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英;张军妮;朱月清;吴晓柳;郭仁宏
羟基喜树碱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我们自1992年1月~1997年12月应用羟基喜树碱膀胱腔内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68例,经6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效果明显优于既往所采用的噻哐替哌、丝裂霉素和卡介苗,并且副作用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药物.
作者:杨嗣星;张孝斌;王玲珑;吴荣扬;张杰;刘运初;刘修恒;钱辉军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关于胃癌术后早期再发者与晚期再发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两者的差异报告甚少,本文对此加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慧敏;王少卿;申耀宗;王鹏程;王旭波;田兆伦;唐采白;沈桂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本文用OKT单抗致敏血球花环法和MTT比色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胃癌(GC)患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CAG患者CD3+亚群及CD4/CD8均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P<0.01),NK细胞活性显著低下(P<0.01).胃癌患者术前CD3+、CD4+亚群及CD4/CD8较健康对照明显降低(P<0.01),CD8+亚群显著升高(P<0.01),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CAG患者比较,胃癌患者术前CD3+亚群及CD4/CD8明显降低(P<0.05),CD8+亚群显著升高(P<0.01),NK细胞活性显著低下(P<0.01).而术后两周,以上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说明CAG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已处于失调状态,而胃癌患者的免疫失调更为严重,但手术切除肿瘤后病人的免疫失调能迅速恢复,一般为两周左右.
作者:周一鸣;兰中芬;赵进昌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EBV-LMP对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体内外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人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为对象,采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将重组EBV-LMP表达质粒转染CNE1细胞.以载体质粒转染及CNE1细胞为对照,用细胞体外增殖实验、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测定、流式细胞术、PCNA检测和裸鼠成瘤实验,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体外细胞增殖,结果表明,A比值实验组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实验组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FCM法测定细胞周期,实验组S期细胞比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显著增高,S期细胞达34.9%;PCNA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细胞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CNE1及转染细胞系裸小鼠移植结果表明,LMP表达细胞系移植瘤潜伏期、体内倍增时间明显缩短(P<0.01),成瘤率、瘤重显著增高(P<0.01/0.05).结论:EBV-LMP对CNE1细胞体内外增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示LMP在NPC细胞演进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作者:张钦明;孙宁;陈小毅;莫梅英;唐泽立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TGFβⅠ和TGFβⅡ受体的基因表达分析,了解两种受体的基因表达与胰腺癌的相关性.方法:对12例正常胰腺组织和35例胰腺癌标本进行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P<0.05有意义.结果:TGFβⅠ和TGFβⅡ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8.6%(24/35)和60%(21/35)两者均阳性为51.4%(18/35);并发现两种受体的基因表达与胰腺癌的分期有关(P<0.01),而TGFβⅡ受体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提示两种受体的表达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且对此癌的诊断有意义.
作者:张丽辉;黄带发;许凤芝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反映肾小管损伤的较新指标.β2-微球蛋白是证实肾脏损伤的经典指标.为了解肿瘤患者尿中RBP和β2-MG与恶性肿瘤患者肾损害的关系,分别采用ELISA和RIA技术检测208例恶性肿瘤患者尿RBP和β2-MG.结果其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BP和β2-M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5%和62.02%(P>0.05).研究还表明手术明显降低了患者β2-MG和RBP检测阳性率(P<0.05).而化疗则对患者肾功改善无太大帮助(P>0.05).这可能与损伤肾脏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RBP检测较少受肾外因素影响、在尿液中较β2-MG更稳定,检测方法更简便.RBP可优先作为肿瘤患者肾损害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欧阳学农;陈樟树;曾金雄;戴西湖;陆志范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原发喉癌及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并探讨其作为喉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研究了39例原发喉癌和17例相应癌旁上皮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9例原发喉癌组织中,发现有3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9.7%,端粒酶表达与喉癌临床资料无相关性.在17例癌旁组织中有6例显示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35.3%.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喉癌的临床肿瘤标志物.
