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秋芳;芦宝龙
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同时随着病程的发展必然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CHF)是冠心病的主要死亡原因.CHF的发生机制在不断深入研究,已知细胞因子的异常改变在促进CHF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本题用中成药--参麦注射液治疗CHF患者,并对其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观察.
作者:王钦贤;刘春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左旋氨氯地平对心绞痛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106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氨氯地平5mg、一日一次;治疗组:左旋氨氯地平2.5mg、一日一次,疗程8周.结果两药有明显相同且疗效稳定的抗心绞痛和降血压作用,而左旋氨氯地平副作用略低于氨氯地平.结论左旋氨氯地平不仅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同时可以抗心绞痛及心肌缺血.
作者:方志高;冯湘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以及用银杏叶提取物(EGb)治疗后血浆、睾丸和脑组织中内皮素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EGb治疗组三组,在EGb治疗5周后,用放射免疫法同时测定各组大鼠血浆、睾丸和脑组织中内皮素(ET)的含量.结果脑组织及血浆中ET含量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睾丸组织中ET含量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与EGb治疗组比较各种组织ET含量有下降倾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睾丸组织中ET含量增高,可能造成睾丸组织损害;EGb治疗可能有利于降低大鼠血液、睾丸和脑组织中的ET含量,但需进一步试验证实.
作者:黄斌伦;李旭升;陈国荣;周标;陈筱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22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术前依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状贶,给予营养心肌、扩冠、控制心率与降压、利尿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手术期间4例血压过低,其中2例ST段显著抬高伴室性心律失常,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其余20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非体外循环组20例6~8h拔管,明显少于体外循环组(10.5h~15h).全组病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麻醉的关键.
作者:杨小平;唐辉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急性心肌梗死(AMl)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现就我院28例发生AMI延迟诊断的原因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林治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高.现已确认,高血压是脑卒中独立和主要的危险因素.本文收集了189例高血压病和脑卒中病例,从血压变化、血压控制、血压类型方面进行了观察,探讨其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作者:潘大津;邱伟文;叶双婴;何旭东;江瑞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MRA和MRI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采用3D TOF MRA与MRI检查,10例同时采用2D TOF MRA检查.结果 3D TOF MR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瘤巢显示良好,对引流静脉显示较差;2D TOF MRA对引流静脉显示好,对供血动脉及瘤巢显示差.3例AVM的MRA与DSA对照,MRA供血动脉显示率为85.7%,瘤巢与引流静脉显示率为100%.MRI对病灶部位定位准确.结论 AVM应同时作3D TOF MRA与2D TOF MRA检查,结合MRI图像,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吕桂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可以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后期阶段的限速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降低TC或LDL-C,对降低冠心病患病率、病死率及粥样斑块的回缩有肯定疗效.[1-2]本文主要观察国产辛伐他汀对高危心血管病患者的降脂作用.
作者:阮志敏;文艺;张戈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小量出血(10ml以内)可保守治疗,当出血量大于30ml时,一般需行手术治疗.我科采用微创清除术法,在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间,治疗脑出血患者20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蓉蓉;梅美銮;张王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2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50%的时间,分成A组(时间在30分钟内),B组(时间在60分钟内)和C组(时间在90分钟内).比较不同组间30天的左室收缩功能.结果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50%的时间不同,各组30天左室收缩功能存在差异,其LVEF(%)分别为A组65.4±11.2、B组57.6±10.3、C组49.9±10.1,ST段恢复时间越短,左室收缩功能恢复越好(P<0.05),并随梗死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前壁MI ST段恢复时间与左室收缩功能恢复关系更密切(P<0.01),下壁MI随ST段恢复时间延长,左室收缩功能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心电图监测溶栓后ST段的变化,是预测左室收缩功能的良好指标,尤其对前壁MI有更好的预测性.
作者:高峰;钱正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了解东菱克栓酶、尼膜同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我们选择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临床确诊脑梗死患者42例,给予东菱克栓酶、尼膜同治疗,并与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40例进行对照,结果如下:
作者:张小平;钱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长与短QT间期的差值,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已有研究证实QTd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预测有重要的意义[1].而Lazar J[2]等认为QTd越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恢复越差,死亡率越高.本研究通过对100例脑梗死的研究,探讨QTd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作者:谈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好发于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前世界上危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对8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与CT的表现及各自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惠娟;张耀西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索白蛋白-钴结合试验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急性心肌缺血病人与对照组无心肌缺血病人分别测定CK-MB、肌钙蛋白I并行白蛋白-钴结合(ACB)试验,通过ROC曲线分析ACB试验在心肌缺血病人检测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非心肌缺血病人与急性心肌缺血病人在470nm处ACB的平均吸光度单位值(ABSU)为:0.455±0.09,0.503±0.08,ROC曲线下面积为0.945[95%可信区间(CI):0.903~0.987],Cutoff值在0.5时其灵敏度为91.9%,特异性为90.9%.结论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是急性心肌缺血的一个新的有用的诊断指标.
作者:徐广平;肖于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同时期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非创伤性心电监测及心电图检查,对38例AMI发生AVB病例,根据心电图分期,分为超急性期、演变期和恢复期三组,对AVB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程度,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87.5%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心梗起病后12小时内出现.超急性期发生AVB较演变期、恢复期发生AVB的时间早,持续时间短、程度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阿托品类药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的病人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预后良好.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超急性期发生AVB较演变期和恢复期发生AVB的病情重,并发症多而严重,用阿托品类药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的病人,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大多数AMI合并AVB不用起搏器治疗.
作者:滕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理想的降压药既有明确的降压作用,还有逆转靶器官损害和改善糖代谢异常.氯沙坦的降压、逆转左室肥厚及改善高胰岛素血症作用已被临床认可,本文采用氯沙坦(商品名:科素亚)与厄贝沙坦(商品名:安来)分别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二者对血压、左室肥厚、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以评价厄贝沙坦在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作者:冯学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价麝香保心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随机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分为治疗组(麝香保心丸)40例和对照组(消心痛)36例,作疗效比较,疗程为8周.结果麝香保心丸能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显效率30%,总有效率70%),改善心电图表现(显效率15%,总有效率55%),减少心绞痛发作频次,硝酸甘油消耗量(p均<0.05);与消心痛比较虽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头痛发生率麝香保心丸组(2.5%)明显低于消心痛组(27.8%).结论麝香保心丸有良好的抗心绞痛作用,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建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素(BNP)浓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将7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A组(心功能Ⅱ级)、B组(心功能Ⅲ级)及C组(心功能Ⅳ级),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及超声心动图,于入院后即刻、治疗7~10天后、出院前进行血浆脑钠素水平检测,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和36例健康成人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1、BNP水平与心功能(NYHA分级)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52、P<0.001),随着心功能的好转,BNP明显下降,治疗前后BNP浓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2、与LVEDD呈正相关(r=0.651、P<0.01),当LVEDD≥60mm时,BNP,浓度迅速升高,与LVEDD<60mm时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3、与LVEF呈负相关,当LVEF<40%时,BNP浓度迅速升高,与LVEF≥40%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BNP浓度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YHA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预示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重症心肌炎常常因心肌损害严重短时间内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如:Ⅲ°房室传导阻滞(AVB),血流动力学影响过大而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1].我院1999年8月至2003年12月为重症心肌炎伴Ⅱ°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21例患者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汤秋芳;芦宝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心脑血管疾病已严重地威胁我国人民的健康,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和医疗费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为探索丽水社区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我们分别于1999年5月和2003年10月在丽水城关镇社区8万人群中进行了二次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苏英;李珊;邱伟文;陈伟伟;韦铁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