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郭艺芳

关键词:冠心病, 高血糖, 心肌梗死, 高血压, 糖尿病
摘要:高血糖是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之一,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冠心病患者或仅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高血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硝普钠治疗伴血压升高的急性左心衰竭的价值

    在伴血压升高的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已得到公认.本文旨在以单硝酸异山梨醇酯(鲁南欣康)为对照,探讨硝普钠治疗伴血压升高的急性左心衰竭的价值.

    作者:宗金波;鲍东来;姜昌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糖血钠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之一,病情重,并发症多,昏迷时间长,甚至长期植物生存,死亡率高,在我国其死亡率达24.5%~81.6%.本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糖、血钠及其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它们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建军;王科;赵冬青;张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

    作者:孙志敏;范晓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脉左前降支近中段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脉左前降支近中段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冠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病变并分别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组)或裸金属支架(BMs组)的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和冠脉病变特征,术后1年临床随访和冠脉造影复查.结果 两组患者匹配良好,仅SES组置入支架的长度显著长于BMS组(21.07±7.45mm vs 18.25±6.82mm,P=0.0057).在随访中,无心源性死亡,SES组1例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复查显示SES组再狭窄率较BMS组显著降低(7.4%vs 25.9%,P=0.002),并直接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下降.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显著降低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病变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率,可作为血运重建的一种有效策略.

    作者:岑镇波;杨震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开展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和心衰患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5月至200r7年5月参加我院慢性心力衰竭健康教育患者306例的知晓率及药物依从性.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知晓率低(P<0.01),药物依从性低(P<0.01).结论 不同心衰阶段的患者采取不同内容的宣教和指导,采取医院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完成慢性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和随访.

    作者:戴海文;虞意华;严静;龚仕金;张悦;蔡国龙;陈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重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高血糖是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危险因素之一,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冠心病患者或仅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高血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作者:郭艺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与铁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铁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85例患者根据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两组,单纯糖尿病组(A组)48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B组)37例,测定血清铁蛋白.结果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较单纯糖尿病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原因之一.

    作者:胡朝晖;祝素文;刘加和;万金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80例临床疗效分析

    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海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欧洲5维健康量表在评价PCI术患者护理干预效果中的应用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出量化评定非常重要.本文对我院13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进行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进行生活质量评价,探讨EQ-5D的临床应用效果.

    作者:郑迎夏;俎德玲;王小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耐药性探讨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hpidia,SMA)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近年来SMA的分离率有逐渐升高趋势.SMA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数量日趋增多,己逐步成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危重感染患者[1,2].

    作者:钱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性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时间地点定向力受损情况探讨

    目的:了解老年性痴呆(AD)患者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时间地点定向力的受损情况.方法 :收集51例AD患者、9例MCI患者和26例正常老人,进行MMSE检查,针对MMSE的总分和时间地点定向10个分项进行分析.结果 :MCI组和对照组之间时间定向分、地点定向分、定向力总分无显著差异.MCI患者和轻度AD的时间定向分有显著性差异.轻度与中度AD之间比较,年份、月份、星期、街道和楼层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差异.中度与重度AD之间比较,季度、省市、区、街道层、所在地这几个分项的回答正确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随着认知障碍的进展AD和MCI患者的定向力受损也是逐渐加重.在早期认知减退的情况下,个体的时间定向力受损会较地点定向力更为明显.对于认知下降的患者,时间定向力是一个敏感的指标.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地点定向受损越来越明显.未发现某些分项较其他分项更为敏感.

    作者:金煜;倪娇娜;吴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合并心血管疾病的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分析,探讨麻醉术前评估及围术期处理的重要性.方法 总结本院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这类手术患者86例,术前行各项检查,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程度,并作相应的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术前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66.2%)居首位,其次是高血压(60.5%),列居第三位的是各种类型心律不齐(47.6%).手术选用腰-硬联合麻醉.术中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35.0%、43.4%和11.6%.手术后72h内:心肌供血不足、高血压和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分别较术前下降25.5%、48.9%、9.3%,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分别较术前升高22.1%、51.1%.结论 高龄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以心肌供血不足常见,手术后的低血压和心动过速应予以重视,因此高龄手术病人充分的术前估计与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加强监测和管理,维持循环稳定,是减少麻醉手术危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陈宏才;应丽丽;郏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测定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分别于发病后24小时、15天测定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和血浆D-Dimer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血清hs-CRP与血浆D-Dimer含量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ha-CRP和D-Dimer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a-CRP和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脑梗死面积越大血hs-CRP和D-Dimer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均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a-CRP及D-Dimer含量明显增高.观察血hs-CRP及D-Dimer水平的改变对于判断脑梗死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赵梅;娄卫东;吴峰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云南省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及治疗率调查

    目的:了解云南省15~69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法 :对云南省8个州(市)的16个县(区)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高血压抽样调查,应用标准问卷询问高血压病史以及高血压的治疗情况,采用电子血压计进行血压的测量.结果 :总人群高血压患病粗率24.8%,标化率21.5%;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2.9%、12.7%和1.0%.结论 :本省高血压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与全国比较,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作者:石青萍;陈杨;许雯;杨永芳;段婧;肖义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扩张型心肌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

    由于动态血压(ABP)能较偶测血压(CBP)更好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本文对住院的48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作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昼夜血压节律的改变以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旨在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以及动态血压在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心衰病人低血压发生检测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郑继锋;王迎;张建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焦虑抑郁疗效的探讨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高血压病也是早确认的一种身心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环境应激因素、不良行为及心理因素为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建英;郑彩娥;杨令;王亚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与QT间期离散度

    QT间期离散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心电学概念,其标准十二导联上长与短QT间期之差,有实测值(QTd)和心率纠正值(QTcd)两种.有学者认为其反应了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是能够反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心电学指标[1],对心血管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作者:王胜凯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倍他乐克联合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影响

    目的 观察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对室性早搏病人T波峰-末间期(Tpe)的影响.方法 86例经24h动态心电图证实的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4例),观察组以稳心颗粒(1包,每日3次)及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以同等剂量的倍他乐克口服,疗程为5周.治疗前后以动态心电图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室早个数和Tpe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Tpe间期、Tpe离散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Tpe间期,Tpe离散度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分别为88.1%和68.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用不仅能有效治疗室性早搏,而且能缩短Tpe,改善其预后.

    作者:占林兵;谢波;胡北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诊断是综合病因、病史、症状、体征及客观检查而作出的.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依据心脏结构和临床表现,把心衰从高危人群到终末期分为A、B、C、D 4期.旨在强调早发现高危因素,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心衰预后.

    作者:余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62例临床分析与预防策略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危重并发症之一,血糖浓度过低常为多种原因所致,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遗留不可逆的脑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常合并肝肾功能减退,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或低血糖昏迷.

    作者:王松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