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凯
目的 评价国产厄贝沙坦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伴微量白蛋白尿的轻、中度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比较国产厄贝沙坦与安博维的降压及降蛋白尿效果.服国产厄贝沙坦(35例)150mg/d或安博维(35例)150mg/d,于2周末血压未达标者则剂量加倍,继续服用2周.4周末血压未达标者加用拜新同30mg/d.结果 4周末安博维组血压达标率71.4%(25/35),国产厄贝沙坦组为62.9%(22/35),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安博维组和国产厄贝沙坦组在12周末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均达到统计学意义,MA均明显下降(P<0.05),安博维组血压和MA下降幅度稍大于国产厄贝沙坦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晕、头痛.结论 国产厄贝沙坦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可以作为不能承担安博维费用的患者的选择.
作者:黄旭梅;戴海岳;林苗;季晓君;王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诊断是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的.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依据心脏结构和临床表现,把心衰从高危人群到终末期分为A、B、C、D 4期.旨在强调早发现高危因素,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心衰预后.
作者:余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症(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的发生率,与脑血管病因和意识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105例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症发生率81.9%.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率高,达94.4%,其次为脑出血88.8%,脑梗死为72.5%;意识障碍者脑心综合症发生率高,为90.91%;脑心综合症死亡率高,达30.23%.结论 脑心综合症与脑卒中类型有关;与交感神经过度紧张,冠状动脉痉挛,高颅内压有关;脑心综合症的防治尚无理想的方法,积极治疗原发性脑部疾病是根本的措施.
作者:王亚峰;钟海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术前后冠状窦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的变化.方法 选择76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冠状动脉造影前、后、即刻、球囊扩张后即刻、支架置入后即刻、术后30min采集冠状静脉窦血,用放免法测定ADM浓度.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前后ADM无明显变化(P>0.05);球囊扩张后即刻冠状窦内ADM明显升高(P<0.01);支架后即刻ADM明显升高(P<0.001);术后30min ADM降至术前水平.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循环ADM基本不影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循环中ADM明显升高,可能与球囊损伤内皮、支架对管壁的机械压迫及刺激有关.
作者:彭放;郭航远;杨彪;池菊芳;朱敏;周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出量化评定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13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进行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生活质量评价,探讨EQ-5D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郑迎夏;俎德玲;王小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浙江舟山海岛社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社区门诊体检及人户访谈方式,对舟山海岛六个社区8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进行一般临床资料,危险因素及药物分析.结果 老老年高血压人群患病率为58.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66.2%,除了年龄、性别外,平均伴随的危险因素为4.7个,降压药物以短中效钙通道阻滞剂、复方制剂、短效ACEI为主.结论 舟山海岛老老年高血压人群患病率高,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主.伴随危险因素多,降压药物种类和控制情况还不理想.
作者:林韩立;郑杨剑;朱素芬;金锡雄;李飞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对室性早搏病人T波峰-末间期(Tpe)的影响.方法 86例经24h动态心电图证实的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4例),观察组以稳心颗粒(1包,每日3次)及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以同等剂量的倍他乐克口服,疗程为5周.治疗前后以动态心电图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室早个数和Tpe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Tpe间期、Tpe离散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Tpe间期,Tpe离散度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8.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不仅能有效治疗室性早搏,而且能缩短Tpe,改善其预后.
作者:占林兵;谢波;胡北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5例有明显症状、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重建左房和肺静脉前庭,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PVA),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中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23例患者保持窦性心律.在消融后3个月行心超检查,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6mm降至34.5mm;未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4mm升至42.8mm,有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前后各组病人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成功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扩大的左心房回缩,而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左房进一步扩大,房颤的导管消融对心脏的收缩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李恒栋;江隆福;陈玉峰;王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老年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有氧运动及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在改善血压及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的效果.方法 1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有氧运动组(60例)、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60例).三组患者原有的饮食,服药习惯保持不变.后两组患者进行24周规则运动.干预前后观察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 24周后,有氧运动组及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指标显著改善(P<0.05或0.01),且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较有氧运动组收缩压、FPC及LDL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显著改善老年高血压合并MS患者的CVD危险因素,将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运用,能取得血压及多种CVD危险因素改善的效果.