作者:金顺钱;张伟;于振坤;刘毅;曲平;范尔钟;韩德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讨酸性同功铁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P53表达的关系,明确酸性同功铁蛋白作为乳腺癌诊断指标的意义.方法:采用抗人胎盘酸性同功铁蛋白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对38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腺病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73.7%(28/38例)的乳腺癌和6.7%(2/30例)的乳腺腺病患者AIF呈阳性表达,阳性细胞胞浆着色明显,阳性细胞主要是癌细胞和增生的导管上皮细胞;44.7%(17/38例)的乳腺癌和3.3%(1/30例)的乳腺腺病组织P53呈阳性表达,阳性着色位于核内,阳性细胞为癌细胞和非典型增生的导管上皮细胞;P53表达与AIF表达符合率为60.5%,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0.05<P<0.1).结论:酸性同功铁蛋白的检测可以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作者:王桂华;易先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1987~1994年间具有二次活检的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23例,其中6例发生组织形态的转变.二次活栓间隔时间12~54个月,平均33个月.临床上主要由局部淋巴结肿大或局部器官病变发展成全身淋巴结肿大并伴发热、皮疹或器官受累.临床分期由Ⅰ期发展为Ⅱ~Ⅳ期.组织形态的转变:3例滤泡型变为弥漫型;3例小裂细胞性变为裂一无裂细胞性;1例裂一无裂细胞性变为大无裂细胞性;1例B小淋巴细胞性变为免疫母细胞性.这说明淋巴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发生组织形态的转变,由低度恶性向高度恶性发展.
作者:仲伟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自发性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UNEL技术对53例胃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原位观察和比较.结果:胃癌组织自发性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5.76%.胃癌细胞凋亡指数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高、中分化腺癌凋亡指数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P<0.01),无淋巴结转移和临床Ⅰ、Ⅱ期胃癌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和临床Ⅲ、Ⅳ期胃癌(P<0.05).结论:提示胃癌组织自发性细胞凋亡与胃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有密切的关系,细胞凋亡异常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海峰;刘为纹;房殿春;门荣甫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高剂量与常规剂量表阿霉素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并观察两组的毒性反应.方法:30例Ⅱ-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个病人,一组为高剂量表阿霉素组(EPI:100mg/M2),一组为常规剂量表阿霉素组(EPI:75mg/M2).两组均采用MEP方案(MMC+EPI+DDP)治疗2周期.结果:显示高剂量、常规剂量表阿霉素组有效率(RR)分别为40.0%和20.0%.从有效率来看高剂量表阿霉素组(HD EPI组)要高于常规剂量表阿霉素组(CD EPI组),虽然两组疗效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HD EPI组发生口腔粘膜炎较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毒性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静脉炎、脱发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的心脏毒性.结论:从实际值看HD EPI组疗效优于CD EPI且,而主要毒性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异,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作者:王慧敏;廖美琳;陈玉蓉;金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香菇多糖是一种人体免疫调节剂,它能增加患者免疫细胞数量和增强免疫细胞功能.但它对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动力学影响如何,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我们对45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或化疗加免疗(香菇多糖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凋亡水平的变化.肿瘤患者中,肺癌14例、乳腺癌11例、NHL9例、食管贲门癌6例、大肠癌4例、NPC1例.其中单纯化疗者27例,另18例除用相同化疗方案外,还加用香菇多糖治疗.
作者:周振英;张军妮;朱月清;吴晓柳;郭仁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我院自1984年2月~1992年2月采用体外配合腔内放疗及盒式四野外放疗两种方式治疗子宫颈癌,现已随访5年以上.目的是判明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体外配合腔内放疗先给盆腔前后大野外放疗46Gy,此后中间挡铅4cm外照射14~20Gy同时每周后装腔内放疗一次(当日不做外照射)A点18~24Gy.盒式四野外放疗采用盆腔前后野及两侧野共四野外放疗轮照总剂量60~65Gy,然后缩野外照射10~12Gy.结果:两组的5年生存率各为77%、51%;2年局部及盆腔病灶复发率各为12.5%、30%;2年远处转移率各为17.5%、37%;5年后的各种并发症百分率等均有显著差异(P<0.01~0.05).体外配合腔内放疗治疗子宫颈癌其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显著优于盒式四野外放疗.
