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性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时间地点定向力受损情况探讨

金煜;倪娇娜;吴炯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 轻度认知障碍, 时间定向, 地点定向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性痴呆(AD)患者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时间地点定向力的受损情况.方法 :收集51例AD患者、9例MCI患者和26例正常老人,进行MMSE检查,针对MMSE的总分和时间地点定向10个分项进行分析.结果 :MCI组和对照组之间时间定向分、地点定向分、定向力总分无显著差异.MCI患者和轻度AD的时间定向分有显著性差异.轻度与中度AD之间比较,年份、月份、星期、街道和楼层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差异.中度与重度AD之间比较,季度、省市、区、街道层、所在地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随着认知障碍的进展AD和MCI患者的定向力受损也是逐渐加重.在早期认知减退的情况下,个体的时间定向力受损会较地点定向力更为明显.对于认知下降的患者,时间定向力是一个敏感的指标.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地点定向受损越来越明显.未发现某些分项较其他分项更为敏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症(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的发生率,与脑血管病因和意识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105例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症发生率81.9%.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率高,达94.4%,其次为脑出血88.8%,脑梗死为72.5%;意识障碍者脑心综合症发生率高,为90.91%;脑心综合症死亡率高,达30.23%.结论 脑心综合症与脑卒中类型有关;与交感神经过度紧张,冠状动脉痉挛,高颅内压有关;脑心综合症的防治尚无理想的方法,积极治疗原发性脑部疾病是根本的措施.

    作者:王亚峰;钟海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脉左前降支近中段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脉左前降支近中段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冠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病变并分别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组)或裸金属支架(BMs组)的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和冠脉病变特征,术后1年临床随访和冠脉造影复查.结果 两组患者匹配良好,仅SES组置入支架的长度显著长于BMS组(21.07±7.45mm vs 18.25±6.82mm,P=0.0057).在随访中,无心源性死亡,SES组1例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复查显示SES组再狭窄率较BMS组显著降低(7.4%vs 25.9%,P=0.002),并直接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下降.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显著降低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病变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率,可作为血运重建的一种有效策略.

    作者:岑镇波;杨震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索-1(Er-1)与急性脑梗死(A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72小时内发病的ACI患者120例及正常对照组84例,分别检测血浆EF-I、空腹血糖、血脂7项、血压,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对发病初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CI组血浆ET-1为(183.27±56.63)pg/ml,对照组为(156.47±34.24)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CI组内,按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分组比较ET-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ESS及血脂7项与ET-1进行偏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ACI患者早期血浆ET-1增高,提示ET-1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但其与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尚不明确.

    作者:周志斌;余永洁;朱正芳;朱荣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性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时间地点定向力受损情况探讨

    目的:了解老年性痴呆(AD)患者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时间地点定向力的受损情况.方法 :收集51例AD患者、9例MCI患者和26例正常老人,进行MMSE检查,针对MMSE的总分和时间地点定向10个分项进行分析.结果 :MCI组和对照组之间时间定向分、地点定向分、定向力总分无显著差异.MCI患者和轻度AD的时间定向分有显著性差异.轻度与中度AD之间比较,年份、月份、星期、街道和楼层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差异.中度与重度AD之间比较,季度、省市、区、街道层、所在地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随着认知障碍的进展AD和MCI患者的定向力受损也是逐渐加重.在早期认知减退的情况下,个体的时间定向力受损会较地点定向力更为明显.对于认知下降的患者,时间定向力是一个敏感的指标.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地点定向受损越来越明显.未发现某些分项较其他分项更为敏感.

    作者:金煜;倪娇娜;吴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Cr)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80例老年EH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24h动态血压检测、实验室检查、尿微量白蛋白(MA)和肌酐(Cr)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老年EH患者尿MA/C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老年EH患者尿MA/Cr的独立相关因素有24hSBP(P<0.01)、空腹血糖(P<0.05)、高敏C反应蛋白(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增高可能与24hSBP、空腹血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作者:陈宇凯;应强;李秀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疗效及消融后心功能观察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5例有明显症状、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重建左房和肺静脉前庭,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PVA),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 中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有23例患者保持窦性心律.在消融后3个月行心超检查,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6mm降至34.5mm;未成功维持窦律者左房从38.4mm升至42.8mm,有统计学意义:射频消融前后各组病人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有良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成功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扩大的左心房回缩,而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左房进一步扩大,房颤的导管消融对心脏的收缩功能影响不大.

