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王洪生;刘福增;王阳春;季晓军;孙印臣
目的 探讨体外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老年正常压力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应用体外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出现分流管堵塞、感染、排异反应等现象.术后随访3个月~1年,24例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自理;7例症状有改善,但生活不能自理;5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变.结论 体外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老年正常压力脑积水安全、有效,术后对分流过度或分流不足的患者很容易进行调整.
作者:王志明;王洪生;刘福增;王阳春;季晓军;孙印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皮肤吻合器在神经外科手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自2010年9月至2014年1月对120例神经外科手术切口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皮肤缝合,根据缝合方法分为吻合器组和传统组,各60例;吻合器组采用一次性皮肤吻合器缝合切口,传统组采用传统丝线缝合切口.观察记录两组手术缝合速度、术后脑脊液切口漏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切口缘皮肤坏死发生率.结果 吻合器组缝合速度为(9.5 ±0.7) cm/min,术后脑脊液切口漏发生率为1.7%(/60),无切口感染及切口缘皮肤坏死病例;传统组缝合速度为(3.4±0.3)cm/min,术后脑脊液切口漏发生率为10%(6/60),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3%(2/60),切口缘皮肤坏死发生率为13.3%(8/60);两组切口吻合速度及术后切口缘皮肤坏死发生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神经外科手术切口,皮肤吻合器缝合皮肤切口较传统丝线缝合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赵时雨;江普查;王伟;宫睿;付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进展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开颅手术救治体会.方法 对2008~2012年收治的48例进展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手术时机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根据GOS评分判断疗效:恢复良好31例(64.58%),中残9例(18.75%),重残5例(10.42%),死亡3例(6.25%).2例死于并发症,1例死于原发伤.结论 开颅手术治疗进展型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减少患者残疾率和死亡率.
作者:张继武;程金凤;苑国华;王慧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整合素β3亚基与脑膜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手术切除42例脑膜瘤,其中WHO Ⅰ级22例,Ⅱ级11例,Ⅲ级9例.另外,收集同期8例颅脑损伤减压术后正常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检测各组骨桥蛋白和整合素β3亚基蛋白表达变化,采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各组骨桥蛋白和整合素β3亚基mRNA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脑组织未检测出骨桥蛋白与整合素β3亚基;随着脑膜瘤恶性程度的升高,骨桥蛋白和整合素β3亚基在脑膜瘤血管内皮及肿瘤细胞胞膜与胞浆中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骨桥蛋白和整合素β3亚基可能与脑膜瘤恶性程度相关.
作者:何主强;杨国平;赵洪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抑制性氨基酸的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7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9~15分组(37例)和3~8分组(34例),伤后1、3、7d采集脑脊液标本;以28例正常脑脊液标本作对照组.采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吸收检测法定量分析脑脊液标本中γ-氨基丁酸(GABA)、牛磺酸(Tau)和丙氨酸(Ala)浓度.结果 颅脑损伤后脑脊液GABA、Tau浓度均高于对照组,GCS 3~8分组Tau浓度均明显高于GCS 9~15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1、7d,GCS 3~8分组GABA浓度高于GCS 9~15分组(P<0.05),伤后3d时两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颅脑损伤后Ala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脑脊液GABA、Tau在颅脑损伤后反应性增高提示其可能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脑脊液Ala浓度在颅脑损伤后下降提示颅脑损伤后部分脑保护机制受到损害.
作者:水涛;郭再玉;张国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前,手术仍是脑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如何在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大程度地保留神经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肿瘤浸润生长及占位效应可导致脑功能区变形及重建,单纯解剖学定位不能满足对神经功能保护的要求.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脑功能定位成为可能,特别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以对脑白质纤维束走形进行示踪.DTI为制定手术计划、指导手术切除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卫润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0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03例成功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失败.21例(20.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脑过度灌注损伤6例,其中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3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3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植入支架的血管发生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4例.100例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再狭窄,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例发生小卒中,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形式多样,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严格控制血压是防止围手术期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及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的关键;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牛文书;王玉斌;宁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颅脑损伤(TBI)患者兴奋性毒性指数(EI)的影响.方法 48例急性TBI患者按GCS评分分为轻型组(MI组)、中型组(MO组)及重型组(SE组),根据治疗方法每组又分为两亚组,即常规治疗组(c组)及低频rTMS治疗组(r组),每亚组8例患者.治疗7d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脑脊液中谷氨酸(Glu)、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并计算出兴奋性毒性指数(EI)=[Glu]×[Gly]/[GABA].结果 对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与c组相比,r组脑脊液Glu、Gly、GABA浓度及EI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与c组相比,r组脑脊液Glu、GABA及EI均明显降低(P<0.05).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与c组相比,r组脑脊液Glu、Gly、GABA及EI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低频rTMS可以减轻中、重型TBI患者的兴奋毒性,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作者:苗树船;王晓燕;王恩任;张列;樊庆荣;邱治春;何明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小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征象将58例小脑梗死分为轻型和重型两种类型,其中44例轻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14例重型患者,因年龄较大、体质差放弃治疗2例,侧脑室引流术及后颅窝开颅术11例,单纯采取侧脑室引流术1例.结果 44例轻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后恢复良好.侧脑室引流术及后颅窝开颅术11例中,10例恢复良好,1例因伴有脑干梗死死亡;单纯采取侧脑室引流术1例,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小脑梗死的患者及早进行颅脑MRI检查,轻型小脑梗死患者采取保守治疗;重型小脑梗死患者,行侧脑室引流术及后颅窝开颅术充分减压,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耀华;岳修臣;李全浩;李树志;孙许林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对2004年1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75例颞叶癫痫患者行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指导下手术治疗,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及时处理.结果 75例术后随访1~8年,手术总体疗效满意,有效率为90.66% (68/75).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4例(5.3%),暂时性偏瘫3例(4.0%),视野缺损1例(1.3%),短暂性情绪高涨和情绪变化等情感异常6例(8.0%),记忆力减退2例(2.7%).结论 加强颞叶癫痫患者并发症预测与防范,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窦彩绘;刘绍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模拟手术人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价值.方法 72例动脉瘤患者术前行头部CTA检查并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设计并模拟手术入路,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指导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72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78个,其中多发动脉瘤5例,4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与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78个动脉瘤均行显微手术成功夹闭.术后随访1~18个月,按GOS评分评价预后,其中预后良好42例,中残15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结论 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能为动脉瘤的夹闭手术提供祥实的影像学资料指导手术.