作者:沈华;孙世良;周琦;段恒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近年来,恩丹西酮(Ondan setron)控制化疗所致呕吐的应用研究国内已有报告.预防顺铂为主的化疗所致呕吐的效果好.本组研究恩丹西酮在癌症化疗中随机分组,与胃复安对比,结果显示恩丹西酮组止吐作用优于胃复安组,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晓安;冯钊;李从喜;程冬英;龚皓;徐涛;孙忠义;罗良浩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病人、男性、41岁、于1979年8月份在洗澡时无意发现右腋下一个1.0×1.5cm的皮下结节,不痛不痒,局部皮肤亦无红肿,观察两个月,原结节有增大趋势,遂到医院检查,临床诊断为神经纤维瘤.于10月20日在局麻下行结节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深筋膜下,胸大肌及背阔肌之间,中等硬度,有完整包膜,呈串珠状,4×2.5cm大小,上方有腋动脉及静脉,包膜上有丰富的滋养血管,完整切除包块,并送病检.切口一周痊愈.病检:镜下见主要为恶性神经鞘瘤,另有腺泡性横纹肌肉瘤样结构、核分裂相多见.病理诊断、蝾螈瘤.后进行局部放射治疗:200CGy/30F/6W.DT:60Gy,放疗结束之后出院.
作者:范灿厚;尹宜发;顾昱;屈荣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57例宫颈腺癌的研究旨在分析宫颈腺癌的病理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总结57例宫颈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部分病例作了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其中33例进行了长期随访并分析了预后与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宫颈腺癌与非癌性增生的区别要根据多标准综合分析.PAS、Vimentin免疫标记在鉴别宫颈子宫内膜样腺癌和宫体子宫内膜腺癌方面有意义.结论:宫颈腺癌的5年生存率与宫颈腺癌类型和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彭善友;黎辉;熊国胜;王则胜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抑癌基因P53、P16表达与卵巢上皮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27例卵巢上皮癌组织中P53蛋白,P16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卵巢上皮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44%.P16蛋白在卵巢上皮癌中表达阳性率为18.52%,P53及P16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53蛋白过度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P16晚期表达阳性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P53、P16基因表达的改变在卵巢上皮癌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韩素慧;陈德芬 刊期: 1999年第02期
部分早期浸润性宫颈癌根治术后需补充放疗.为提高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于1990年1月至1997年6月对宫颈癌手术作了一些改进.对101例年轻早期宫颈癌施行根治术时将一侧或两侧的卵巢保留并移位至同侧的侧腹膜.该点距常规盆腔放射照野边缘有5cm的安全距离.经放射线剂量测定,证实卵巢总受量为中心点肿瘤量的1.77%.随访观察无性激素水平下降而导致的各种症状出现.对年轻早期浸润性宫颈癌避免术后补充放疗而破坏卵巢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鲁;张巧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观察了72例接受不同方法治疗的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愈后及γ显像情况,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21例单独应用131I标记的抗结肠癌单克隆抗体CL3(简称131I-CL3)局部多点注射治疗;第二组33例接受LAK细胞/IL-2静脉注射治疗;第三组18例接受LAK细胞/IL-2联合131I-CL3肿瘤局部多点注射治疗.发现:(1)LAK细胞/IL-2和131I-CL3联合应用组,肿瘤局部核素标记抗体浓聚大于131I-CL3组.(2)联合应用LAK细胞/IL-2及131I-CL3治疗组的有效率(CR+PR,50%)明显高于131I-CL3治疗组(23.8%)及LAK细胞/IL-2治疗组(12.1%).说明LAK细胞/IL-2联合应用后可增强放免显像及放免治疗的效果.
作者:李爱民;罗荣城;张军一;廖旺军;张鸣江;蒋丽群 刊期: 1999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DR抗原)和凋亡相关基因Fas、bcl-2及bax在肝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0例肝癌组织中HLA-DR、Fas、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40例肝细胞癌中18例HLA-DR阳性,阳性率45%,癌旁肝细胞阴性.6例癌细胞Fas阳性,阳性率为15%,癌旁细胞20例阳性,阳性率50.0%.癌细胞bcl-2阳性6例,阳性率为15%,8例癌旁细胞阳性,阳性率为20%.癌细胞bax阳性8例,阳性率为20%,癌旁细胞25例阳性,阳性率为62.5%.结论:提示HLA-DR异常表达与肝细胞癌变有关;Fas可能不是引起肝癌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bcl-2和bax的变化可能影响肝细胞的凋亡状态,在肝癌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作者:郭琳琅;郭颖;曹长安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