    作者:李恒栋;江隆福;陈玉峰;王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浓度胰岛素对人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浓度胰岛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续贴壁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L-4,10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收集细胞,重新铺板后继续在胰岛素浓度分别为Onmol/L、10nmol/L及100n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收集细胞和上清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40、CD80和CD83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TNF-a的浓度;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DC形态变化.结果 :胰岛素浓度为10nmol/L、100nmol/L组的DE表面标成CD40、CDSO和CD83阳性表达率较含胰岛素Onmol/L的对照组升高,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TNF-a的浓度也较对照组升高,而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则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高浓度胰岛素促进了树突状细胞表型CD40、CDS0和CD83的表达;促进了DC对细胞因子IL-12和TNF-a的分泌;对IL-10的分泌则起抑制作用.高浓度胰岛素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成熟,可能是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礼平;叶双樱;武蓉珍;陈东红;胡武明;陈俊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合并心血管疾病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分析,探讨麻醉术前评估及围术期处理的重要性.方法 总结本院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这类手术患者86例,术前行各项检查,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程度,并作相应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术前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66.2%)居首位,其次是高血压(60.5%),列居第三位的是各种类型心律不齐(47.6%).手术选用腰-硬联合麻醉.术中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35.0%、43.4%和11.6%.手术后72h内: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25.5%、48.9%、9.3%,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分别较术前升高22.1%、51.1%.结论 高龄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常见,手术后的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应予以重视,因此高龄手术病人充分的术前估计与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加强监测和管理,维持循环稳定,是减少麻醉手术危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陈宏才;应丽丽;郏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小剂量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目前治疗偏头痛药物较多,方法各异,疗效不一,为了选择一种更适合患者长期治疗的方法,用小剂量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偏头痛患者43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周春飞;杨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健康状况随访调查

    目的 为了解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健康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脑卒中患者的诊治和护理工作.方法 自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对11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出院后电话随访和预约复诊.结果 117例中有89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半年到一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长达2年之久,需要咨询和给予正确的健康指导,需求率76.1%.同时,通过随访和咨询,解答了院外脑卒中患者存在的问题.结论 出院后随访与健康指导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也反馈了大量信息,为制定、完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出院后指导提供了依据.

    作者:项经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临床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1],颈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经过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后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降低,从而增高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2].

    作者:周立英;朱立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硝普钠治疗伴血压升高的急性左心衰竭的价值

    在伴血压升高的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已得到公认.本文旨在以单硝酸异山梨醇酯(鲁南欣康)为对照,探讨硝普钠治疗伴血压升高的急性左心衰竭的价值.

    作者:宗金波;鲍东来;姜昌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与铁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铁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85例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两组,单纯糖尿病组(A组)48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B组)37例,测定血清铁蛋白.结果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较单纯糖尿病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原因之一.

    作者:胡朝晖;祝素文;刘加和;万金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倍他乐克联合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对室性早搏病人T波峰-末间期(Tpe)的影响.方法 86例经24h动态心电图证实的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4例),观察组以稳心颗粒(1包,每日3次)及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以同等剂量的倍他乐克口服,疗程为5周.治疗前后以动态心电图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室早个数和Tpe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Tpe间期、Tpe离散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Tpe间期,Tpe离散度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8.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不仅能有效治疗室性早搏,而且能缩短Tpe,改善其预后.

    作者:占林兵;谢波;胡北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扩张型心肌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

    由于动态血压(ABP)能较偶测血压(CBP)更好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本文对住院的48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作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昼夜血压节律的改变以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旨在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以及动态血压在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心衰病人低血压发生检测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郑继锋;王迎;张建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初探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一年半后的血糖达标与胰岛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采用开放非随机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入组107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CDS指南按BMI≥24kg/m2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增敏剂(A组),和BMI≤24kg/m2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促泌剂(B组).平均随访1.5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e)、血脂(TC、LDI-C、HD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FBG、2hPBG、HbA1c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较基线时提高(55.5~70.37%,48.94~65.96%),增敏剂组治疗后HOMA-IR、HOMA-IAI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促泌剂组治疗后,HOMA-IS、HOMA-IR以及HOMA-IAI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实行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管理后显著提高血糖的达标率并有利于改善胰岛功能.

    作者:宁帆;曾文衡;汤珂珂;吴箐;谷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术对冠状动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冠心病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术前后冠状窦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的变化.方法 选择76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冠状动脉造影前、后、即刻、球囊扩张后即刻、支架置入后即刻、术后30min采集冠状静脉窦血,用放免法测定ADM浓度.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前后ADM无明显变化(P>0.05);球囊扩张后即刻冠状窦内ADM明显升高(P<0.01);支架后即刻ADM明显升高(P<0.001);术后30min ADM降至术前水平.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循环ADM基本不影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循环中ADM明显升高,可能与球囊损伤内皮、支架对管壁的机械压迫及刺激有关.

    作者:彭放;郭航远;杨彪;池菊芳;朱敏;周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评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约三分之一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7d内[1],因此早期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显得尤其重要.

    作者:吕祥兄;李晓彤;方凯;石海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的围手术期护理

    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许多高龄患者接受该手术治疗.据Zaidi等报道,70岁以上的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由90年代初期的7.9%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16.5%[1].

    作者:骆晓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重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高血糖是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之一,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冠心病患者或仅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高血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作者:郭艺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