作者:王志勇;周毅;黄星;刘汉东;敖祥生;胡克琦;蔡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40岁,因摔伤致右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急诊开颅手术治疗,术后复查头部CT示血肿完全清除.术后1月,出现小便失禁、双下肢无力,复查头部CT示侧脑室和第三、四脑室不同程度扩张.诊断为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术后1d复查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术后2d患者出现嗜睡,复查头部CT示脑室端引流管周围高密度影,考虑脑室端渗血,分流管脑室端阻塞,遂行分流管取出术.
作者:窦志金;杜文众;孙颖;刘幸;蒋传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ND)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Tau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SAH组、ND组,每组10只;采用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造模后30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海马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结果 ①认知功能:SAH组和ND组潜伏期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而ND组较SAH组明显缩短(P<0.05);SAH组和ND组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缩小(P<0.05),而ND组较SAH组明显增大(P<0.05).②海马病理改变:SAH组和ND组细胞凋亡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而ND组较较SAH组明显减少(P<0.05);SAH组和ND组海马Tau蛋白及磷酸化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ND组明显低于SAH组(P<0.05).结论 ND可改善大鼠SAH后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及降低海马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何科君;杨毅兵;江楠;梁丰;郭少雷;齐铁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Enterprise支架与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28例共133枚复杂动脉瘤,Enterprise支架治疗67例(68枚),Solitaire支架治疗61例(65枚),比较两组术后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12个月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 Enterprise支架治疗组和Solitaire支架治疗组术后30 d内患者临床并发症有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和脑出血,但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月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示两种支架栓塞率及再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nterprise支架和Solitaire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均良好.
作者:余天垒;于耀宇;李延良;赵建伍;唐铸;裴美娟;刘璘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程序化救治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效果.方法 2007年7月~2012年7月收治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6例,采用程序化救治模式,强调急诊科、神经外科、手术室等科室在救治过程中的整体性、协作性,保守治疗9例,手术治疗127例.结果 9例保守治疗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5例;127例手术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23例.存活的108例患者出院后随访8个月~5年,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42例,中残36例,重残17例,植物状态生存9例,死亡4例.结论 程序化救治模式能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作者:袁波;邢海涛;应建有;许丽萍;凌国锋;谭占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rve cell tumor,CNC)由Hassoun等1982年先对其进行报道并命名[1],1993年WHO中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正式确定为独立的一类肿瘤,并归入神经元和混合神经元-胶质细胞肿瘤一类.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CNC描述为原纤维区域类似神经神经纤维网的肿瘤组织,病理级别为WHOⅡ级[2].CNC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脑原发性肿瘤的0.25%~0.5%,多发于青壮年[3,4].随着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水平的提高,CN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易被误诊为胶质瘤或室管膜瘤[5].本文就CN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作者:丁慧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张力性硬膜下积液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 对22例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采用调控局部脑脊液压力平衡和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的原则进行治疗.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治愈,其中19例(86.4%)采用腰椎(脑室)穿刺持续负压引流及局部积液穿刺的方法治愈;3例(13.6%)病人脑肿胀、膨出明显并与骨窗边缘粘连较严重,肢体功能障碍加重者,行手术切除粘连的蛛网膜,松解、回纳膨出的脑组织,并扩大骨窗治愈.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后张力性硬膜下积液的产生和术后局部脑脊液循环流体力学改变有关;应用调控局部脑脊液压力平衡和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的原则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惠鲁生;席炜滨;黄伟;郑大海;王科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98例鞍结节脑膜瘤增强MRI呈显著均一强化,84例伴有脑膜尾征.本组肿瘤全切除80例,次全切除18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月~10年,10例复发.结论 掌握鞍结节脑膜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于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秦汉;龚杰;张戈;姚国杰;黄成;甘志强;李成才;吕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皮肤减张缝合修复颅骨修补术后钛网外露的效果.方法 对9例颅骨修补术后钛网外露患者应用皮肤减张缝合方法治疗.结果 本组9例患者中,8例小范围钛网外露,未拆除钛网,应用皮肤减张缝合方法修复头皮缺损获得成功,术后随访1~2年,切口愈合良好;1例切口处钛网外露范围较大,拆除钛网后,应用皮肤减张缝合方法缝合切口,考虑皮瓣张力大,未行二次颅骨修补术,随访1年,切口愈合良好.结论 应用皮肤减张缝合方法修复小范围钛网外露的方法不需拆除钛网,可避免再次修补或无法修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有很大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邵珠平;李文化;张波;庄会林;鲍波;于效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神经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特别是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致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之一.重视颅脑手术围手术期DVT,早发现、早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本文就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与术后DVT防治作简要综述.1颅脑手术围手术期DVT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1.1 DVT发病率DVT发病率因围手术期管理方案不同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而不同.Patel等[1]报道,神经外科未手术病人DVT发生率达29%~43%,其中18%~50%未经正规抗凝治疗.
作者:应建彬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