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孙志敏;范晓江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 阿斯匹林, 有效性, 安全性
摘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80例临床疗效分析

    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8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海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国产厄贝沙坦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国产厄贝沙坦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伴微量白蛋白尿的轻、中度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比较国产厄贝沙坦与安博维的降压及降蛋白尿效果.服国产厄贝沙坦(35例)150mg/d或安博维(35例)150mg/d,于2周末血压未达标者则剂量加倍,继续服用2周.4周末血压未达标者加用拜新同30mg/d.结果 4周末安博维组血压达标率71.4%(25/35),国产厄贝沙坦组为62.9%(22/35),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安博维组和国产厄贝沙坦组在12周末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均达到统计学意义,MA均明显下降(P<0.05),安博维组血压和MA下降幅度稍大于国产厄贝沙坦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头晕、头痛.结论 国产厄贝沙坦治疗伴微量白蛋白尿的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可以作为不能承担安博维费用的患者的选择.

    作者:黄旭梅;戴海岳;林苗;季晓君;王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为少见的脑梗死部位,在新英格医学中心后循环卒中登记中,MMI占后循环梗死的5%以下[1].

    作者:白文静;郑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法在中国卒中人群应用效果的比较

    目的:评价Adams等的TOAST分型法和Sang Won Han等的新分型法的一致性,并研究用这两种分型法在中国卒中人群中诊断的各亚型的差异.方法 :连续入选3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由一名神经科医生分别采用两种分型法在出院时进行病因分型,用x2检验比较两种分型的各亚型比例的差异;同时,随机选取20例患者由两位神经科医生独立进行两种方法分型,采用Kappa分析评价研究者间的一致性.结果 :(1)用TOAST分型法,两名医生对20例患者的病因分型有17例一致,K=0.78;采用Sang Won Han新分型有18例一致,K=0.93.(2)TOAST分型的构成比:不明原因39.0%、小动脉闭塞29.6%、大动脉粥样硬化21.3%、心源性栓塞8.9%、其他明确病因1.3%;Sang Won Hart新分型的构成比: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44.6%、不明原因25.1%、小动脉闭塞23.3%、心源性栓塞5.8%、其他明确病因型1.3%.结论 :这两种分型法的研究者间的一致性都较高;与TOAST分型相比,Sang Won Han新分型法,一致性更高,不明原因型的比例更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的比例增加.

    作者:韩钊;臧秋玲;王苹莉;肖美娟;叶祖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脑卒中患者非胰源性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非胰源性血清淀粉酶升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367例脑卒中患者,根据血清淀粉酶水平分为血清淀粉酶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SIRS发生率等指标,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及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367例脑卒中患者中,28例血清淀粉酶升高组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及病死率等明显高于血清淀粉酶正常组.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非胰源性血清淀粉酶升高往往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佳.

    作者:黄华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达70%[1],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 pulsstion,IABP)是再灌注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俞春花;邹海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斯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血小板黏附、活化和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中起着关键性作用[1].

    作者:孙志敏;范晓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索-1(Er-1)与急性脑梗死(A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72小时内发病的ACI患者120例及正常对照组84例,分别检测血浆EF-I、空腹血糖、血脂7项、血压,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ESS)对发病初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CI组血浆ET-1为(183.27±56.63)pg/ml,对照组为(156.47±34.24)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ACI组内,按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分组比较ET-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ESS及血脂7项与ET-1进行偏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ACI患者早期血浆ET-1增高,提示ET-1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但其与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尚不明确.

    作者:周志斌;余永洁;朱正芳;朱荣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缬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本文以我院高血压俱乐部患者联合应用缬沙坦与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探讨其降压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于下.

    作者:李秋菊;朱剑;张小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合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的耐药性探讨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hpidia,SMA)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近年来SMA的分离率有逐渐升高趋势.SMA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数量日趋增多,己逐步成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危重感染患者[1,2].

