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卒中患者非胰源性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意义

黄华栋

关键词:血清淀粉酶, 脑卒中,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多器官功能障碍征(MODS), 乌司他丁
摘要: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非胰源性血清淀粉酶升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367例脑卒中患者,根据血清淀粉酶水平分为血清淀粉酶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SIRS发生率等指标,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及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367例脑卒中患者中,28例血清淀粉酶升高组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及病死率等明显高于血清淀粉酶正常组.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非胰源性血清淀粉酶升高往往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性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时间地点定向力受损情况探讨

    目的:了解老年性痴呆(AD)患者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时间地点定向力的受损情况.方法 :收集51例AD患者、9例MCI患者和26例正常老人,进行MMSE检查,针对MMSE的总分和时间地点定向10个分项进行分析.结果 :MCI组和对照组之间时间定向分、地点定向分、定向力总分无显著差异.MCI患者和轻度AD的时间定向分有显著性差异.轻度与中度AD之间比较,年份、月份、星期、街道和楼层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差异.中度与重度AD之间比较,季度、省市、区、街道层、所在地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随着认知障碍的进展AD和MCI患者的定向力受损也是逐渐加重.在早期认知减退的情况下,个体的时间定向力受损会较地点定向力更为明显.对于认知下降的患者,时间定向力是一个敏感的指标.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地点定向受损越来越明显.未发现某些分项较其他分项更为敏感.

    作者:金煜;倪娇娜;吴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临床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1],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后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降低,从而增高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2].

    作者:周立英;朱立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硝普钠治疗伴血压升高的急性左心衰竭的价值

    在伴血压升高的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已得到公认.本文旨在以单硝酸异山梨醇酯(鲁南欣康)为对照,探讨硝普钠治疗伴血压升高的急性左心衰竭的价值.

    作者:宗金波;鲍东来;姜昌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倍他乐克联合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对室性早搏病人T波峰-末间期(Tpe)的影响.方法 86例经24h动态心电图证实的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4例),观察组以稳心颗粒(1包,每日3次)及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以同等剂量的倍他乐克口服,疗程为5周.治疗前后以动态心电图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室早个数和Tpe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Tpe间期、Tpe离散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Tpe间期,Tpe离散度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8.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不仅能有效治疗室性早搏,而且能缩短Tpe,改善其预后.

    作者:占林兵;谢波;胡北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62例临床分析与预防策略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危重并发症之一,血糖浓度过低常为多种原因所致,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遗留不可逆的脑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常合并肝肾功能减退,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或低血糖昏迷.

    作者:王松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评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约三分之一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7d内[1],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吕祥兄;李晓彤;方凯;石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有氧运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目的 比较老年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有氧运动及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在改善血压及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的效果.方法 1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有氧运动组(60例)、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60例).三组患者原有的饮食,服药习惯保持不变.后两组患者进行24周规则运动.干预前后观察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 24周后,有氧运动组及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指标显著改善(P<0.05或0.01),且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较有氧运动组收缩压、FPC及LDL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合并MS患者的CVD危险因素,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运用,能取得血压及多种CVD危险因素改善的效果.

    作者:王洁婷;倪建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达70%[1],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 pulsstion,IABP)是再灌注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俞春花;邹海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依达拉奉对脑血管病患者SOD活性及LPO含量的影响及疗效评估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现在人类死亡率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发病快、恢复慢、致残及死亡多的病种.据WHO公布在57个国家中,有40个国家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列入前三位,其中在中国和日本已居首位.

    作者:马传花;余玲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初探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一年半后的血糖达标与胰岛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开放非随机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入组107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CDS指南按BMI≥24kg/m2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增敏剂(A组),和BMI≤24kg/m2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促泌剂(B组).平均随访1.5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e)、血脂(TC、LDI-C、HD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较基线时提高(55.5~70.37%,48.94~65.96%),增敏剂组治疗后HOMA-IR、HOMA-IAI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促泌剂组治疗后,HOMA-IS、HOMA-IR以及HOMA-IAI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实行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后显著提高血糖的达标率并有利于改善胰岛功能.

    作者:宁帆;曾文衡;汤珂珂;吴箐;谷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Cr)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80例老年EH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24h动态血压检测、实验室检查、尿微量白蛋白(MA)和肌酐(Cr)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老年EH患者尿MA/C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老年EH患者尿MA/Cr的独立相关因素有24hSBP(P<0.01)、空腹血糖(P<0.05)、高敏C反应蛋白(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增高可能与24hSBP、空腹血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作者:陈宇凯;应强;李秀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剂量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前治疗偏头痛药物较多,方法各异,疗效不一,为了选择一种更适合患者长期治疗的方法,用小剂量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偏头痛患者43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周春飞;杨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合并心血管疾病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分析,探讨麻醉术前评估及围术期处理的重要性.方法 总结本院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这类手术患者86例,术前行各项检查,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程度,并作相应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术前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66.2%)居首位,其次是高血压(60.5%),列居第三位的是各种类型心律不齐(47.6%).手术选用腰-硬联合麻醉.术中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35.0%、43.4%和11.6%.手术后72h内: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25.5%、48.9%、9.3%,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分别较术前升高22.1%、51.1%.结论 高龄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常见,手术后的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应予以重视,因此高龄手术病人充分的术前估计与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加强监测和管理,维持循环稳定,是减少麻醉手术危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陈宏才;应丽丽;郏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本文以我院高血压俱乐部患者联合应用缬沙坦与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探讨其降压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于下.

    作者:李秋菊;朱剑;张小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80例临床疗效分析

    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海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法在中国卒中人群应用效果的比较

    目的:评价Adams等的TOAST分型法和Sang Won Han等的新分型法的一致性,并研究用这两种分型法在中国卒中人群中诊断的各亚型的差异.方法 :连续入选3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由一名神经科医生分别采用两种分型法在出院时进行病因分型,用x2检验比较两种分型的各亚型比例的差异;同时,随机选取20例患者由两位神经科医生独立进行两种方法分型,采用Kappa分析评价研究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1)用TOAST分型法,两名医生对20例患者的病因分型有17例一致,K=0.78;采用Sang Won Han新分型有18例一致,K=0.93.(2)TOAST分型的构成比:不明原因39.0%、小动脉闭塞29.6%、大动脉粥样硬化21.3%、心源性栓塞8.9%、其他明确病因1.3%;Sang Won Hart新分型的构成比: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44.6%、不明原因25.1%、小动脉闭塞23.3%、心源性栓塞5.8%、其他明确病因型1.3%.结论 :这两种分型法的研究者间的一致性都较高;与TOAST分型相比,Sang Won Han新分型法,一致性更高,不明原因型的比例更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的比例增加.

    作者:韩钊;臧秋玲;王苹莉;肖美娟;叶祖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糖血钠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之一,病情重,并发症多,昏迷时间长,甚至长期植物生存,死亡率高,在我国其死亡率达24.5%~81.6%.本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糖、血钠及其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它们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建军;王科;赵冬青;张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与铁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铁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85例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两组,单纯糖尿病组(A组)48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B组)37例,测定血清铁蛋白.结果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较单纯糖尿病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原因之一.

    作者:胡朝晖;祝素文;刘加和;万金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的围手术期护理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高龄患者接受该手术治疗.据Zaidi等报道,70岁以上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由90年代初期的7.9%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16.5%[1].

    作者:骆晓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与QT间期离散度

    QT间期离散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心电学概念,其标准十二导联上长与短QT间期之差,有实测值(QTd)和心率纠正值(QTcd)两种.有学者认为其反应了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是能够反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心电学指标[1],对心血管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作者:王胜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