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62例临床分析与预防策略

王松国

关键词:老年, 糖尿病, 低血糖昏迷, 预防
摘要: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危重并发症之一,血糖浓度过低常为多种原因所致,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遗留不可逆的脑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常合并肝肾功能减退,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或低血糖昏迷.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测定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分别于发病后24小时、15天测定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ha-CRP和D-Dimer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a-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梗死面积越大血hs-CRP和D-Dimer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a-CRP及D-Dimer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赵梅;娄卫东;吴峰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代表体内LDL氧化应激程度[1],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C反应蛋白(CRP)是一项敏感的炎症反应程度指标.大量研究结果表明.CRP与冠心病有关,尤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密切相关.

    作者:王春霞;周学俭;赖小兵;颜新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糖血钠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之一,病情重,并发症多,昏迷时间长,甚至长期植物生存,死亡率高,在我国其死亡率达24.5%~81.6%.本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糖、血钠及其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它们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建军;王科;赵冬青;张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评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约三分之一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7d内[1],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吕祥兄;李晓彤;方凯;石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疗效及消融后心功能观察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5例有明显症状、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重建左房和肺静脉前庭,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PVA),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中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23例患者保持窦性心律.在消融后3个月行心超检查,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6mm降至34.5mm;未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4mm升至42.8mm,有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前后各组病人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成功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扩大的左心房回缩,而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左房进一步扩大,房颤的导管消融对心脏的收缩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李恒栋;江隆福;陈玉峰;王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和MRI特征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眩晕、偏侧肢体活动障碍、共济失调、视觉障碍和瞳孔变化,老年、心血管疾病、脂代谢异常、原发性高血压是主要的危险因素,MRI显示病灶部位在小脑、枕叶、丘脑、中脑、桥脑、颞叶内侧面及胼胝体压部,均显示2~5个病灶,其累及部位以枕叶、丘脑、小脑为常见.通过综合治疗24例(75%)好转,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具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MRI影像学表现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夏树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与铁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铁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85例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两组,单纯糖尿病组(A组)48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B组)37例,测定血清铁蛋白.结果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较单纯糖尿病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原因之一.

    作者:胡朝晖;祝素文;刘加和;万金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对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在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观察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间组织多普勒速度显像参数、应变和应变率参数,比较各组间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比值(Em/Am)、大应变绝对值、大应率变绝对值.结果 Em、Am、Em/Am在3个观察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P<0.05、P<0.01)、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之间(P<0.05、P<0.05)的大应变绝对值、大应变率绝对值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应变及应变率可用于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收缩功能,定量评价心肌缺血.

    作者:卜智斌;叶萌;程芸;杨继东;洪永强;余红萍;蒋顺梅;黄敬垣;张新捧;刘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依达拉奉对脑血管病患者SOD活性及LPO含量的影响及疗效评估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现在人类死亡率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发病快、恢复慢、致残及死亡多的病种.据WHO公布在57个国家中,有40个国家将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列入前三位,其中在中国和日本已居首位.

    作者:马传花;余玲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扩张型心肌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

    由于动态血压(ABP)能较偶测血压(CBP)更好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本文对住院的48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作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昼夜血压节律的改变以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旨在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以及动态血压在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心衰病人低血压发生检测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郑继锋;王迎;张建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62例临床分析与预防策略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危重并发症之一,血糖浓度过低常为多种原因所致,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遗留不可逆的脑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常合并肝肾功能减退,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或低血糖昏迷.

    作者:王松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国产厄贝沙坦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国产厄贝沙坦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伴微量白蛋白尿的轻、中度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比较国产厄贝沙坦与安博维的降压及降蛋白尿效果.服国产厄贝沙坦(35例)150mg/d或安博维(35例)150mg/d,于2周末血压未达标者则剂量加倍,继续服用2周.4周末血压未达标者加用拜新同30mg/d.结果 4周末安博维组血压达标率71.4%(25/35),国产厄贝沙坦组为62.9%(22/35),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安博维组和国产厄贝沙坦组在12周末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均达到统计学意义,MA均明显下降(P<0.05),安博维组血压和MA下降幅度稍大于国产厄贝沙坦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晕、头痛.结论 国产厄贝沙坦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可以作为不能承担安博维费用的患者的选择.

