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孙剑萍;朱士洲;李新东;周斌;缪满

关键词:平板运动试验, 动态心电图, 实验室检查,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前区不适, 常规心电图, 高脂血症, 窦性心律, 常规处理, 糖尿病, 高血压, 杂音, 胸闷, 心率, 头晕, 体检, 男性, 患者, 分级, 瓣膜
摘要:患者男性,51岁.因反复头晕、胸闷、心前区不适1年余,再发2天就诊.既往无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体检:BP 120/80mmHg.心率74次/min,心律齐,心界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均未见异常.遂按Bruce分级方案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前按平板运动试验常规处理.
心电与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思考心电图之97》答案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心房颤动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可超过6%[1].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死率是对照组的2倍,主要原因是其主要并发症血栓栓塞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下称脑卒中),发生率在50~59岁组为1.5%,而在80~89岁组为30%[2].Framingham有关心房颤动引起脑卒中危险性的研究显示,非风湿性者是对照组的5.6倍,风湿性瓣膜病者是对照组的17.6倍[3].

    作者:屈百鸣;赵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射频导管消融根治合并多机制房性心律失常的心房颤动1例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是目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主要的策略.但在消融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或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等其他房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由多种机制产生,主要包括缝隙相关性、消融线相关性以及非消融相关性的房性心律失常等.本文报道1例包含多种机制的心房颤动消融根治房性心律失常.

    作者:储慧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不同心房起搏模式对心房颤动治疗的价值探讨

    心律控制在有症状的心房颤动患者中仍然是一个正确选择.控制心律的药物治疗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因此非药物治疗得以逐渐发展起来.不同的心房起搏模式在抗心动过缓适应证患者中的应用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存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尽管技术上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以此防治心房颤动的价值一直存在着争议.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低钾血症伴室性期前收缩酷似倒置T波及高大U波1例

    患者女性,81岁,入院诊断:肠道肿瘤?贫血,低钾血症.体检:神志清,慢性病容.T 36.8℃,R18次/min,BP120/70mmHg,HR68次/min.

    作者:王晓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是缺血性脑卒中(下称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美国约有250万人患有心房颤动.一级预防临床试验中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与Framingham心脏研究对于脑卒中危险的评价一致,不行抗栓治疗的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4.5%.心房颤动使所有年龄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增加4~5倍.

    作者:陈君柱;王兴祥;杨雨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和比较98例心力衰竭患者和100例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后的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值.结果 心力衰竭组TO(0.13%±0.19%)高于对照组(-0.03%±0.12%),TS(2.29±0.62/ms/R-R)低于对照组(3.15±0.91/ms/R-R),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经2±0.5年随访发现患者死亡率以TO和TS均异常组高,TO或TS不正常组次之,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窦性TO和/或TS值异常时死亡率增高,及时观察其TO和TS值对检出猝死高危患者并进行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红;郑名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房室旁道合并双径路呈双束支交替传导阻滞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21岁.因反复心悸、气促10余年就诊.动态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偶发房性和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间歇性A型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心动过速时心率140~170次/min.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及X线胸片、心肌酶谱、血电解质等检查均未见异常.电生理检查:穿刺插管时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图1),Ⅰ、aVL、V5~V6 P波倒置,R-R间期长短交替,提示为左侧旁道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率呈133与154次/min交替,提示双径路交替传导.行500ms次/min的右心室S1S1刺激,逆传A波以CSd领先,呈偏心性传导,经左侧旁道逆传(图2).

    作者:徐鸿远;钟国强;郑剑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围术期处理策略

    围术期是指以手术操作为中心,包含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一段时间.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围术期并无确切定义,一般指从患者拟行消融进行术前准备开始至术后1~3个月.随着消融的广泛开展,加强围术期管理对于降低操作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及大程度地提高患者受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董建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好图回放之1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评价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住院患者组(患者组)517例和健康体检组(体检组)3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和临床资料.其中两组各20例作运动负荷试验.结果 (1)本组555例ST段均呈凹面向上或上斜形抬高的典型改变,487例见于单纯胸导联或合并肢体导联(87.74%),绝大多数见于V4~V6.(2)患者组散见于临床近百余种疾病,其分布比例及心电图改变在心血管病与其它系统疾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心前区痛待查的28例确诊为合并肺胸膜疾病10例,冠心病、肋软骨炎和神经紧张症各6例.(3)心前区痛待查的20例运动平板试验阳性4例、ST段降至正常16例;体检组20例下蹲运动试验ST段均降至正常.休息10min后39例回复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不具有指证心血管病变的临床意义,不宜再作分型;无心前区痛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改变为正常变异,无需临床干预.运动负荷试验有助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申万红;刘子文;李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思考心电图之98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术式研究进展

    随着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心房颤动消融作为一种非药物的心律控制手段正引起关注.新近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指南中,对有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如果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即可考虑行消融治疗.

    作者:马骥;边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痉挛致窦性停搏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半年来反复于剧烈运动后晕厥就诊.通常在运动高峰时发生一过性黑矇继以极短暂的意识丧失,伴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瞬间即可恢复.

    作者:于树君;郑淑芳;丁昌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51岁.因反复头晕、胸闷、心前区不适1年余,再发2天就诊.既往无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体检:BP 120/80mmHg.心率74次/min,心律齐,心界不大,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常规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均未见异常.遂按Bruce分级方案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前按平板运动试验常规处理.

    作者:孙剑萍;朱士洲;李新东;周斌;缪满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肺静脉的肌袖电位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肺静脉节段性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开始到目前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1-4],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在消融后早期出现心房颤动复发及新发的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已越来越引起临床研究者的关注[5-8].本文介绍心房颤动消融后心房颤动复发、新发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作者:孙勇;樊友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现状与展望

    一、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发展历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设想来自外科迷宫术的启发.早期Swartz等通过模仿外科手术径线进行射频导管消融取得一定疗效,但是由于操作过于复杂、心脏压塞并发症高等缺陷而可行性较差.虽然Swartz的早期探索没有转化为广泛开展的临床实践,但开创了内科通过导管进行心房颤动消融的先河.1994年Haissaguerre等通过精简消融径线,完成了第1例右心房线性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并获得成功.线性消融证明了心房颤动消融的可行性,但是操作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过长,成功率太低,临床疗效不满意.1998年,Haissaguerre等证明肺静脉局灶发放快速激动可以诱发心房颤动,消除触发灶就可以消除其发生.

    作者:马长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图像融合技术在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目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主要方法是以肺静脉的电隔离为终点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增加其他部位的消融[1].

    作者:林佳雄;刘少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酷似心室预激波1例

    患者女性,53岁,临床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本次因血压升高(高达180/130mmHg),加重半月收入住院.体检:T36.4℃,HR 88次/min,BP 110/70 mmHg.心界扩大,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2/6级吹风样杂音.

    作者:谢红莉;李晓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的疗效分析

    长期以来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3].随着对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肺静脉及腔静脉局灶起源学说的兴起[4],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时代已经来临.

    作者:顾佳宁;刘旭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心电与循环杂志

心电与循环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