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益气补血方治疗白细胞减少症60例

杨宗儒;刘烨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症, 益气补血方, 治疗
摘要:白细胞减少症,涉及心、肝、脾、肾诸脏,责之于脾、肾两脏.自拟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益精填髓为主,有补益脾、肾之功.治疗60例,治愈4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从五个方面,即: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成药与西药治疗相结合、中药局部治疗与西药联合治疗、应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中医组方用药、针灸与埋线疗法等论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指出:中西医结合可以在保持原有单纯西药疗效的基础上,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西药副作用.

    作者:沈丽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中西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研究进展述略

    从定义及流行病学、Ms的诊断标准、发病机理(中医痰瘀论、西医认识、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紊乱、炎症反应、高血压)、治疗(控制体重及减肥、严格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降低血压、抗血小板治疗、科学的生活方式)等方面论述代谢综合征在防治过程中发挥其潜在的优势.

    作者:王华;王旭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降逆止咳颗粒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疗效观察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胃失和降、肺气上逆、肺胃不和,治宜降逆和胃、宣肺止咳化痰.自拟降逆止咳颗粒,治疗3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颜小波;韩迪;张碧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针灸为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88例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针灸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将8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每天给予推拿按摩、静点东莨菪碱及功能训练(包括Bobath法、上田法);针灸组(46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头针、体针治疗.经90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发育商值的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客观评价两组疗效,应用马若飞标准评定.[结果]针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能促进脑电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分泌,代偿已变性或坏死的脑细胞功能,改善脑细胞代谢,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终证明推拿按摩、西药、功能训练结合针灸是治疗小儿脑瘫的佳方法之一.

    作者:赵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汗证辨治三则例析

    证属新产伤血,阴虚阳越.治宜养血滋阴,固表止汗.方用圣愈汤加减;伤湿自汗,治宜通阳利尿、除湿止汗.方用五苓散加减;阴虚火旺盗汗,治宜养阴清热而以清热为主,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减.

    作者:安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利胆和胃疏肝汤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

    目的:观察利肝和胃疏肝汤对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50例均用利肝和胃疏肝汤治疗,每日1剂,日服2~3次.[结果]50例中,治愈41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利肝和胃疏肝汤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确切疗效.

    作者:高希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自拟益气补血方治疗白细胞减少症60例

    白细胞减少症,涉及心、肝、脾、肾诸脏,责之于脾、肾两脏.自拟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益精填髓为主,有补益脾、肾之功.治疗60例,治愈4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作者:杨宗儒;刘烨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对临床3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运用针灸配合中西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痊愈10例;显效15例;好转3例;无效2例.[结论]早期治疗,及时的以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可缩短病程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黄靖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淡盐水汤或温开水送服六味地黄丸治疗肾虚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淡盐水汤、温开水送服六味地黄丸治疗肾虚的疗效差异,以求应用合适的药引.[方法]将45例肾虚服用六味地黄丸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肾虚的治愈好转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淡盐水汤作为药引,引导它药直达肾腑,使六味地黄丸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作者:陈海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二妙散加味合云南白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7例

    [目的]观察二妙散加味合云南白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加味二妙散合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疗效分析.[结果]治愈率85%,1年内复发率3.7%,未出现并发症和毒副作用.[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又减轻了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好的方法.

    作者:樊庆义;吕增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针药并用治疗泌尿系结石疗效观察

    泌尿系结石系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畅,湿热蕴结下焦,煎熬水液杂质,瘀久而成.自拟方有清热利湿,化石通淋,化瘀止痛之效,针刺可加强输尿管蠕动,推动结石下移,针刺配合药物,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作者:丁美萍;陈杰;刘淑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探析

    在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的基础上,以补充钙剂为基础,加用骨化三醇(罗钙全),必要时加用鲑鱼降钙素(Miacacic;密钙息),三者联合使用不失为高龄老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佳选择.

    作者:关雪峰;侯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针灸配合辨证施护治疗失眠36例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36例失眠症辨证分型,采用针刺法、灸法并实施辨证施护.[结果]痊愈44.4%,显效33.3%,有效13.9%,无效8.3%,总有效率91.7%.[结论]针灸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失眠效果显著.

    作者:王玉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春泽汤合泻白散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春泽汤合泻白散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应用春泽汤合泻白散加减治疗,对照组应用贝那普利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分别为90.33% ,56.67 %,两组有效率比效有统计学意义(p <0.5).[结论]利水消肿、修复肾脏损伤等作用.

    作者:杨山;魏锦慧;张英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亚硒酸钠与丹参注射液伍用抗凝血实验研究

    [目的]亚硒酸钠与丹参注射液伍用的抗凝血作用研究.[方法]采用体外血浆法测定药物对凝血作用的影响;采用玻片法测定药物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采用剪尾法测定药物对小鼠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亚硒酸钠与丹参注射液伍用明显延长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P<0.05);非常显著地减少大鼠血小板计数,延长小鼠出血时间(P<0.01).[结论]亚硒酸钠与丹参注射液伍用有抗凝血作用.

    作者:张未玮;刘文艳;戴力明;韩健;王学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相关性探析

    冠心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的升高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壁内皮损伤及血脂异常等病理变化,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FIB通过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冠心病(CHD)相关,成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可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同时FIB也是冠心病严重并发症的预测因子.

    作者:阮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针药并举治疗面瘫38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面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单纯西医抗炎、消肿、营养神经类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辅以针灸疗法.[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47%(χ2=8.913,P<0.05).[结论]西药联合针灸治疗面瘫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面瘫疗效显著.

    作者:孙悦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逍遥散加减治疗特发性水肿53例

    特发性水肿,其本在胃,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治宜首当疏利,冀其肝得疏,气得行,血得活,脾得运,肿得消.以肝论治,使肝气舒,脾气旺,用疏肝解郁,健脾利湿为基本治法.治疗53例,痊愈42例,好转11例.

    作者:冯俊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血压病与中医证型的代谢组学研究探析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代谢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世界范围内的疾病.虽然中医学与代谢组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产生和发展,但两者具有诸多相同之处.两者均强调整体观,且具有相似的思维模式.代谢组学技术与中医证的研究相结合,可把证的研究再次推向了科学发展的前沿,成为中医现代化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有效突破口之一.

    作者:宁澄;陈晓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

    冠心病心绞痛其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1例,显效14例,有效16例,无效1例.对照组29例,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张丽;张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