    作者:黄旭梅;戴海岳;林苗;季晓君;王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性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时间地点定向力受损情况探讨

    目的:了解老年性痴呆(AD)患者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时间地点定向力的受损情况.方法 :收集51例AD患者、9例MCI患者和26例正常老人,进行MMSE检查,针对MMSE的总分和时间地点定向10个分项进行分析.结果 :MCI组和对照组之间时间定向分、地点定向分、定向力总分无显著差异.MCI患者和轻度AD的时间定向分有显著性差异.轻度与中度AD之间比较,年份、月份、星期、街道和楼层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差异.中度与重度AD之间比较,季度、省市、区、街道层、所在地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随着认知障碍的进展AD和MCI患者的定向力受损也是逐渐加重.在早期认知减退的情况下,个体的时间定向力受损会较地点定向力更为明显.对于认知下降的患者,时间定向力是一个敏感的指标.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地点定向受损越来越明显.未发现某些分项较其他分项更为敏感.

    作者:金煜;倪娇娜;吴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达70%[1],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 pulsstion,IABP)是再灌注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俞春花;邹海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近年来阐明了脂质异常在动脉硬化中的作用,并且通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血清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危险之间的相关性,肯定了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地位[1],但对于有混合性高脂血症者仅通过他汀类降脂药物不能达到全面调脂目的.

    作者:周继旺;季乃军;梅益斌;童丽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与QT间期离散度

    QT间期离散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心电学概念,其标准十二导联上长与短QT间期之差,有实测值(QTd)和心率纠正值(QTcd)两种.有学者认为其反应了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是能够反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心电学指标[1],对心血管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作者:王胜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舟山海岛社区老老年高血压病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浙江舟山海岛社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社区门诊体检及人户访谈方式,对舟山海岛六个社区8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进行一般临床资料,危险因素及药物分析.结果 老老年高血压人群患病率为58.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66.2%,除了年龄、性别外,平均伴随的危险因素为4.7个,降压药物以短中效钙通道阻滞剂、复方制剂、短效ACEI为主.结论 舟山海岛老老年高血压人群患病率高,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主.伴随危险因素多,降压药物种类和控制情况还不理想.

    作者:林韩立;郑杨剑;朱素芬;金锡雄;李飞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耐药性探讨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hpidia,SMA)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近年来SMA的分离率有逐渐升高趋势.SMA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数量日趋增多,己逐步成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危重感染患者[1,2].

    作者:钱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浓度胰岛素对人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浓度胰岛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续贴壁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L-4,10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收集细胞,重新铺板后继续在胰岛素浓度分别为Onmol/L、10nmol/L及100n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收集细胞和上清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40、CD80和CD83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TNF-a的浓度;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DC形态变化.结果 :胰岛素浓度为10nmol/L、100nmol/L组的DE表面标成CD40、CDSO和CD83阳性表达率较含胰岛素Onmol/L的对照组升高,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TNF-a的浓度也较对照组升高,而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则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高浓度胰岛素促进了树突状细胞表型CD40、CDS0和CD83的表达;促进了DC对细胞因子IL-12和TNF-a的分泌;对IL-10的分泌则起抑制作用.高浓度胰岛素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成熟,可能是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礼平;叶双樱;武蓉珍;陈东红;胡武明;陈俊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合并心血管疾病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分析,探讨麻醉术前评估及围术期处理的重要性.方法 总结本院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这类手术患者86例,术前行各项检查,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程度,并作相应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术前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66.2%)居首位,其次是高血压(60.5%),列居第三位的是各种类型心律不齐(47.6%).手术选用腰-硬联合麻醉.术中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35.0%、43.4%和11.6%.手术后72h内: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25.5%、48.9%、9.3%,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分别较术前升高22.1%、51.1%.结论 高龄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常见,手术后的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应予以重视,因此高龄手术病人充分的术前估计与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加强监测和管理,维持循环稳定,是减少麻醉手术危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陈宏才;应丽丽;郏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