作者:王洁婷;倪建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云南省15~6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法 :对云南省8个州(市)的16个县(区)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高血压抽样调查,应用标准问卷询问高血压病史以及高血压的治疗情况,采用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的测量.结果 :总人群高血压患病粗率24.8%,标化率21.5%;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2.9%、12.7%和1.0%.结论 :本省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与全国比较,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作者:石青萍;陈杨;许雯;杨永芳;段婧;肖义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分别于发病后24小时、15天测定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ha-CRP和D-Dimer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a-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梗死面积越大血hs-CRP和D-Dimer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a-CRP及D-Dimer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赵梅;娄卫东;吴峰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老年性痴呆(AD)患者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时间地点定向力的受损情况.方法 :收集51例AD患者、9例MCI患者和26例正常老人,进行MMSE检查,针对MMSE的总分和时间地点定向10个分项进行分析.结果 :MCI组和对照组之间时间定向分、地点定向分、定向力总分无显著差异.MCI患者和轻度AD的时间定向分有显著性差异.轻度与中度AD之间比较,年份、月份、星期、街道和楼层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差异.中度与重度AD之间比较,季度、省市、区、街道层、所在地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随着认知障碍的进展AD和MCI患者的定向力受损也是逐渐加重.在早期认知减退的情况下,个体的时间定向力受损会较地点定向力更为明显.对于认知下降的患者,时间定向力是一个敏感的指标.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地点定向受损越来越明显.未发现某些分项较其他分项更为敏感.
作者:金煜;倪娇娜;吴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之一,病情重,并发症多,昏迷时间长,甚至长期植物生存,死亡率高,在我国其死亡率达24.5%~81.6%.本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糖、血钠及其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它们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建军;王科;赵冬青;张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长期以来,人们的生活习惯有荤食、素食之分,研究荤、素饮食与血脂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AS)等人群日益增多的现象,探讨如何合理膳食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裘林秋;史小成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一年半后的血糖达标与胰岛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开放非随机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入组107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CDS指南按BMI≥24kg/m2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增敏剂(A组),和BMI≤24kg/m2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促泌剂(B组).平均随访1.5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e)、血脂(TC、LDI-C、HD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较基线时提高(55.5~70.37%,48.94~65.96%),增敏剂组治疗后HOMA-IR、HOMA-IAI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促泌剂组治疗后,HOMA-IS、HOMA-IR以及HOMA-IAI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实行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后显著提高血糖的达标率并有利于改善胰岛功能.
作者:宁帆;曾文衡;汤珂珂;吴箐;谷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高龄患者接受该手术治疗.据Zaidi等报道,70岁以上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由90年代初期的7.9%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16.5%[1].
作者:骆晓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高血压病也是早确认的一种身心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环境应激因素、不良行为及心理因素为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建英;郑彩娥;杨令;王亚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在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观察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间组织多普勒速度显像参数、应变和应变率参数,比较各组间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比值(Em/Am)、大应变绝对值、大应率变绝对值.结果 Em、Am、Em/Am在3个观察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P<0.05、P<0.01)、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之间(P<0.05、P<0.05)的大应变绝对值、大应变率绝对值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应变及应变率可用于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收缩功能,定量评价心肌缺血.
作者:卜智斌;叶萌;程芸;杨继东;洪永强;余红萍;蒋顺梅;黄敬垣;张新捧;刘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危重并发症之一,血糖浓度过低常为多种原因所致,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遗留不可逆的脑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常合并肝肾功能减退,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或低血糖昏迷.
作者:王松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高浓度胰岛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续贴壁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L-4,10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收集细胞,重新铺板后继续在胰岛素浓度分别为Onmol/L、10nmol/L及100n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收集细胞和上清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40、CD80和CD83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TNF-a的浓度;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DC形态变化.结果 :胰岛素浓度为10nmol/L、100nmol/L组的DE表面标成CD40、CDSO和CD83阳性表达率较含胰岛素Onmol/L的对照组升高,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TNF-a的浓度也较对照组升高,而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则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高浓度胰岛素促进了树突状细胞表型CD40、CDS0和CD83的表达;促进了DC对细胞因子IL-12和TNF-a的分泌;对IL-10的分泌则起抑制作用.高浓度胰岛素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成熟,可能是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礼平;叶双樱;武蓉珍;陈东红;胡武明;陈俊冲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