    作者:钱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浓度胰岛素对人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浓度胰岛素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续贴壁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100ng/m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IL-4,100ng/m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5天后收集细胞,重新铺板后继续在胰岛素浓度分别为Onmol/L、10nmol/L及100n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48小时,收集细胞和上清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40、CD80和CD83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TNF-a的浓度;用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DC形态变化.结果 :胰岛素浓度为10nmol/L、100nmol/L组的DE表面标成CD40、CDSO和CD83阳性表达率较含胰岛素Onmol/L的对照组升高,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TNF-a的浓度也较对照组升高,而细胞因子IL-10的浓度则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高浓度胰岛素促进了树突状细胞表型CD40、CDS0和CD83的表达;促进了DC对细胞因子IL-12和TNF-a的分泌;对IL-10的分泌则起抑制作用.高浓度胰岛素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成熟,可能是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礼平;叶双樱;武蓉珍;陈东红;胡武明;陈俊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辛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近年来阐明了脂质异常在动脉硬化中的作用,并且通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血清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危险之间的相关性,肯定了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地位[1],但对于有混合性高脂血症者仅通过他汀类降脂药物不能达到全面调脂目的.

    作者:周继旺;季乃军;梅益斌;童丽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扩张型心肌病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

    由于动态血压(ABP)能较偶测血压(CBP)更好地反映血压的动态变化,本文对住院的48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作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昼夜血压节律的改变以及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旨在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以及动态血压在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心衰病人低血压发生检测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郑继锋;王迎;张建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症(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的发生率,与脑血管病因和意识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105例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症发生率81.9%.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率高,达94.4%,其次为脑出血88.8%,脑梗死为72.5%;意识障碍者脑心综合症发生率高,为90.91%;脑心综合症死亡率高,达30.23%.结论 脑心综合症与脑卒中类型有关;与交感神经过度紧张,冠状动脉痉挛,高颅内压有关;脑心综合症的防治尚无理想的方法,积极治疗原发性脑部疾病是根本的措施.

    作者:王亚峰;钟海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糖血钠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急危重症之一,病情重,并发症多,昏迷时间长,甚至长期植物生存,死亡率高,在我国其死亡率达24.5%~81.6%.本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血糖、血钠及其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它们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作者:徐建军;王科;赵冬青;张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Cr)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80例老年EH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24h动态血压检测、实验室检查、尿微量白蛋白(MA)和肌酐(Cr)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老年EH患者尿MA/C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老年EH患者尿MA/Cr的独立相关因素有24hSBP(P<0.01)、空腹血糖(P<0.05)、高敏C反应蛋白(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增高可能与24hSBP、空腹血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作者:陈宇凯;应强;李秀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对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在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观察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间组织多普勒速度显像参数、应变和应变率参数,比较各组间心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比值(Em/Am)、大应变绝对值、大应率变绝对值.结果 Em、Am、Em/Am在3个观察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与对照组(P<0.05、P<0.01)、糖尿病合并左心室肥厚组之间(P<0.05、P<0.05)的大应变绝对值、大应变率绝对值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应变及应变率可用于评价早期2型糖尿病性心肌病心肌收缩功能,定量评价心肌缺血.

    作者:卜智斌;叶萌;程芸;杨继东;洪永强;余红萍;蒋顺梅;黄敬垣;张新捧;刘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焦虑抑郁疗效的探讨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高血压病也是早确认的一种身心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环境应激因素、不良行为及心理因素为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建英;郑彩娥;杨令;王亚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和MRI特征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眩晕、偏侧肢体活动障碍、共济失调、视觉障碍和瞳孔变化,老年、心血管疾病、脂代谢异常、原发性高血压是主要的危险因素,MRI显示病灶部位在小脑、枕叶、丘脑、中脑、桥脑、颞叶内侧面及胼胝体压部,均显示2~5个病灶,其累及部位以枕叶、丘脑、小脑为常见.通过综合治疗24例(75%)好转,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具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MRI影像学表现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夏树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62例临床分析与预防策略

    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危重并发症之一,血糖浓度过低常为多种原因所致,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遗留不可逆的脑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1].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自身生理特点,常合并肝肾功能减退,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或低血糖昏迷.

    作者:王松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