿瘤体积、MVD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抑瘤率、AI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胃癌转移受到明显抑制(P< 0.05),且与血管抑素剂量呈正相关.结论血管抑素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诱导胃癌细胞凋亡,对体内胃癌的生长和转移起强烈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明敖;张国锋;罗芸葆;王登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76例NSCLC标本中VEGF表达和MVD进行了检测.结果在NSCLC中鳞癌的VEGF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癌(P<0.05);VE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与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癌VE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显著高于中、高分化癌(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NSCLC的VEGF表达阳性率和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VEGF可引起瘤内MVD增多,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检测VEGF表达强度,可作为判定NSCLC转移潜能和评价预后的指标.
作者:吴开松;刘铭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CT在诊断髓母细胞瘤方面虽有经验,但也经常遇到一些非典型CT表现的特殊病例误诊为其他颅内肿瘤.为进一步提高髓母细胞瘤的CT诊断水平,对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髓母细胞瘤总结如下.
作者:关长群;刘雪虹;杨本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已被公认.随着现代放射生物学的进展,放射治疗学家对人类肿瘤细胞增殖特性及单次分割剂量对正常晚期反应组织放射损伤发生率的影响逐渐有了深刻的理解,期望通过改变分割方式来得到大肿瘤局部控制率及小晚期反应,提出了非常规分割放疗.近年来,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超分割放疗就是其中研究较多且有实用意义的方法之一.
作者:彭开桂;程广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及其在乳腺癌发生中与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检测bcl-2和bax.结果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前病变(P<0.01)和乳腺良性肿瘤.端粒酶活性与bcl-2表达负相关,与bax表达显著负相关,与bcl-2/bax比值明显正相关.结论 bcl-2/bax 表达失衡(比值增大)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郭华雄;余龙江;周治兰;赵洋;肖昌蔚;何正源;杨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约占乳腺癌发病率的1%,虽然其发病率低,但就诊时的年龄较大,病期较晚,死亡率较高.由于对男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了解较少,临床上对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往往是参照女性乳腺癌的特性而进行的.从近年的研究资料看[1],男性乳腺癌与女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是有差异的,但这些差异是否影响男性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目前还无明确的结论.为了加深对男性乳腺癌生物特性及其临床相关行为的了解,本文拟就男性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免疫组化特征和预后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贺兰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HPV与p53基因突变在肺鳞癌发病中的相互作用.方法肺癌组织标本的p53基因序列5~8外显子突变分析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多聚酶链反应EB染色法(PCR-SSCP-EB),HPV16、18型DNA相关序列的检测应用PCR法.结果 40例肺鳞癌组织标本p53基因突变率为67.5%,其中外显子 5~8突变率分别为 17.5%、12.5%、17.5%、20%.肺鳞癌组织中HPV16、18 DNA相关序列的检出率为42.5%.p53基因突变与HPV DNA序列的检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p53基因突变与 HPV感染在肺鳞癌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相互促进作用.
作者:胡克;陈丽;刘珍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物质(TSGF)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设原发性肝癌组、继发性肝癌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共5组,分别行TSGF与AFP联合检测及相关性统计.结果原发性肝癌组TSGF与转移性肝癌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其他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组AFP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SGF是原发性肝癌的灵敏检测指标,与AFP联检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率.
作者:包乐群;彭义梅;张新华;孙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局部晚期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cancer of the rectum)预后不佳,如果处理得当,部分病人可望治愈或收到满意的姑息性效果.于1981~1994年间对64例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做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鲁建林;王兵兵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997年3月~1999年3月对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常规化疗药物组(A组)和以羟基喜树碱为主药物组(B组),比较常规化学药物(阿霉素,顺铂,5氟脲嘧啶)和以羟基喜树碱为主的化疗药物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况建荣;王道梅;燕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对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MTT法分析结果,实验分为:1.将血管抑制素与细胞同时加入;2.先接种细胞,培养24h后再加血管抑制素.结果血管抑制素对ECV-304的抑制作用呈典型的量效关系.结论血管抑制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苏心;张文治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53外显子7突变与HPV16、18型感染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限制性酶解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等方法对49例宫颈癌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p53外显子7的突变与HPV16、18型感染进行了检测.结果 p53外显子7的突变率10.20%,HPV-DNA阳性率87.76%,二者差异显著(χ2=55.901,P<0.001),突变位点多见于密码子229(1/5)、247(2/5)、249(1/5);HPV16-DNA阳性率87.76%显著高于HPV18-DNA阳性率38.78%(χ2=23.227,P<0.001);p53外显子7突变与HPV感染可共存于同一标本中.结论宫颈癌p53外显子7突变热点是密码子229、247、249;少数宫颈癌是由于p53外显子7突变或p53外显子7突变与高危HPV感染相互作用所致,大多数宫颈癌是由于高危HPV感染尤其是HPV16感染所致.
作者:李惠芳;常艳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4岁.2年来无诱因上腹隐痛,与进食无关,伴恶心、呕吐,无消瘦及黄染.查体:剑突下触及约5cm×5cm、压痛明显、边界不清、质硬、活动度差之肿物.B超见上腹部囊实性占位,向后压迫胰腺.CT示胰头实性占位.术中见肿物位于胰头部,圆形、直径约6cm、质硬、部分呈囊性,对正常胰腺组织有侵犯.肝脏等其他脏器探查阴性,行肿物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现无复发.病理:胰腺囊性实性肿瘤(8cm×6cm×4cm),伴出血、坏死.免疫组化:NSE(+),Vimentin(+),ER(-),PR(+),CK(-).
作者:李娜;张越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电子束术后单次大剂量照射治疗瘢痕的疗效及皮肤晚期反应.方法 1998年5月至200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8例术后瘢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结果 (1)研究组瘢痕复发率为11.1%(6/54),对照组为12.9%(7/54),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皮肤晚期损伤,研究组1级4例,2级1例;对照1级3例,2级2例,二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电子束单次大剂量照射是治疗瘢痕的一种有效方法,耐受性良好,与传统的分次照射相比,有治疗周期短,花费低,剂量分布好等优点.
作者:袁响林;胡长耀;胡国清;于世英;肖仁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检测原发性乳癌中c-erbB-2扩增和mdr-1表达的情况,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PCR和RT-PCR法检测47例乳癌中c-erbB-2扩增和mdr-1表达.结果⑴c -erbB-2扩增与组织学分级和腋淋巴结阳性数有关,有统计学意义.ER、PR阴性与阳性乳癌比较,非浸润性与浸润性乳癌比较,c -erbB-2扩增均有显著性差异.⑵ mdr-1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有统计学意义.⑶ mdr-1表达与c-erbB-2扩增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rbB-2扩增与乳癌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阳性数、ER、PR状态、组织学类型有关,mdr-1表达只与组织学分级有关,c-erbB-2扩增与mdr-1表达无关.
作者:程晶;徐洁;周云峰;伍钢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